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苏为什么接到圣旨,没有任何反抗就了断了?

历史上有不少人都在讨论,当初为何扶苏到死都没有反抗,他明明坐拥蒙恬的30万大军,完全可以去咸阳问个明白再做决定啊!

首先这段历史就不明不白,蒙恬的意思很明白(这个使者可能是假的皇帝的命令可能是假的),扶苏(父亲的命令怎敢不从),他们根本就不在一个节奏好吗!一个怀疑皇帝是假的,一个毫不怀疑,为什么?

当时并没有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出去,只有皇帝巡游到哪里的消息,又有诏书上的真玉玺图案在,蒙恬凭什么怀疑皇帝使者是假的?蒙恬说得这么清楚了,扶苏为什么没有理解他的意思?为什么他那么肯定皇帝命令是真的?

一、扶苏比蒙恬可能早看到诏书上的内容,史书没有记载详细。所以扶苏看到了玉玺图案,确认为真,而蒙恬至少没有看到玉玺图案,即便看到了,他的弟弟蒙毅怎么没有紧急通知他呢?所以他产生了疑问。扶苏可能请示过了,但没有回应或者又来一道差不多的诏书。

二、秦律有规定,不孝是罪,与父母顶嘴也是罪。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王公贵族,无不奉行律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在秦国是可行的,如果是储君犯法则惩罚他的老师,当然王不用真的受罚,只不过王也要受法的制衡,除非他改法,但肯定有很多大臣反对。扶苏以数谏如故,虽然他不认为这是错而是为秦国考虑,但确实与父顶嘴了,他无法辩驳。

那么不孝与顶嘴会有什么惩罚呢?断脚流放甚至死都是可能的,在秦国父告子有罪,官吏必须马上去抓子,如果不立刻去那么同样有失职罪。反过来子觉得父有罪告官,官则以为是家务事不予受理。所以扶苏可能以为即便是请示了,即便不死也会折磨死,比如从轻处罚被断脚,而秦国还有一条可怕的律法,如果子是残疾父处死他不受法律追究。在那个年代如果残疾了那就和死没有什么区别了,他也许还是想死得有尊严些。

三、秦始皇尚在人世之际,他只是将公子扶苏派往北方边疆历练,不是真正把这30万雄兵全部调拨给公子扶苏。军事指挥权上,还是由大将军蒙恬说了算。

《史记》中这句话也很关键:“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扶苏那些谏言已激怒秦始皇,而扶苏被派往北方只是当个监军,蒙恬才是真正的主帅,扶苏根本没有调兵遣将的权力。

而且秦国是有虎符这种东西的,有兵权就意味着有虎符。必须要弄清楚虎符是什么才能明白扶苏当时的处境,虎符有两半,右半是君符在皇帝手中,左半是将符在将军手中,要调动军队必须左右虎符合体,如果缺少其中一半,除非君王亲临否则谁都无法。

请不要说虎符可以造假,虎符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地方将领叛乱,是君王拿来防将军的,否则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军队很容易就成为将军自己的手下,君王是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所以还会有其他措施保证虎符真的有用不存在假货。当然咯,调动军队除了虎符还有诏书和节,很多人是这样说的,所以在此补充。

也许有人会说了,不对呀,你看商鞅公子虔所害不就起兵自卫了吗?嫪毐不也能起兵造反呢?怎么偏偏到扶苏就这么难呢?原因很简单,商鞅是大良造,嫪毐封了侯,他们都是有封地的,也就意味着那块土地是他们自己的,他们可以组织自己的势力。始皇就是因为看到这么多分封的臣子叛乱所以才坚决不允许分封的。

后来淳于越进谏让皇帝儿子到地方做藩王,始皇也拒绝了。那三十万军队始终属于皇帝自己,当皇帝要求扶苏蒙恬交出兵权,他们就没有势力了,因为皇帝不允许臣子有可以威胁到皇权的势力。李斯曾经听皇帝身边的人告诉自己皇帝不喜他坐华贵马车有那么多宾客,就立即收敛了。但皇帝很生气,也不管是谁泄露了他的话,将当时在场的宫女侍卫全部处决。所以有人说应该在皇帝身边安插眼线,这么作死的行为还是不要想了,万一皇帝改成严刑拷打,那眼线不就把主人所作所为全供出来了吗?

四、他没有上帝视角,但是我们有,所以我们知道结局不好,但他却期待着好结局。不知大家有没有玩过剧情丰富选择很多结局也很多的游戏?玩过的大概就能理解他的选择了。因为作为玩家完全不知道后来会发生什么,你做得每一个选择其实都没有对错,你是做过很多考量的,但游戏的结局却会因此不同。

五、诏书下达秦国这台机器正常运行中,天下没有大乱,大家都以为始皇还活着。秦律规定太严格,为官者比百姓要守的规矩负的责任更多。轻易挑战律法只会落得以身试法的下场,看看那些因为各种罪名被罚徭役的人群有多少便可以看出。

如果扶苏不是选择造反而是去找始皇本人问个明白会怎么样呢?他必须过关卡,也就是通过高高的城墙,但秦朝人要想去别的地方必须要出示证明,不仅仅是身份凭证,还有官员写的推荐信,那位写信的官员同样也要承担责任的。如果打算强行爬墙,就会被城墙上的士兵发现,他们很可能直接发射弩箭。长城和咸阳或者沙丘都隔了好几个城池,凭借人多优势某人强行过关可以,但下一关卡怎么办?

