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马桶行业霸主落魄,关闭两家中国工厂。
前几天,日本卫生陶器巨头toto宣布,决定关闭位于北京和上海的两家工厂,目前这两家工厂已经停产,涉及到的员工人数约为2000人,正在协商补偿协议。
不过,虽然关闭这两处工厂,toto在中国的产能会减少约4成,但toto并不打算退出中国市场,而是要在其余工厂进行自动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
只是无论如何,toto中国市场销量下滑被迫关闭工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曾经的日本马桶霸主,怎么现在卖不动了?在中国市场,toto正面临怎样的困局?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靠智能马桶发家的马桶巨头
对于toto这个马桶品牌,很多人都不陌生。
toto成立于1917年,最开始叫“东洋陶器”,主要生产一些陶瓷餐具。
没错,虽然也是做陶瓷,但toto最初做的是餐具,跟马桶差距有点远。
而toto之所以开始生产卫生陶瓷,还得从一场大地震说起。
1923年9月1日,日本的横滨和东京一带发生7.9级强烈地震,也就是著名的“关东大地震”。
当时日本灾情严重,伤亡人数高达10万人,同时也有40万栋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尽管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但toto却看到了机遇:
房屋重建,卫浴消费需求必然会大大提高,于是toto开始转型生产卫生陶瓷,也就是马桶。
但这还仅仅是个开始,toto真正崛起的大杀器,实际上是现在非常热的智能马桶。
1964年,toto推出了全球第一款温水洗净马桶,也即智能马桶的雏形,最开始目标群体主要是行动不便的病人和老人。
只不过toto也没想到,这款产品会如此大获成功,于是在1980年将智能马桶推向民用市场,就此一战成名。
时至今日,toto在全球智能马桶市场的占有率常年维持在30%以上,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霸主。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马桶巨头,如今却在中国市场遭遇困局,甚至被迫关闭工厂。
中国困局
过去40年,toto在中国市场一路高歌猛进,在精装修的市占率曾长期稳居第二。
也正是因此,中国市场一度成为toto海外业务的“顶梁柱”,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
而如今,与其说中国市场是toto的顶梁柱,倒不如说是其一块“心病”。
上个月,toto发布了2024年度(2024年4月1日-2025年3月31日)的决算报告,销售额7245亿日元,同比增长3.2%,营业利润485亿日元,增长13.4%,整体业绩表现依旧优秀。
但放眼中国市场,销售额却暴跌20.4%,营业利润更是亏了36亿日元。
为此,toto选择关闭北京和上海的两家工厂,及时止损。
具体来看,toto这次关停的北京工厂有1030名员工,去年销售额是2.92亿元,上海工厂去年卖了5.19亿。
按照toto的说法,尽管关闭工厂产能减少,但其余基地自动化升级,反而可以提高开工率和生产效率。
并且toto还表示,会在市场扩大的中高端市场投放新产品,“力争在中国市场卷土重来”。
至于涉及到的2000名员工,toto也表示“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最大关怀”。
有消息称,补偿方案最高能给到n+9,如果是工龄20年的老员工,补贴能超过20万。
但即便能拿到补偿,对于这些在toto工作20年的老员工而言,工厂关闭显然也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
缘何至此?
toto在中国市场的困境,与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环境有很大关系。
这些卫生陶器的最大买家,无疑就是房地产,现在房地产市场低迷,直接导致toto的马桶卖不动。
尤其toto主打的还是高端产品线,人们对于高端卫浴产品这种非刚需的需求正直线下降,toto自己也在财报里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低迷,给公司业绩带来了极大冲击”。
其次,国产卫浴品牌的冲击,也是toto销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作为智能马桶的发明者,toto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吃到了相当一波智能马桶带来的红利。
很多人在购买智能马桶时,首选就是toto这样的高端进口品牌,前些年还掀起了去日本抢购智能马桶盖的热潮。
但如今,国产卫浴品牌也推出了智能马桶产品,并且靠着更高的性价比,以及快速迭代的设计,迅速抢占了一波市场。
尽管toto依旧具备品牌优势,但单论产品力,大家已经不再愿意为其高昂的溢价买单了。
最后,这家来自于日本的马桶巨头,对于数字化转型似乎也有日本品牌天生的迟钝。
现在网购已经成为很多消费者购买马桶的主流方式,国产品牌也是各种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而toto却反应缓慢,慢了竞争对手不止一步。
最终的结果就是竞争不力,toto的品牌声量下滑严重,难以维持其现有的品牌溢价。
写在最后:
虽然关闭了两家工厂,但toto此举更像是“壮士断腕”,准备瞄准中高端市场卷土重来。
现在的关键在于,国产品牌已经做到了物美价廉,留给toto的市场空间还剩下多少呢?
toto要打赢翻身仗,可能需要再放一些革命性的大招。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