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1年的深秋,长安城笼罩在肃杀的寒意中,六十七岁的卫子夫独自坐在冷宫里,头发散乱地望着窗外飘落的枯叶,手中攥着被收回的皇后玺绶,耳边还回荡着宦官带来的噩耗……
卫子夫之死
卫子夫脑子一片空白,甚至已经想到了自己死亡的场景。
太子刘据被追兵逼得自缢身亡,而这一切竟源于她曾深爱的丈夫汉武帝的猜忌。
三天前,她的儿子在逃亡路上绝望自尽,三十年的东宫太子竟被诬陷用巫蛊诅咒父皇,此刻长乐宫的雕梁画栋,仿佛都在嘲笑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当年她弟弟卫青北击匈奴封万户侯,侄子霍去病饮马瀚海封狼居胥,如今却连太子宫的地砖都被掀开搜出栽赃的木偶。
她颤巍巍地站起身,最后一次抚摸陪伴自己三十八年的凤冠,想起四十九年前平阳侯府那个春夜,十八岁的歌女被年轻的帝王牵入红帐,怎料半生荣宠终究抵不过帝王权术的冰冷。
当年能因巫蛊废了陈阿娇,如今也能用同样的罪名将卫氏连根拔起。
突然,殿门被粗暴推开,太监尖声宣读着废后诏书,她突然放声大笑,笑声响彻空荡的宫殿:“四十八年夫妻,三十年太子,竟不如佞臣一句谗言!”说罢扯下帷帐白绫悬于梁上,临蹬开木凳的刹那,仿佛又看见儿子七岁被封太子时,汉武帝抱着他说“此子类朕”的温柔模样,而此刻窗外正飘着和当年入宫时一样的细雨。
三日后,几个粗使太监抬着薄皮棺材出城,草草将她埋在城南桐柏园,连块像样的墓碑都没有,直到三十四年后,她的曾孙汉宣帝登基,才在荒草丛中寻得曾祖母遗骨,追封“思后”时,那截腐朽的白绫早已化作尘土。
一场改变命运的邂逅
公元前139年的春天,长安城外的霸水河畔还带着寒意。18岁的卫子夫跪在平阳公主府的青石板上,手指冻得通红,怀里抱着一把旧琵琶。
谁能想到,这个连姓氏都模糊的婢女(父亲身份不详,母亲卫媪是平阳侯府的家僮),会因为汉武帝刘彻的一次顺路探访,搅动大汉王朝的命运?
那天汉武帝刚从祭祀典礼回来,平阳公主特意安排了十余名精心调教的女子献舞。卫子夫站在队伍最末,发间插着枯草编的蝴蝶,这是她唯一拿得出手的头饰。
可当她的歌声响起,汉武帝突然放下酒樽:“那个弹琵琶的,抬头!” 平阳公主立刻心领神会,当晚就把卫子夫塞进汉武帝的马车。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车轮碾过石板路的声响,成了卫子夫人生最响亮的转折点。
进宫头两年,卫子夫像被遗忘的珠钗。
直到某天宫中清退老弱宫女,她哭着拽住汉武帝的衣角:“放我回家种田吧!” 这一哭反倒勾起旧情。当太医诊出她怀孕时,未央宫的铜雀灯都多点了三盏,这可是29岁的汉武帝第一个孩子。
从此,这个会唱歌的姑娘成了撬动陈皇后地位的杠杆。
踩着血泪的凤冠
陈阿娇听到卫子夫怀孕的消息,把妆台上的铜镜砸了个粉碎。
这位“金屋藏娇”的女主角,结婚十二年肚皮都没动静。她派人绑架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差点把他活埋,却让卫青因祸得福当上了建章宫侍卫长。
真正的杀招在元光五年(前130年)。陈皇后找来楚服等巫女,在椒房殿地下埋木偶人诅咒卫子夫。
汉武帝掀开地砖时,卫子夫正抱着刚满月的太子刘据喂奶。
《史记》写这场巫蛊案时用了八个字:“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三百多人被处死,陈阿娇哭着被拖进长门宫,而卫子夫的册后大典上,未央宫前殿的台阶洒了三遍香露。
成为皇后的卫子夫,开始体会什么叫高处不胜寒。弟弟卫青带着汉军横扫漠南,外甥霍去病在河西走廊杀得匈奴哀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可每当捷报传来,她都要多焚一炉安神香,皇帝的枕边话越来越危险:“你卫家现在比诸侯王还威风啊!”
太子之死
征和元年(前92年)的冬天特别冷。68岁的汉武帝常做噩梦,总说看见先帝提着剑站在床边。江充趁机进谗:“宫中有蛊气!” 当搜查队伍冲进太子宫,从刘据床底翻出桐木偶人时,长安城的雪下得比卫子夫册后那天还大。
太子提着剑闯进椒房殿:“母亲,儿臣要清君侧!”卫子夫把皇后玺绶塞给他:“拿着,能调北军”。
这场仓促的兵变只持续了五天,刘据逃到湖县一户卖草鞋的人家,追兵破门时,他用裤带把自己挂在房梁上,像条风干的腊肉。
消息传回未央宫,卫子夫把攒了三十年的胭脂盒摔得粉碎,胭脂红得像凝固的血。
汉武帝派人来收皇后玺绶时,卫子夫正在给赤金凤冠擦拭灰尘。她把冠冕轻轻放在案上,突然笑出声:“陛下当年说这凤冠有九斤九两,我今日才知,原来都是人血凝成的。”
49年情分换来的八个字
自缢前的最后一刻,卫子夫咬破手指,在素绢上写下:“妾侍陛下四十九载,方知君薄情至此。”
据说汉武帝看到这封血书时,把案几上的竹简全扫在地上,对着空荡荡的椒房殿大吼:“贱人!竟敢怨朕!” 可当宦官战战兢兢问怎么处置皇后遗体时,他又盯着窗外飘雪看了半炷香:“葬城南桐柏台吧,那儿能望见长乐宫。”
最讽刺的是七年后,汉武帝在湖县建起“思子宫”,却始终没给合葬陵寝里的皇后之位留空。
直到他咽气前,还在念叨李夫人的“一顾倾人城”,而那个陪他走过巫蛊之祸、匈奴征战、盐铁官营的女人,连块像样的墓碑都没有。
倒是曾孙刘询即位后,把桐柏台的土堆改成“思后陵”,算是给这场49年的孽缘画了个歪斜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