咸阳和上郡由秦直道连接后也需要走三天时间呢!来回便是六天。根据蒙恬拒绝的结果来看,如果扶苏不接受诏书,估计也会被囚禁。这时间紧迫啊!从历史结果来看,假设史书记载有误,他真叫使者这么做了,很明显他没有成功。如果选择躲起来,制定律法的商鞅本人已经试过了,无人敢留他,甚至被旅店老板举报,所以他没有办法只能起兵自卫啊。

但与君王对抗就是以卵击石,最后他被处以车裂之刑。那么逃呢?先秦时期有很多逃跑成功的例子,秦国待不下去了可以去其他六国,可是秦已经一统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往哪里走?唯一的漏洞是北方草原,只要北上就会遇到匈奴,扶苏长期与匈奴打仗的敌军的领导人之一,匈奴怎么可能接受扶苏,如果决定隐姓埋名与匈奴同居,那以后就再无名义南下,更不要说自己是秦人了。

避开人群就要面临野外生存考验,在草原生活,最起码要有帐篷、食物和武器,不然晚上住哪里,平时吃什么。

《蒙恬列传》中蒙毅就是直接被使者所害,蒙恬习武之人难道还对付不了小小太监吗?他不接受诏书确实再请示了呀,结果,因为发布诏书是有正当途径的,绝非电视剧拍的那样随意。秦人受商鞅变法的影响,比较守规矩,君王也希望他的子民守规矩,这也是楚人被秦人统治反应比他国人强烈的原因,因为楚国民风开放,结果秦律总是让他们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然而即便规矩那么多也没人会反,其实商鞅变法发布初期很多人都不能接受,但王铁了心坚持,流血的例子多不胜数,所以大家为了生存,只能接受变法,过了一段时间,大家终于感受到了它的好。

况且一个官吏疏于职守不等于大家都想这么做,否则别人有错自己躺枪,谁真的愿意呢?除非天下大乱,官吏很多都被除掉,这样消息就不会很快传到君王耳中了。当然咯,即便秦律如此还是会有人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既然有规定出现那就说明很多人的确不听律法仍要犯错,而且有人成功了,现在不是还有很多人以身试法吗?

项伯当时是秦国一级通缉犯但是凭借关系逃出关中回家乡去了,张良博浪沙刺秦全国搜了十天什么也没找到,陨石坠落有人在上面刻字诅咒始皇还是查不出来谁干的,结果一气之下把全村人都除掉了。这些例子的确展示了秦朝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秦律在小事上很有用,在大事上却不一定能制约得了六国人,反而把秦国自己人给坑了,虽然秦国统一了天下,但官吏大多都是六国人,会关照六国人,所以始皇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巡游威震天下。

所以才说,扶苏蒙恬是在秦律制约之下的,无论怎么样要么北上,要么南下与地势险要的咸阳正面直刚,秦国迁都那么久无人攻进来是有原因的,右边是沙丘,左边是胡人地盘甚至有大漠。这已经不是逃了,是四面楚歌,入虎口。

六、百姓多闻其贤,他也确实如此且不论他是否调动得了军队的问题,如果他打感情牌,谎报军情,然后南下夺位呢?很明显他根本就不打算这么做。他之前反对父亲的做法时,就进谏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及,恐天下不安,他担心天下不安!而事实上确实如此,当时的秦国已经是一个火药桶了,百姓觉得自己就是统治者的工具,修宫殿,修长城,种的粮食要被缴纳,各种天灾不断,律法规定太细,一不小心就触犯秦律,他们没法休息。

虽然不同意李斯的做法,但他封锁消息这一点却没问题,因为一旦大家知道皇帝没了,新皇又没有登基,兄弟忙着夺位,百姓会怎么做?说不定陈胜吴广这种类型的起义就提前了。如果他号令士兵南下,那不就明摆着皇帝没了?明摆着他要夺君位?他决定牺牲自己,本身就是为了秦国不陷入危机,为了天下不乱。

既然百姓认为他贤,说明他很可能多多少少产生了爱民思想,他不想百姓受苦。他如果弃百姓生命于不顾,使秦国动乱的导火索不就是北上的军队了,那该如何起义,百姓还会认为他贤而追随他?

那时的贵族和平民几乎没有交集。可很多人都把秦国大乱的锅让他来背,而他的本意却并非如此。因为用少数人行动很明显是改变不了那种境遇的,大家看秦末起义不都是一大帮人行动,而且是全国都做一样的事,所以秦国才招架不住的。并非只有夺君位才能救秦国,救秦国也有多种方式,考虑角度不同罢了。

其实扶苏和蒙恬两个人是差不多明白怎么回事的,别把古人当傻子,一个优秀政治家,有着见微知著的能力。这事根本不难推断,当诏书到的时候,蒙恬恐怕就能猜出个七七八八到底发生什么了。所以两个人的就义,其实就是牺牲自己保全国家。

于扶苏,可以免于战乱,可以全父子兄弟之情。于蒙恬,这个空前伟大的国家是他那一辈人亲手建立的,千万不要低估老一辈对国家的热爱,我是蒙恬,我宁死也不愿自己带兵起来,在国家里重燃战火的。

所以有的选吗?扶苏并不怯懦,敢顶撞始皇的人怯懦?蒙恬也不傻,他们只是有自己的担当而已,他们不知道后来的事情,对于当时的他们,国家交给胡亥李斯,总比战乱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