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暑、治疗中暑,都吃藿香正气水?医生辟谣:小心吃出事

2022年07月14日00:01:23 健康 1892

怕中暑,快喝藿香正气水?中暑了,快喝藿香正气水?医生提醒:别再被误导啦!

相信近段时间的高温天气,不论你是处在北方,还是南方,都能深深的体会到,全靠空调在续命了。这对于室外工作的朋友来讲,可是件困难的事,不工作,没钱;去工作,身体吃不消。这不,昨天新闻上还报道,浙江某工厂员工在上班期间,被热到“中暑”,最后送医无效死亡。

所以了解什么是中暑以及中暑的应对方法,还是非常之实用的。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有这么一个观念,即“预防中暑、治疗中暑,都吃藿香正气水”,这到底是否符合用药规范呢?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好好聊一聊相关知识。

预防中暑、治疗中暑,都吃藿香正气水?医生辟谣:小心吃出事 - 天天要闻

先看看什么是中暑?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中暑的本质就是体温调节的失控,多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主要表现为头晕胸闷、高热汗出、体若燔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大渴大汗、喘促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洪数等。

中医认为,中暑为暑邪所致。暑是六气之一。当天候气象的剧烈变化,超越人体的调控界限,大大超越了机体的调控能力,或人体自身正气虚弱,失去抵御淫邪的能力时,暑邪从皮毛、孔窍、经络而入,壅滞于里而诱发中暑。

那么中暑其实也是有分类的,只不过老百姓喜欢将高温天气时出现头晕、胸闷、出汗、乏力等都归属到中暑里面去。在中医上,把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著名医家张景岳曾说:“暑月受寒,故名阴暑;暑月受热,故名阳暑。”像我们平时所说的中暑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大多指阳暑。

预防中暑、治疗中暑,都吃藿香正气水?医生辟谣:小心吃出事 - 天天要闻

那么什么是阴暑呢?其是指“暑热在内、寒湿在外”,通常是人以错误的方式解暑而引起。如从高温的户外突然进入冷气大开的室内,或是在大汗时行冷水浴或喝冰冷饮品,引致皮肤毛孔收缩、身体难以散热而中暑。我国的名著《红楼梦》中就有一段写林黛玉中暑的内容,说是林黛玉到了清虚观之后,因天气炎热,便寻那阴凉所在的地方多待了一会,结果就中暑了。林黛玉中的就是阴暑。

那么从现代医学看来,中暑是怎么划分的呢?按照轻重缓急一共分为三种类型,最轻的是热痉挛,是在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出现肌肉痉挛。其次就是热衰竭,这是由于体液和钠丢失过多,补充不足,引起疲乏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头痛。最严重的就属热射病了,是一种致命性急症,表现为高热,神志障碍,很多中暑死亡的就是这种类型导致的。

预防中暑、治疗中暑,都吃藿香正气水?医生辟谣:小心吃出事 - 天天要闻

预防中暑、治疗中暑,都吃藿香正气水?辟谣!

其实人家药品生产厂家也都没这么说过,在说明书上人家也把使用症型写得明明白白了,是很多老百姓自己定义的,因为觉得去医院看病麻烦,觉得中暑也不是什么大事,那就统一来点藿香正气水解暑。我告诉大家,盲目服用,这是不可取的。

那么先来简单解读一下“藿香正气”,藿香正气散是宋代政府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方子,由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二两),甘草(二两半)、藿香(三两)组成,方中除茯苓、甘草、桔梗三味药外,其余均是苦、辛、温燥之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于此方的主治记载有“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如此丰富的主治症状,唯独不见一“暑”字。再观其服用方法,要将这十一味药物研成细末,每次取用7克,外加生姜1片,大枣1枚,用一大杯水煎好,趁热服用,还可以盖上衣被以发汗。从这些记述来看,藿香正气显然不是治疗中暑的,而是驱散寒湿的。

预防中暑、治疗中暑,都吃藿香正气水?医生辟谣:小心吃出事 - 天天要闻

中医观点

如果是治疗阴暑。主要以解表清暑为主,故而可首选藿香正气类药,由藿香、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甘草、紫苏等中药组成,具有散寒化湿、和中祛暑的作用,适用于因过度避热贪凉引起的“阴暑”,表现为头痛身重、四肢酸痛、怕冷发热、无汗等,或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

此外,阳暑和阴暑都可采取拔罐疗法。取穴可选大椎、委中外关,配合中冲、十宣、脊椎两侧、关冲,采用单纯拔罐或刺络拔罐,留罐5分钟。脊柱两侧用梅花针重叩刺3~5次后走罐。中冲、关冲、十宣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不拔罐。均有很好的治疗与急救效果(注意,不可自行操作,应在具用资质的医院进行)。

