一位云南的朋友去年年底阳性,恢复后一直咳嗽,问我有啥好办法,因为我自学了点中医,我就告诉他可以买点川贝枇杷膏,效果不错,他当天晚上就买了一盒枇杷膏(啥牌子的就不说了)喝了几天没啥效果,又问我是不是不对症。
我又看了他的症状,川贝枇杷膏非常适合,我也有些丈二摸不着头脑。第二天,他告诉我,他在小区摘的枇杷叶熬水,喝了后竟然不咳嗽了,现在准备全家都喝,我又告诉他,喝的时候加点蜂蜜。
我突然明白了,川贝枇杷膏绝对对症,是这个牌子的川贝枇杷膏药效还不如小区的枇杷叶有药效。
这就是如今中医中药尴尬的境地,不是中医不行,而是中药不行
我突然想起那年我喝蒲公英泡水的事
我妈那年采了一些蒲公英晒干,说上火时泡水喝。后来有一次我扁桃体发炎,我妈给我泡了一杯,我很不情愿地喝下去了,半个小时后竟然神奇的消炎了。从此之后我开始相信中医中药。
一次出差,扁桃体发炎还有点便秘,我在当地药店买了点蒲公英,泡了三大杯,竟然一点效果没有,我打电话问我妈,我妈说:药店的中药能信吗?
后来我才明白,药店的蒲公英是烘干或者炒干,而我妈是按部就班的晒干。因为烘干炒干的药效与晒干是不一样的。
我作为中医爱好者,自学中医有三年了,对一些治疗头疼感冒有一些心得。但对中药店的中药没有信心。打个比方,传统板蓝根讲述南用北不用,也就是说用南方的板蓝根而不用北方的,现在大面积用北方板蓝根,所以说药效差了很多
又比如说中药材干姜,现在药店里卖的只能叫,姜干,他们只是直接把平时的姜烘干,就说是干姜,其实真正的干姜是另一种品种,把这种姜种上,发芽长出来后,再去晒干,这才是真正的中药,干姜。
所以,古今中药材可能就不是一个物种。药效也千差万别。 古代药材都是野生的,即便是同一种药材,在山阴面还是在山阳面有讲究,采摘时间有讲究,采摘地域有讲究。
我有一次去药店买的麻黄,居然麻黄和麻黄根混在一起,我问药店,麻黄和麻黄根药效不同,麻黄和麻黄根性相反,药店居然说现在谁还讲究这个。 就这种药材,这种药店,华佗再世也治不了病。
还有现在很多药材是用同科植物代替,因为产量更大,湖南的草药广东广西种植,要知道,植物村与村种出来药性都不一样,何况隔省。
不要说换地区气候长出来的,但是专家说成分一样,没问题。 这是最坑的,专家说萝卜和人参成分一样,用西医化验成分来判断中药,这根本就是不同哲学不同思路,这种靠化验中药成分治病的根本治不了病。
最后说一点中药的炮制,中药不能只有好药材,还得炮制。也就是制作中药的方法。一个好的中医是会炮制中药的,不是单纯地把药磨碎煮在一起这么简单,这才是真正需要传承得。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医中药的复兴必定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