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华生凭澜意
编辑 | 华生凭澜意
序
对于世上的万物生灵死亡迟早会降临,要为守护先祖的遗骨与信仰的神殿,去直面强敌并力战而亡。——贺雷修斯
1940年,初夏的清晨虽然还残留着一丝湿冷和阴沉。
伦敦市民却依然按部就班地过着他们早已习惯的生活。
有人急匆匆地骑车、行走,有人正往垃圾车里倾倒头一天的废物。
小孩子三五成群地沿街奔跑,姑娘们捧着鲜花交谈甚欢。
一切都如此地平静恬淡,好像时光都慢了下来,仿佛世界从未改变。
他们并不知道,悄然间,英国已经到达了倾覆的边缘。
影片《至暗时刻》就是讲述丘吉尔从初任首相到真正实现权力交割。
局势扭转的二十多天里,英国“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焦灼而压抑的气氛。
以及丘吉尔的心理发展与多方翰旋,并借由对生活细节、人物特点的展现。
重塑了电影中的丘吉尔形象,由此带领观众去思考人性的弱点与政治的谋略。
在《至暗时刻》中,乔·赖特褪去复杂的叙事技巧,削弱华丽的视觉追求。
构造富有个性的影像,运用集中且密集的剧作和表演。
不仅重现了历史人物的鲜活瞬间,更赋予严肃历史和既定事实以戏谑意味。
使传记电影冲破传统的藩篱,达到其类型的新高度。
像与不像:传记电影的分寸
《至暗时刻》作为一部政治传记电影,如何把握既定历史与演义的分寸。
使其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工整”,便成为影片成功的关键。
为了迎合“暗”元素,乔·赖特将其高扬的华丽转变为低调的克制。
观众寻不到一丝《安娜·卡列尼娜》《赎罪》里的豪华布景和花俏剪辑。
《至暗时刻》选择采用常规剪辑,而在色彩、音效、化妆、场面调度等方面下了一番功夫。
为了塑造历史感和紧张感,影片将光源放置较远,色温调低。
并采用伦勃朗式光影为人物造型,同时配合以具有压迫感的画面构图。
将人物倾置于画面一侧或被大量事物包围。
刻意放大的打字,落笔、敲桌子、打凳子的音效,适时的慢镜头和配乐。
战争场面与人脸的叠加,也使得影片的节奏张弛有度。
影片大部分场景都在室内,议会大厦、地堡作战室、电台室、丘吉尔宅邸等。
并且以争论、交谈、演讲居多,这一方面考验着剧作与表演的功力,一方面也对导演能力提出挑战。
相比于绿幕、多机位小景别切换等取巧又藏拙的做法,导演选择了最难的路径。
该片遵循浸入式原则,在布景方面参照丘吉尔回忆录等众多历史资料。
真实还原了令博物馆馆长都叹服的地堡作战室、下议院议会厅、首相宅邸等场景。
并且减少机位数量,而使用广角镜头将画面保留得更加完整。
在化妆方面,该片请来著名的日本特效化妆师辻和弘及其团队。
还原包括丘吉尔、克莱曼、乔治六世、张伯伦、莱顿在内的众多主要人物的历史造型。
就丘吉尔而言,主演加里·奥德曼每天需要花费四个小时化妆和一个小时卸妆。
脸上的痣、毛细血管,剃须后的红斑全部是化妆效果,令人惊叹的特效化妆完全弥补了奥德曼的外形劣势。
在表演方面,影片全部真人出演。
即使在最后一场演讲的群戏中,导演也请来了六百多位群演而非使用CG。
关于丘吉尔,人们从未吝惜过笔墨,围绕他的著作就有几百本之多,同时他也是银幕常客。
似乎每个在外型上,与丘吉尔相似的男演员,都会在某一时机被邀请出演不同阶段丘吉尔。
相比之下,《至暗时刻》中丘吉尔的塑造尤其得益于加里·奥德曼脱胎换骨的表演。
他不仅出神人化般地模仿了丘吉尔的神情、体态、动作。
更演绎出丘吉尔骨子里的活力、精神和在逆流中的笃定,审慎。
加里·奥德曼的表演使观众忘却了奥德曼而只记得丘吉尔。
从而实现了将观众包融其中的终极浸入。
一腔孤勇:丘吉尔与同僚
《至暗时刻》将视角切入二战幕后,影片以议会的争吵、丘吉尔的缺席开篇。
工党领袖艾德礼提出对张伯伦的弹劾。
张伯伦引咎辞职,而党内呼声最高的哈利·法克斯子爵却不愿接手。
惟有让勉强能够同时获得两党认同的丘吉尔接任。
“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苦、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
丘吉尔在议会大厦的首次演讲便承诺,并奋起反抗。
于是,张伯伦收起了党主席符号化的白手帕。
在野党也觉得他在痴人说梦,就职演讲便这样毫无回应地草草收场。
均势权衡下,丘吉尔组建起一个摇摇欲坠、执行力存疑的战时内阁。
此时,张伯伦与哈利·法克斯为首的内阁成员还在臆想着实施他们的主张,逼迫或绕过丘吉尔继续实行和谈政策。
接任首相,丘吉尔便要例行公事地觐见国王。
一次礼貌却又疏离的会面,在国王看来,丘吉尔的政治生涯一塌糊涂。
