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年,黄河决堤改道,百万人丧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2024年06月27日19:23:12 历史 161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1855年,黄河决堤改道,百万人丧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闻

文|袁公博

编辑|t


引言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自孟津以西的流域,由于多流经山谷,自古以来改变不大,而孟津以东的部分,历史上大的改道就有六次,小改道更是多到不可考。

最近的一次大改道发生在晚清咸丰六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由山东渤海,结束了近七百年的黄河南流,夺淮入海的历史,大致形成了今天的河道。

当年黄河决堤改道后,百万人因此丧命、流离失所,但彼时的清政府却态度暧昧,治理水患不力,进一步加剧了这场灾难的破坏力。

那一年的北方灾民无数人横尸荒野、饿殍遍地,那是一种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1855年,黄河决堤改道,百万人丧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闻

(黄河)

一、铜瓦厢决口

在铜瓦厢决口以前黄河是如何夺淮入海的详细情形,已不可知了,那次改道正好发生在两宋之交的纷乱中。

改道后的黄河分成两支,主流确实夺淮入海了,这部分比较稳定,但在北方还有不稳定的支流。

宋朝方面,高宗忙着逃命,没有闲心关注黄河怎么样了,金朝方面,基本上是“或决或塞,任其自流”,也就是不管了。

当时宋金两方面都不关心黄河的原因就在于南北对峙之下漕运断绝,统治者没有关注黄河的动机。

1855年,黄河决堤改道,百万人丧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闻

(黄河改道)

元朝建立后,重整了运河,其中一段就是借用了南流的黄河,在此背景下,元朝政府试图治理黄河,让其稳定下来。

可惜治到一半,就治出了“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把元朝给治没了。

明朝政府是真正下大力气治河的,到明朝中期,黄河逐渐稳定。

不过这种稳定之中其实埋藏着不稳定,首先,治河专家潘季训就指出此时黄河已成地上河

其次,明政府对黄河的分叉态度很矛盾,一方面不希望北流决口,泥沙冲击北方运河,另一方面有希望南流有水以借黄济运,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明政府采用了“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方针,这个方针一直沿用到清代,为后来的决口埋下了伏笔。

1855年,黄河决堤改道,百万人丧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闻

(地上河)

1855年春季,黄河自冬眠中醒来,例行的春汛到了。

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河南的农民却发现这年的老天爷好像特别大方,雨水十分充足,这让他们喜上眉梢。

看着无知群众,身为河道总督的蒋启扬愁在心里,这几天黄河的涨水量已经严重突破了他的心理防线,在奏折里他先表明了形势之严峻“臣在北道数年,从未见过水势如此异涨”,然后道出核心思想——要钱。

可问题就在朝廷没钱,自太平天国起义以来,清政府左支右绌,河道衙门的经费已经严重缩减了,战事吃紧,朝廷只能让蒋启扬自谋出路。

1855年,黄河决堤改道,百万人丧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闻

(平原地区水漫金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物料的情况下,蒋启扬只能看着黄河决口。

铜瓦厢叫“铜瓦”,实际却一点都不“铜瓦”,素来被称为“兰阳第一险工”,是提防上的短板。

到七月份,这个短板果然出事了,自决口奔腾而出的黄河肆意横流,将山东变成了泽国,行至张秋,才夺大清河入海。

1855年,黄河决堤改道,百万人丧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闻

(黄河改道)

二、惨痛的灾像

消息传至朝中,咸丰帝起初览奏大骇,稍微平静后,忽然发现好像也没那么严重。

对于明清两代的统治者来说,黄河最大的作用是接济运河,现在太平军占据南方数省,漕运早就断了,随着新技术的引进,清政府更是开启了海运漕粮的进程。

咸丰皇帝看来,黄河决口不过一省的事,皇帝心中装的是九州万方,淹了半个省固然影响了帝国的威仪,但也不是啥大事,眼下太平军才是要命的事,其它事情可以先放放。

清政府办了个专家听证会,给出的意见是“缓堵”,理由有二,一是没钱,二是怕河工聚众响应捻军

1855年,黄河决堤改道,百万人丧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闻

(运河)

在清政府“因势利导”方针的指引下,山东人民过上了水城威尼斯的生活,各种“自筑小堰以卫田庐”,小堰之外则任凭黄水泛滥。

一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情景,大致意思是:泛滥的河水中漂流着浮木,浮木上有个早已饿死的尸体好像还望着岸边。侥幸活着的人衣衫褴褛地暂居在烂泥地里,互相安慰的话语是:“再忍忍吧,过几天我们都饿死了就没有痛苦了”