预防中暑、治疗中暑,都吃藿香正气水?医生辟谣:小心吃出事 - 天天要闻

现代医学观点

针对中暑病因出发,既然是体温调节的失控,那么中暑最主要的治疗途径即“降温”。所以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个人中暑了或者有中暑前兆时,首先第一步就是脱离当时的高温环境,将人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同时解开衣领、腰带等身体紧绷部位;其二就是降温,如在额头放一条冷毛巾,也可用冰块、冰袋等用布包起来,然后放置于后脑勺、胸前、腋窝、大腿根部等处,起到物理降温的功效;其三就是充分、积极的补液,为什么会出现热衰竭,就是因为水分散失过多。如果人出现了神志障碍或者通过上述办法不缓解,那么就要及时送医救治,方是中暑处理的正确之道。

预防中暑、治疗中暑,都吃藿香正气水?医生辟谣:小心吃出事 - 天天要闻

综合总结

藿香正气,应辩证的使用,对于暑天的外感病,或阴暑类型,伴有食欲不振、口不渴或腹泻者,那么它是非常适宜的。但值得提醒的是,其预防不了中暑,大家不要被误导,更不可盲目用药。

预防中暑、治疗中暑,都吃藿香正气水?医生辟谣:小心吃出事 - 天天要闻

作者寄语:本文是笔者综合数小时时间综合总结而成,不加入专栏收费,无偿、免费地让大家阅读。愿对那些受到谣言误导、没有医学知识、没有健康保健观念的群体有所帮助。头条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如有不同观点可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觉得学到了有帮助,不要吝啬,献个爱心,点个赞,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人,感谢大家的支持。#谣零零计划#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走路快和走路慢,哪个更有利于长寿?新研究显示衰老或差12年 - 天天要闻

走路快和走路慢,哪个更有利于长寿?新研究显示衰老或差12年

常听到身边的人说:“我走得很慢,反正不急。”或者“我走得快,别嫌我冲!”走得快,似乎是一种动力满满的状态,而走得慢,则给人一种悠闲、从容的印象。但如果告诉你,走路的快慢竟然可能影响寿命,你会不会觉得有些意外?有研究显示,走得快的人,衰老速度
密密麻麻,60岁大叔腹中藏着199颗“黄金豆” - 天天要闻

密密麻麻,60岁大叔腹中藏着199颗“黄金豆”

因为胃部手术后长期饮食受限,导致胆汁代谢紊乱,60岁刘大叔胆囊里竟塞满了199颗结石!刘大叔30多年前曾因胃部疾病做过手术。然而,近期他频繁出现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等症状,起初并未在意,直到疼痛加剧难以忍受,这才匆匆来到东阳市人民医院就诊。
医保局的创新药“百亿补贴”来了! - 天天要闻

医保局的创新药“百亿补贴”来了!

来源:市场资讯(转自:拇指药略)更灵活的支付限额管理作者:西北哽从昨天开始,国家医保局要推出支持创新药新政策的消息就在圈子里传遍了。可直到7月1日上午开会的时候,医药板块都没什么动静。说实话,这些年创新药支持鼓励的政策出了不少,也解决过一些
你习以为常的6个行为,正在加速结节生长!很多人忽视了 - 天天要闻

你习以为常的6个行为,正在加速结节生长!很多人忽视了

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现代人一体检就查出各种结节。有人焦虑不已,害怕结节长大或癌变;有人则执着寻找原因,“为什么我会长结节”。到底什么样的结节会癌变?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容易“集齐”各种结节?结节真的会被“气”出来吗?资料图 孙良摄你
1毫克就可能致癌 很多人家里有,快自查 - 天天要闻

1毫克就可能致癌 很多人家里有,快自查

来源:掌上春城一种全球公认的强致癌物,很多人天天都在吃,而且它最喜欢现在的天气——又湿又热,正是出来作恶的好时候!它就是目前地表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黄曲霉素,全名黄曲霉毒素,毒性是砒霜、氰化钾、三聚氰胺的数倍。1毫克黄曲霉毒素就可能导致癌症
空调吹成白肺?这个致病菌到底从何而来 - 天天要闻

空调吹成白肺?这个致病菌到底从何而来

来源:北京青年报进入6月,温度持续升高,开空调成为不少人解暑纳凉的首选。然而近日,一则“男子吹空调3天致肺‘白’化”的新闻冲上热搜。患者因持续发热、咳嗽未重视,最终确诊为军团菌肺炎,险些丧命。这种由空调、热水器滋生的“隐形杀手”究竟从何而来
再登国际舞台!沈洁教授团队6项研究成果亮相第17届国际甲状腺大会 - 天天要闻

再登国际舞台!沈洁教授团队6项研究成果亮相第17届国际甲状腺大会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当地时间6月18日至22日,第17届国际甲状腺大会(ITC)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上,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沈洁教授团队共6项与甲状腺眼病(Thyroid Eye Disease, TED)相关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选大会摘要,其中2项被大会遴选为口头报告,4项以壁报形式展示,展现了团队在...
中国“痛风地图”发布!湖南、柳州“领跑”全国,男性风险超女性4倍 - 天天要闻

中国“痛风地图”发布!湖南、柳州“领跑”全国,男性风险超女性4倍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显示,痛风与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存在显著关联,且往往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和住院负担。痛风在国人中发病率不低,且湖南、广西柳州最高。痛风“地图”:湖南、柳州“领跑”全国,男性风险超女性4倍该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50万30~79岁成年人数据,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