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贺诚因反对中医被撤职,后查明是受人蛊惑,三年后被授予中将
救死扶伤写春秋 革命铸就军医魂
1955年,一纸撤职文件在医疗卫生界掀起轩然大波。这份经由毛主席批准、周恩来总理签发的文件,撤销了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贺诚同志的卫生部副部长职务。更令人意外的是,原定授予的中将军衔也被搁置。然而,命运往往弄人,三年后,真相大白,原来贺诚是受人蛊惑而反对中医。1958年,毛主席重新审视此事,充分肯定了贺诚在历史上的贡献,认为其并无主观错误。最终,贺诚不仅被任命为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还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中将军衔。这段跌宕起伏的经历,不仅是一个人的人生沉浮,更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西医关系问题上的重要抉择。
1901年深秋,四川省射洪县龙门垭迎来了一个新生命。贺诚,这个出生在普通农家的孩子,自小就被寄予厚望。他的父亲是一位中医骨科传人,却因为时代变迁而家道中落。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贺诚的父亲遭受了地主恶霸的欺凌。为了让儿子将来能扬眉吐气,这位饱经沧桑的父亲砸锅卖铁供儿子读书。
天资聪颖的贺诚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在这里,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西医理论,更重要的是接触到了进步思想。
通过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贺诚逐渐认识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1925年,这位年轻的医学生郑重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命运的转折在1926年到来。就在即将毕业之际,因为参加革命活动,贺诚被学校以欠费为由拒绝发放毕业证。党组织随即安排他到广东北伐军担任军医,由此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
1927年蒋介石叛变后,贺诚虽然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始终没有放弃信念。他在吴玉章的引荐下当了一名普通医生,一边给百姓看病,一边寻找组织。
在广州起义中,贺诚展现出了非凡的胆识。他果断处决了阻挠起义的反动军医处长等三人,带领整个军医处参加起义,成为第四军唯一参加广州起义的单位。
起义失败后,贺诚辗转来到上海,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以达生医院为掩护继续从事地下工作。那段时期,向忠发、陈赓、邓小平等革命同志都曾出入这家医院。
1931年,贺诚来到中央苏区,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军医处处长。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开始了一段让人难忘的革命岁月。
在中央苏区期间,贺诚为红军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四处奔走,培养军医人才,筹措医疗器械。特别是一台德制X光机的运输和保护,成为了一段佳话。
为了将这台X光机运进苏区,上海地下党的同志们想出了用棺材伪装的妙计。这台机器在中央苏区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为陈毅取出腿中弹片的手术。
在长征途中,贺诚始终不愿丢弃这台珍贵的X光机。即便在遵义会议后轻装简从的关键时刻,他也只是将其藏在一户贫苦农家,而不是扔掉。
(文章结束)
中西医纷争起 毛主席力挽狂澜
1949年的中国,百废待兴。全国各地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肆虐,医疗资源严重匮乏。
面对这种局面,中共中央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这一方针本应成为指导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石,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偏差。
到了1953年,卫生部主导的医学改革已经有了明显的倾向性。大批中医人才被迫转行,这种情况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毛主席敏锐地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当年12月的一次谈话中明确表态。他说:"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
1954年的形势更加严峻,卫生部内部对中医的排斥态度日益明显。6月,毛主席再次强调中医问题的重要性,指出这不仅关系到医疗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遗产问题。
在北京医院视察时,毛主席对院长周泽昭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人重视外来的东西,却轻视本国的传统医学,这种思想作风十分恶劣。
面对卫生部的消极态度,毛主席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他说:"要建立中医研究机构,这项工作,卫生部没有人干,我来干。我可以当卫生部长。"
7月,毛主席再次对中西医团结问题做出指示。他批评西医界存在严重的宗派主义,指出自从西医传入中国后,很多人就对中医采取了轻视态度。
在这种背景下,卫生部的一些官员仍然我行我素。他们不仅没有认真落实毛主席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方针,反而变本加厉地排斥中医。
这种情况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关注。通过多方调查了解,发现贺诚作为卫生部副部长,在中西医问题上的立场与党中央的方针背道而驰。
与此同时,卫生部内部关于中医地位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一些人打着"科学"的旗号,试图全面否定中医的价值。
毛主席反复强调,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必须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西医和中医各有所长,需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在多次提醒和教育无效的情况下,1955年,一个重要的决定终于出台。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对贺诚采取组织措施。
9月,在全军授衔的重要时刻,贺诚的军衔被搁置。同期,卫生部另一位副部长傅连璋获得了中将军衔。
12月20日,一份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文件正式下发。这就是那份引起轩然大波的《关于撤销贺诚同志卫生部副部长的职务的决定》。
这个决定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处分,更是对新中国卫生事业发展道路的重要纠偏。它明确传达了一个信息:任何试图否定中医的做法,都将受到严肃处理。
