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第一果是它!泡一下,竟成了护血管 降尿酸的良品!可惜很多人不会吃…

2022年06月30日14:48:34 健康 1192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百果之中,荔枝尤其受偏爱,毕竟荔枝清甜多汁、一口一个,想不偏爱都难!现在正是荔枝的最好时节,糯米糍、妃子笑、桂味等味甜香浓的优良品种开始上市。


据《本草纲目》记载,荔枝性平味甘,有“补脾益肝、生津止呃、消肿止痛、镇咳养心”等功效,较适于产后血虚的妇女及老年体弱多病者食用。


01.

滋心养肝,增强免疫


7月的荔枝,您可得尝尝了,4种功能都是独有的,看完您也会认同的:配得上这第一果的名号!


1.补充能量,益智补脑


荔枝对大脑组织有补养作用.能明显改善失眠、神疲等症荔枝果肉中含丰富的葡萄糖、蔗糖总糖量在 70% 以上,列居多种水果的首位,具有补充能量、增加营养的作用。


研究证明,荔枝对大脑组织有补养作用,能明显改善失眠、健忘、神疲等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常食荔枝.补脑健身”。


但是提醒大家,虽然它能补充能量,也不要空腹吃,鲜荔枝的含糖量很高,空腹食用会刺激胃黏膜,有一定几率会出现胃痛胃胀。

7月第一果是它!泡一下,竟成了护血管 降尿酸的良品!可惜很多人不会吃… - 天天要闻


2.增强免疫功能


荔枝肉含丰富的维生素 C 和蛋白质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珍贵的补品、荔枝有消肿解毒、止血止痛的作用。


当然了,因为荔枝性质温热的,对老人而言,有大便干结导致的便秘现象的老人尽可能不要食用;特别是有肝病、肾病、糖尿病胃肠病患者更应慎重。


肝病、肾病患者可以吃利水湿的西瓜、黄瓜,糖尿病人可以在控制血糖稳定的情况下,两餐之间吃黄瓜和西红柿,食用荔枝的量应该在一日 80 克以内,即一日 3~5 颗为宜。


3.补脾益肝,养肝益血

荔枝味甘、酸、性温,入心、脾、肝经。科学研究表明,鲜荔枝富含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 C 要比苹果、鸭梨分别高出 6 倍、11 倍,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能“补脾益肝、生津止渴、消肿止痛、镇咳养心”,适用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胃阴不足等症。


同时,荔枝壳还能治妇女血崩和小儿痘疮、荔枝拥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促进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防止雀斑的发生,令皮肤更加光滑。


4.美容,让皮肤变光滑


当代科学研究发现,荔枝含有丰富的糖分、蛋白质、维生素 A、维生素 B、维生素 C、维生素 D、柠檬酸、果胶以及大量游离的精氨酸和色氨酸。


皮肤是人体内部功能和状态的表现,营养不良、饮食不当的人,一定不会有健康的肌肤。而荔枝含有丰富的各类营养,还可以促进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所以,经常吃荔枝不但能防止雀斑等各类色素斑的发生,而且能使皮肤光滑细腻。



值得注意的是,荔枝属于温性食物,以荔枝来美容的女性,每次吃荔枝不能超过 10 粒,且每周不能超过 3 次,不然可能会爆痘痘……因为上火啦!


02.

荔枝用它泡一泡,护血管、降尿酸


荔枝不好保鲜,“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因此杨贵妃要吃新鲜荔枝只能用驿马传送。


我们现在虽然有冰箱,但荔枝果期短暂,保存时间也有限,喜欢吃荔枝的,不妨自制荔枝酒,特别滋补身体,比鲜食吸收的营养还要多。


高级营养师钟灯芯说,荔枝酒对身体非常好,功效可不小。

7月第一果是它!泡一下,竟成了护血管 降尿酸的良品!可惜很多人不会吃… - 天天要闻

首先,荔枝酒则对神经中枢系统起到提高肌肉张度,放松神经的作用,有助眠效果。


其次,适当地饮用荔枝酒不但有美容抗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抗氧化的作用,还能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喝点荔枝酒,不但能起到杀菌的作用,还可促进脾胃消化。


荔枝酒还有消渴利尿作用,对尿酸高痛风等病情有一定辅助作用。


荔枝酒


原料:荔枝500克、500克、白酒900ML


7月第一果是它!泡一下,竟成了护血管 降尿酸的良品!可惜很多人不会吃… - 天天要闻


做法:


1、泡酒的瓶子先洗干净,用酒消毒后,晾干;


2、荔枝剥皮去核,一层荔枝,一层冰糖,放到广口瓶中,6、7分满就好了(酝酿的过程会产生气体,太满会把瓶盖顶出来);


3、往瓶子倒入白酒,度数高的就会比较醇,然后封紧瓶口,放阴凉处静置浸泡三个月后就可喝了;


4、如果做得更考究,可以在三个月后将酒过滤后换装新瓶,再放置一个月左右即能饮用;


注意:


现在泡的荔枝酒,立秋过后喝更好。因为在中医五行说中,夏天属火,容易燥热;而立秋后喝荔枝酒则有滋补养颜作用,而且更利于吸收,不容易上火。成年人一般一天可喝20~30毫升左右,注意喝的时候尽量小口小口抿,空腹不宜饮用。


没有喝酒习惯的也可以自制荔枝罐头,单独吃荔枝容易上火,可用荔枝来煲糖水却是清火祛燥。但是不能放太久,最好一个星期吃完,毕竟不像外面卖的,加了那么多添加剂。


荔枝罐头


做法:


1、新鲜荔枝洗干净,去壳;


2、小心去除内核,再次用水洗净,沥干。


3、取一口干净无油的锅,放去清水和荔枝肉,水需漫过荔枝。


4、加入冰糖煮开,打开锅盖再小火煮10分钟。


5、关火,倒入容器,冷却后,放冰箱冷藏,随吃随取,吃之前尽量放至常温。


03.

