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心理学》(Platonic: How the Science of Attachment Can Help You Make--and Keep—Friends,G.P. Putnam's Sons出版公司2022年9月版,336页)。
作者Marisa G. Franco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人际心理科普网红。本书属于自助类图书,特点是基于依恋理论和心理学实验研究提出建立和保持友情的动机与方法。
依恋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使用的理论概念,用于描述人和对象之间的情感联系。按叔本华的说法,依恋和欲望是人生痛苦的来源。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本来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机制的,但现在越来越多地用于指导成人的人际关系管理。
依恋理论区分了三种依恋类型,安全、焦虑和回避。如果童年时代依恋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发展出安全型。这一类型的个体相信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会有人来帮助自己,他们也乐于帮助他人,生活中受朋友普遍欢迎的个体属于这一类型。
如果童年时代的依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儿童就会发展出焦虑和回避的依恋类型。焦虑类型的个体对人际关系感到恐惧,而回避类型的个体的不安全感则表现为拒绝。平时看来高冷的个体实际上心理非常脆弱,他们的依恋类型就是回避。
依恋理论简单清晰,人们很容易在身边的人际圈子里找到对应的不同类型。按照依恋理论,每个人的依恋类型取决于童年生活中儿童与照护者之间的关系,其中不安全的类型差不多占40%~50%,许多人际关系问题由此产生。
能够归入安全型当然最好,可是童年成长经历已经是历史,不可能更改。好在依恋类型不像另一类心理特质大五人格模型那样稳定。在不同的环境中,依恋类型至少是可以调节的。
当一个安全类型的个体来到新环境,也会有可能变得不安全。相反,心理学实验发现,通过一些干预方法,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同样有可能转向安全类型,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干预工具和积极的实验结果。
这也是本书的基本主张,通过自我调节,使得个体的依恋类型向安全类别漂移。作者认为,发展友情时,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双方的安全感。
书中用了六章篇幅具体介绍如何通过建立安全感提升友情,包括主动、展示脆弱、真诚、管理冲突、慷慨和表达情感。
作者反对戴尔·卡耐基等人所提出的交友原则,认为这些做法是操纵性的。使用卡耐基的方法的确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但其中所包含的不自然的动机会让个体承担额外的压力,导致抑郁和降低自尊,而好的友情应当是平等、支持和发展性的。
比如,卡耐基主张回避争论,作者则认为朋友间的冲突也可以是提升友情的机会。特别重要的是,没有必要压制自己的感受来迎合对方。
在发展友情时,人们仍然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有研究表明,当人们言不由衷时,往往会在事后产生购买清洁用品的行为,比如牙膏、消毒水之类,以抵消对自身不首先或不洁净的心理感受。
作者强调友情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这和卡耐基的主张倒是一致的。书名使用“柏拉图式的情感”,意在批评情感类读物中过于强调亲密关系,而忽视友情。考虑到亲密关系并不可靠,人们应当更加重视发展友情的能力。
本书可以和我们之前介绍过的两本书对照。牛津大学邓巴教授《朋友:理解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解释了我们的朋友圈为什么会是这些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们每个人有脑门上都印关条形码,扫描一下就知道我们的朋友圈。
哈佛大学Amy Edmondson教授《没有恐惧感的组织》则强调了安全感对团队效能的重要性,谷歌在公司内做的研究也支持她的观点。
反过来看,许多主管和领导乐于也很擅长制造恐惧,就是企图利用不安全感来控制员工的依恋类型。
从组织角度来看,提升个体安全感,可以激发创造力,是未来增长潜力的来源。在这个意义上,依恋理论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体生活质量,也有助于提升组织能力。
企业故事汇|战略、组织与领导力 | 小宇宙 - 听播客,上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