他的好友哈利·法克斯子爵才是首相的最佳人选,而在丘吉尔看来,国王虽无权干扰局势却有权获悉实情。
他仍要实时报备,两人尴尬而局促地谈话,并约定未来每周一次的午餐会。
在这次见面中,国王在阴影的遮蔽下,偷偷地吞咽口水、迟疑地回答。
等言行举止均暴露出对丘吉尔深藏的恐惧。
以至于此后他与丘吉尔共进午餐时假借抽烟回避紧张。
询问丘吉尔皇家是否要避难于加拿大时语音微颜。
从地下会议室到威斯敏斯特宫,从自家宅邸到白金汉宫。
丘吉尔东奔西走,谋划布局,甚至是四处求援。
然而内阁,法国、美国,他目之所及的“帮手”都将其拒之门外。
对其主张嗤之以鼻,集体消极懈战使丘吉尔如猛兽般暴躁。
他凭着一腔孤勇,对民众公开战势,调用民船,启动“发电机计划”。
来自哈利-法克斯的政治威逼和四十万士兵的岌岌可危将丘吉尔与同僚的对峙逼近临界。
丘吉尔命令五千名加莱士兵死守阵地,为敦刻尔克的撤退争取时间。
但一次空袭过后,加莱陷落。
五千亡魂彻底激起同僚们的反制,随后比利时宣布投降。
最后一根稻草重重地压在丘吉尔身上,他变成一个无助的老人,茫然呆坐在散乱的地下休息室。
此时,国王造访,他坦言自己内心的恐惧。
并力挺丘吉尔的战斗主张,这位在海军服役过。
怀有满腔热血却被议会架空的国王终于找到同盟。
他的决心并不只是基于丘吉尔的洞察与强硬,更是源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
昔日帝国的荣耀和独立民主的自尊使其不甘被辱,力主战斗。
国王鼓励丘吉尔到民众中获取意见,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真相。
然而,有那样一个瞬间,笔者差点被法克斯子爵说服。
当他质问丘吉尔能否为加莱的五千名英国年轻士兵负责时,他便不止是与丘吉尔意见相左的政客。
而是为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着想的公民,大争之势,难分忠奸。
他只是基于自身对时局、国民的认知和政治、文化传统作出最优化的判断,谁又能知是对是错呢?
《至暗时刻》赋予配角以鲜活的生命力,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政坛众生相。
并大胆地借此烘托不按常理出牌的丘吉尔,使其从精彩的群戏中脱颖而出,仿佛唱着一出独角戏。
日月之辉:丘吉尔与民众《至暗时刻》虽然是一部政治人物传记片。
展现的是历史变局中的高层斡旋、领袖形象。
却别具一格地加入平民视角维度以推进剧情延展,丰满传记人物,深化影片内涵。
影片中,丘吉尔的亮相是由新人助理莱顿导引出场。
早已耳闻上司严苛暴躁的新人战战兢兢地来到丘吉尔的住所。
丘吉尔的严肃怪异使她更加紧张,不出意外地,她出现了纰漏,被丘吉尔大骂后赶走。
克莱曼对此“批评”了丘吉尔,而莱顿因为要转达国王的信件不得不返回丘吉尔府邸。
两人关系缓和,莱顿顺利地成为丘吉尔的秘书。
这是以丘吉尔为代表的精英阶层与以莱顿为代表的普通大众首次对话。
但不言自明的上下级关系,对莱顿而言“禁止入内”的作战室、地图室都代表着两个阶层难以跨越的鸿沟。
假如丘吉尔是驾驶时代战舰的舵手,那么莱顿只是这战舰上的一颗齿轮。
她茫然而又勤奋地工作,直到她听到丘吉尔说“(加莱)绝不能撇退,绝不”,她再也敲不下一个字。
她终于鼓起勇气询问了当前的局势。
也因此,她第一次进入了地图室,成为第一个知道敦刻尔克实情的普通人。
而后,在莱顿的地下小房间里,当孤立无援的丘吉尔踌躇于和谈电文时,看到摆在莱顿桌上的照片。
这个此时正被困在敦刻尔克的男孩彻底击碎了丘吉尔的强人面具。
在阴冷黑暗的房间一隅,丘吉尔默然流泪。
此时,精英不再,只有作为人的脆弱、孤寂、无助。
因为精英标签的消弭,两个阶层首次平视彼此。
一战成名:主旋律丰碑
世人无法论证假使采取和谈政策,英国如今会是怎样。
减否人物往往也难丘吉尔曾害怕过,示弱过,但他从未妥协和失去希望。
和《敦刻尔克》一样,影片以丘吉尔最为著名和鼓舞人心的“我们将战斗到底”结尾。
将情感宣泄和主题表达推至顶点时,丘吉尔翩然离场。
留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历史余音和人们心中难以磨灭的英雄形象。
或许黑暗中蕴藏着自由,或许变革中存续着生机。
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惟有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您迅速获取到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