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心理学》:戴尔·卡耐基交友术批判

2022年10月07日20:35:28 心理 1246

《友情心理学》:戴尔·卡耐基交友术批判 - 天天要闻

《友情心理学》(Platonic: How the Science of Attachment Can Help You Make--and Keep—Friends,G.P. Putnam's Sons出版公司2022年9月版,336页)。

作者Marisa G. Franco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人际心理科普网红。本书属于自助类图书,特点是基于依恋理论和心理学实验研究提出建立和保持友情的动机与方法。

依恋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使用的理论概念,用于描述人和对象之间的情感联系。按叔本华的说法,依恋和欲望是人生痛苦的来源。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本来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机制的,但现在越来越多地用于指导成人的人际关系管理。

依恋理论区分了三种依恋类型,安全、焦虑和回避。如果童年时代依恋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发展出安全型。这一类型的个体相信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会有人来帮助自己,他们也乐于帮助他人,生活中受朋友普遍欢迎的个体属于这一类型。

如果童年时代的依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儿童就会发展出焦虑和回避的依恋类型。焦虑类型的个体对人际关系感到恐惧,而回避类型的个体的不安全感则表现为拒绝。平时看来高冷的个体实际上心理非常脆弱,他们的依恋类型就是回避。

依恋理论简单清晰,人们很容易在身边的人际圈子里找到对应的不同类型。按照依恋理论,每个人的依恋类型取决于童年生活中儿童与照护者之间的关系,其中不安全的类型差不多占40%~50%,许多人际关系问题由此产生。

能够归入安全型当然最好,可是童年成长经历已经是历史,不可能更改。好在依恋类型不像另一类心理特质大五人格模型那样稳定。在不同的环境中,依恋类型至少是可以调节的。

当一个安全类型的个体来到新环境,也会有可能变得不安全。相反,心理学实验发现,通过一些干预方法,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同样有可能转向安全类型,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干预工具和积极的实验结果。

《友情心理学》:戴尔·卡耐基交友术批判 - 天天要闻

这也是本书的基本主张,通过自我调节,使得个体的依恋类型向安全类别漂移。作者认为,发展友情时,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双方的安全感。

书中用了六章篇幅具体介绍如何通过建立安全感提升友情,包括主动、展示脆弱、真诚、管理冲突、慷慨和表达情感。

作者反对戴尔·卡耐基等人所提出的交友原则,认为这些做法是操纵性的。使用卡耐基的方法的确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但其中所包含的不自然的动机会让个体承担额外的压力,导致抑郁和降低自尊,而好的友情应当是平等、支持和发展性的。

比如,卡耐基主张回避争论,作者则认为朋友间的冲突也可以是提升友情的机会。特别重要的是,没有必要压制自己的感受来迎合对方。

在发展友情时,人们仍然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有研究表明,当人们言不由衷时,往往会在事后产生购买清洁用品的行为,比如牙膏、消毒水之类,以抵消对自身不首先或不洁净的心理感受。

作者强调友情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这和卡耐基的主张倒是一致的。书名使用“柏拉图式的情感”,意在批评情感类读物中过于强调亲密关系,而忽视友情。考虑到亲密关系并不可靠,人们应当更加重视发展友情的能力。

本书可以和我们之前介绍过的两本书对照。牛津大学邓巴教授《朋友:理解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解释了我们的朋友圈为什么会是这些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们每个人有脑门上都印关条形码,扫描一下就知道我们的朋友圈。

哈佛大学Amy Edmondson教授《没有恐惧感的组织》则强调了安全感对团队效能的重要性,谷歌在公司内做的研究也支持她的观点。

反过来看,许多主管和领导乐于也很擅长制造恐惧,就是企图利用不安全感来控制员工的依恋类型。

从组织角度来看,提升个体安全感,可以激发创造力,是未来增长潜力的来源。在这个意义上,依恋理论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体生活质量,也有助于提升组织能力。

经管新书《迈向乌托邦的蹒跚之旅》等四种(2022.9)

9月市场观察,非要闻

2022年第二季度经管新书推荐

2022年第一季度经管新书推荐

企业故事汇|战略、组织与领导力 | 小宇宙 - 听播客,上小宇宙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