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杯】井冈山归来

初上井岗

近日,随单位革命传统教育暨党性教育政治轮训班走进井冈山,在波澜壮阔的红色史迹面前,人生曾见闻的一切困难也都不再能称之为困难。巍巍青山,苍松翠柏,身处其中,不觉有一股强大的、振奋精神的力量时时击打着脉搏。



理论培训之余,按照培训课程设置,我们追寻革命先烈的历史足迹,体验红军挑粮小道,干农活、访民情、自做红军餐,探访大井朱毛旧居、小井红军医院、茅坪八角楼黄洋界等革命圣地。


“挑粮小道上的挥汗如雨,胜过教科书的千言万语。”真正重走了朱德总司令和战士们为挑一担粮往返百里的山路,才切身感受革命艰苦奋斗之精神的伟大,然而今时今日穿着防晒服,背着矿泉水的我们,即便是汗湿透了衣襟,仍不及他们当年艰辛的万分之一。


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同志引兵井冈山,来到茅坪村八角楼办公和居住,面对敌人凶残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国革命究竟将走向何方?



走上这昏暗的阁楼,时空交错,仿佛看到深夜里,伟人伏案奋笔疾书的背影。月光披在他宽厚的肩背上,就在身旁那盏微弱的煤油灯芯的照耀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本光辉巨作诞生了。就是在这里,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思路,开创实践了“星火燎原”的革命智慧,就是这八角楼的点点微光,点亮了中国革命黎明的曙光。


烈士陵园那日,天空阴沉,大雨滂沱,一步步走上台阶,血色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镌刻满墙的烈士名单和毛泽东题笔的“死难烈士万岁”几个大字沉重敲击着所有人的心脏。



聆听一个个英雄的事迹,不少学员红了眼眶,在这4.8万名革命烈士里,仅有1.5万人留下姓名,更多的无名英雄,后人甚至无法寻得他们一纸相片。他们大多是20出头30不到的青年人,在与我相仿的年纪里,怀抱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向死而生!岁月流转,他们的样貌和身影早已在历史的长河里渐渐模糊,但他们用血肉铸就的革命精神将永世流传。



自看觉醒年代时,就为革命者在黑暗中苦苦求索,救亡图存不畏生死的精神震撼不已。大革命失败后,有人背叛,有人动摇,有人迷茫,但坚定的共产党人依然不弃那信仰,无惧“敌军围困万千重”,高擎革命的火炬,笃定前行。



百年前,先烈敬告青年:新鲜活波的年轻人,就像那磨刀石上新发出的利刃,是最应自我觉醒并奋斗之时!应该超然于社会之恶,去冒险、去斗争、去做顽强的士兵,日日求新追求进步的民族,方能蓬勃发展生生不息!


百年后,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也必将做那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年轻人!不仅要继承复兴中华的伟大遗志,更要继承这伟大的斗争精神。用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用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用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与敌人斗争、与困境斗争、与自我斗争,与骄奢淫逸斗争、与腐朽破败斗争。将井冈山精神融入我们新鲜的血脉,将个人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在自我奋斗的人生长河中贡献无愧于时代的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