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2月22日,在甘肃兰州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死刑,大清王朝前任山西巡抚被推上了断头台。在人头落下之后,此人的一生却未能盖棺定论,后世对他的评价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人说他是“支持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的“开明人士和爱国者”,也有人说他是盲目排外的误国之臣。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一、酷吏与清官
此人名叫毓贤,字佐臣,姓叶赫颜扎氏,出自内务府汉军正黄旗。原是国子监的监生,后在1879年,以选用同知的身份,通过捐纳成为山东的候补知府。1889年,曹州知府出缺,毓贤得以署理知府之职。在任期间,毓贤敢于杀戮,以高压手段对付当地猖獗的盗匪,“不上三月,已杀贼一千五百多名”。
同时,毓贤还使用了不少酷刑,比如跪练子、砸脚骨、上签子等。他还命人在府衙前放置12只木笼,将抓来的所谓“盗贼”关在里面,头露于笼外。毓贤的举措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因此不断得到升迁,“累迁按察使,权布政使”。毓贤虽然残暴,但却是个清官,在署理江宁将军期间,“裁革陋规万余两”,因此受到了光绪帝的嘉奖。
二、扶持义和团
之后,毓贤又回到了山东做官,出任山东巡抚之职。当时,山东地区的形势动荡不安,义和拳与教民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毓贤对义和拳采取了扶持的政策,为其更名曰“义和团团”,并且在他们的旗帜上都署上“毓”字。在毓贤的大力扶持下,山东义和团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引起了洋人们的不满。
后来,洋人不断到总理衙门告状,清政府这才将毓贤免职。毓贤来到北京后,在拜见端王载漪、庄王载勋、大学士刚毅时,“盛言拳民忠勇得神助”,因此义和团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不久,毓贤改任山西巡抚,在他的影响下,山西也开始有了义和团。毓贤还“命制钢刀数百,赐拳童令演习”,将其首领迎入巡抚衙门,奉若上宾。
三、身首异处
之后,毓贤设计将山西各地的七十余名传教士及其家属诱骗到了太原,将他们聚集在一处。1900年7月9日,毓贤在巡抚衙门西辕门前,将这些人全部处决,“妇孺就死,呼号声不忍闻”。与此同时,山西境内的近二百名传教士以及数千中国教民也遭到了杀害。得知慈禧太后西逃后,毓贤立即前去迎接,并且随驾而行。
接着,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议和时,对方提出了惩办“首祸诸臣”的要求,其中就包括毓贤。最初,慈禧太后还想保毓贤,将其发配新疆,但在洋人的压力之下,只得将毓贤处死。同时,清政府还为毓贤在山西的所作所为,付出了四百余万两白银赔偿。那么在您看来,毓贤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和爱国者”,还是盲目排外的误国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