(文章结束)
真相水落石出 昔日功臣平反
1955年的那场风波过后,贺诚这位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老革命,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他担任卫生部副部长的六年时光,就这样画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
在这六年里,贺诚为改善全国医疗卫生条件付出了巨大努力。他曾在一次全国卫生会议上提出,要在20年内建设一支350万人的医务队伍,实现每千人配备一名医生的目标。
贺诚之所以走上反对中医的道路,背后另有隐情。经过调查发现,他是受到了一些别有用心者的蛊惑。
这些人打着"科学进步"的旗号,暗中策划全面取缔中医的计划。他们利用贺诚对西医的专业背景,不断向他灌输偏激的观点。
直到1958年,这段历史的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毛主席在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对贺诚的问题进行了重新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贺诚过去的革命历程被重新摆上了桌面。从广州起义到长征,从地下工作到解放战争,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主席认真审视了贺诚的整个问题。他认为,贺诚在中医问题上的错误,并非出于主观故意,而是受人蛊惑所致。
这一判断得到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认同。他们一致认为,应该给贺诚一个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
于是,一个重要的任命很快出台。贺诚被任命为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这个位置充分发挥了他的专业特长。
更让人欣慰的是,当年被搁置的军衔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贺诚终于等来了属于他的中将军衔。
这一次平反,不仅仅是为了纠正一个历史问题。它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党和国家对待干部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
对贺诚来说,这次平反就像一场迟来的春雨。它不仅洗刷了他身上的冤屈,也让他重新找到了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舞台。
中央的这个决定,也给整个医疗卫生界带来了积极影响。它表明,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道路上,既要重视西医,也要尊重中医。
从此以后,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得到了更好的贯彻执行。贺诚的经历,也成为了一面镜子,提醒后人在对待传统文化时要持有正确的态度。
经此一事,贺诚对中西医结合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开始积极推动军队医疗系统内的中西医合作。
在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工作中,他特别注重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这种做法,为我军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文章结束)
功成名就时 初心不曾改
1966年,文革的阴云笼罩了整个中国。贺诚这位刚刚重获重用的老革命,被遣散到山西太原总后勤干休所。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贺诚始终没有放弃对工作的向往。1972年,他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表达了重返工作岗位的愿望。
这封信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毛主席立即做出批示:"贺诚同志来信,请中央处理,我意应给予工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批示并未得到及时落实。
三年后,贺诚的子女再次为父亲请命。这次是邓小平亲自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件事。
当得知自己1972年的批示尚未执行时,毛主席显得十分惊讶。他立即调阅了贺诚当年的那封信。
在这封信上,毛主席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贺诚幸存,傅(连璋)已入土,呜呼哀哉……贺诚无罪,当然应予分配工作。过去一切污蔑不实之词,应予推倒。"
这一批示犹如一道春雷,贺诚的问题很快得到了彻底平反。组织上任命他担任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
这个任命可谓恰如其分。贺诚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丰富经验,为部队后勤保障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随后,贺诚又当选为中央委员。这个崇高的职务,是党和国家对他一生贡献的充分肯定。
1982年,年过八旬的贺诚向组织提出了离职休养的请求。组织批准了他的请求,但他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关注从未停止。
在休养期间,贺诚经常就医疗卫生工作提出建议。他特别强调要继续贯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
他的这些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邓小平同志评价说:"贺诚同志我了解,是个好同志。"这句话道出了党中央对贺诚的信任。
1992年11月8日,贺诚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医学生到革命者,从被撤职到重获信任,再到功成名就的跌宕起伏。
看待贺诚的一生,不能不提他对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从解放战争时期开始,他就为人民军队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付出了巨大心血。
在担任卫生部副部长期间,他提出的医疗人才培养计划虽然因为中医问题受挫,但其远见卓识令人钦佩。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计划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医疗人才。
贺诚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不在于他从未犯过错误,而在于他能否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他在中西医问题上的转变,恰恰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学习能力和进步精神。
他的故事也提醒后人,在对待传统文化时要持有正确的态度,既要吸收新知识,也要传承优秀传统。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