荔枝这样吃,健康不上火


连李时珍都夸的荔枝,有两个缺点:1、一颗荔枝三把火;2、吃得不当容易得“荔枝病”。荔枝上火就不用多解释了,“荔枝病”又是什么鬼?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来说明一下:


据《广州日报》报道,7岁男孩放学回家又饿又渴,一口气吃了二十多颗。当天晚饭,男孩突然额头冒汗、脸色发白,吃了两口饭一下子就晕倒在饭桌上。家人赶紧把军仔送去医院,经诊断为低血糖。


报道介绍,每年夏季都有“荔枝病”患者,其中在进食大量荔枝后出现低血糖,甚至晕厥的病例并不少见。


给大家划一下重点:主角是7岁男孩,吃荔枝时处于空腹状态。并非每个人吃了荔枝都发生低血糖,但是空腹时大量吃荔枝,可能会发生低血糖,出现恶心、汗出、乏力,继而引起高热、抽搐、昏迷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相对而言,儿童更容易患荔枝病。


荔枝怎么吃,既保证发挥它的功效,又能健康不上火呢?国医大师健康请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李湘力来给大家提个醒。


李湘力说:荔枝,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适合产妇、老人、体质虚弱者、病后调养者,贫血、胃寒者。中医认为阳虚体质、血虚体质的人适合,这类人群常常是面色苍白无华,唇甲淡白,喜暖怕寒,手脚冰凉,腰膝酸软,女子伴随月经量少,色淡,大便稀溏等症。在夏季这类人群吃适量荔枝对身体是有益的。


01.切忌过量


一般建议成人每天不要超过300克荔枝(大约是15颗),儿童一次不要超过 5 颗。


02.空腹不吃


不要空腹食用,最好是在饭后食用。

7月第一果是它!泡一下,竟成了护血管 降尿酸的良品!可惜很多人不会吃… - 天天要闻


03.去火吃法


将荔枝去壳拨核,将荔枝肉浸入淡盐水中,然后再取出食用;或将荔枝连皮浸泡在盐水中,然后置于冰箱内,吃之前拿出晾至常温再食用,不仅不会上火,还能解滞,更可增加食欲。


04.上火应对


食用荔枝上火,可以饮用少许绿豆汤水泻火解毒。


若食用荔枝过多,会出现腹胀、频频肚痛,症状较轻者可用荔枝壳煎水饮用来治疗,或吃几片鲜柠檬或饮杯柠檬茶,也可消除胀满和止痛。


05.忌食人群


空腹人群,特别是空腹的儿童不宜食用荔枝。同时,对于阴虚火旺体质、湿热体质的人群,建议少食用荔枝。这类患者常面红目赤、感觉口干口苦,五心烦热,易生痤疮、疮疖,舌红绛,少苔或苔黄厚腻,多食无益。糖尿病患者和易胀气的人,吃荔枝要谨慎。


荔枝用白酒泡一泡,美容抗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降尿酸,用水煮一煮,不仅美味而且清火润燥,鲜食也有下火妙方哦,这么好的吃法一定要分享给朋友们!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清晨第一眼看手机?身体正在悄悄抗议 - 天天要闻

清晨第一眼看手机?身体正在悄悄抗议

清晨第一眼看手机,似乎成了现代人的 “开机仪式”。解锁屏幕、回消息、刷社交媒体吃瓜、打开短视频,这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却可能让身体在刚苏醒时就埋下健康隐患。
生姜可以预防脑梗?医生提醒:保持大脑健康,这6物要多吃 - 天天要闻

生姜可以预防脑梗?医生提醒:保持大脑健康,这6物要多吃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在中国人的厨房里,生姜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炒菜提香、驱寒暖胃、泡水解腻,一物多能,风头不减。最近有种说法在网上悄悄流行开来: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9岁!哪个省市的人更长寿? - 天天要闻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9岁!哪个省市的人更长寿?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9岁,比上一年度的2023年提升0.4岁,在53个中高收入国家中排第4位。而在1949年时,这一数据还仅是35岁。中国是如何做到的?另外,什么是“人均预期寿命”?不同省份之间,这一数据又有多大区别呢?这些电影史上的经典角色和形象,你能认出几个?▼先别沉迷黑神话悟空了,这些游戏没20年网...
小暑时节,要护好心脾,推荐10个小妙招 - 天天要闻

小暑时节,要护好心脾,推荐10个小妙招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_大医精诚】天渐渐热起来,人们很容易感觉到精神疲惫,口渴汗多,会觉得脘腹胀满,有时候会感觉到恶心,甚至腹满腹泻、胸闷气短。之所以出现这些症状,跟盛夏暑邪的2个特点有关:一个是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火
“直线升高”胆固醇的3种食物,管好自己的嘴,别自己害了自己 - 天天要闻

“直线升高”胆固醇的3种食物,管好自己的嘴,别自己害了自己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我这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