只是可叹为何没和亲人一起淹死,行人看到这一幕无不落泪。

英国人办的报纸则登载:从上海回国的人,这段时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听中国人讲起北方水灾的事,黄河冲破了堤岸,毁灭了家园,很多人背井离乡成为乞丐。

1855年,黄河决堤改道,百万人丧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闻

(山东黄河)

专家说的也没错,从长远上看,黄河最终有一天会稳定在新河道上,但灾区人民表示,还是凯恩斯说得对:“从长远看,我们都死了”

三、改道与复道之争

同治以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平定和洋务运动的推进,清政府有了中兴的迹象,再加上漕运的恢复,治理黄河再一次提到日程上。

面对黄河目前的现状,朝中大臣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复道派”,主张把铜瓦厢堵上,让黄河恢复故道,由南入海。

一派是是“改道派”,主张干脆不要堵口了,而是依现状的河道,在两边逐渐筑堤规范水道,从而让黄河稳定在新河道上。

1855年,黄河决堤改道,百万人丧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闻

(新道故道)

“改道派”的理由很充分,首先就是费用问题。曾国荃算了一笔账,要一次性把决口堵住,需白银两千两百万之巨,这笔钱是清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朝廷根本不可能一次拿出这么多钱,如果堵一半没钱了怎么办,剩下的不堵了等于没堵,继续堵的话钱从哪来。

李鸿章从工程难度的角度论证,铜瓦厢决口经年,门口已经扩大到几十丈,要堵这种程度的决口,“人力无可再施”,从技术上根本不可能。

而且黄河改道后,旧道下游提防也以废除,如果恢复故道后,下游又决口,引出的麻烦更大。

1855年,黄河决堤改道,百万人丧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闻

(黄河大堤)

对此,“复道派”反驳道:首先,修新提规范河道要的钱不亚于堵决口,其次,黄河改道后在北冲击了运河,再南又造成水量不足,为重建漕运,还是要堵决口,恢复旧道。

“改道派”回复:修新提不同于堵决口,可以慢慢来,因势利导,不必一次投入,可分段进行,这就减少了财政压力,至于漕运,轮船招商局建立后,用洋轮经海路运粮,运河早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不如干脆就借此机会废了算了。

1855年,黄河决堤改道,百万人丧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闻

(黄河入海)

改道派在争论中占了上风,黄河最终没有恢复故道,而是改由山东入海,形成了今天黄河流向的基础。

改道派宣扬功在千秋,并非没有道理,然而也确实罪在当代,新河堤很不稳定,五十六年决口五十二次,山东人民成了那个“不计一切代价”的代价。

参考资料

[1]王林,万金凤.黄河铜瓦厢决口与清政府内部的复道与改道之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88-93.

[2]夏明方.铜瓦厢改道后清政府对黄河的治理[J].清史研究,1995,(04):40-51.

[3]徐福龄,王质彬.回顾黄河南流七百年的历史展望现行河道的发展趋势[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03):37-46.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这些罕见留影,平时很难见到,极其珍贵! - 天天要闻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这些罕见留影,平时很难见到,极其珍贵!

一张老照片,珍贵的镜头,温馨的画面,永恒的记忆。拍摄于1947年,拍摄地点在陕北小河村,这是毛主席与机要科人员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合影和罕见的镜头,温馨的画面,永恒的记忆,此时的毛主席和其他同志一样蹲在地上,也没有站在核心位置,但是并不影响他的
遭遇地头蛇,凶悍的土司、拼命的阻击,彻底断了石达开的生门! - 天天要闻

遭遇地头蛇,凶悍的土司、拼命的阻击,彻底断了石达开的生门!

哥走的是怀念,还有伤感兵驻庆远期间爆发的“万里回朝”事件,对石达开的打击是致命的,除了太平军精锐损失惨重,更严重的是此事带来的感情伤害。石达开没有料到自己竟然会落得个众叛亲离下场,那些曾经无限拥戴自己的兄弟们,为什么都会选择离我而去,难道我
清朝花木兰:潜规则清秀下属,怀孕后偷换身份,终遭抛弃 - 天天要闻

清朝花木兰:潜规则清秀下属,怀孕后偷换身份,终遭抛弃

在《清朝野记》中,我叫陈统领,世人皆称我为清代花木兰。然而,我女扮男装从军后,因作战英勇一路荣升将军,用刀逼下属侍寝,怀孕后互换身份,最终却被负心汉无情抛弃。故事始于同治初年,清廷大将多隆阿从湖南挥军进军陕西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