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家中6张缺憾的合影,第三张最缺憾,也最不合情理

2024年02月29日19:25:04 历史 1896

前言

当年,毛主席因为革命的原因害怕牵连到家人,所以很少照相,再加上毛主席本身就不太喜欢照相,所以毛主席留给我们的照片并不多,而关于毛主席与家人的合影就更加的少之又少了。

毛主席家中6张缺憾的合影,第三张最缺憾,也最不合情理 - 天天要闻

再加上在毛主席的影响之下,主席的家人也大多都是轰轰烈烈闹革命的忠烈之士,同样不便于拍照留念,所以关于全家福始终都是一种“奢望”,好不容易有了拍照片的机会,不是不在身边,就是不方便拍照。

而今天我们整理了毛主席与主席家人的一些珍贵合影,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传奇的革命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毛主席一家,看看什么叫做,满门忠烈!

伟人与母亲唯一的合影,却是最后的念想。

毛主席家中6张缺憾的合影,第三张最缺憾,也最不合情理 - 天天要闻

1918年,夏天意气风发的毛主席终于完成了在中毕业,当时我国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毛主席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也开始向众多年轻的学生青年一样开始为中国寻找一方“良药”。

毛泽东与他的同学们一同前往北京等地开始了社会调查,主席还到了北大成为了图书管理员,接触到了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人士,毛主席也因此第一次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

后来“北漂”的毛主席因为牵挂母亲的病,在1919年4月完成了在北京的任务就回去了长沙,而彼时的北京城、长沙城因为压迫也正在积蓄强大的力量。

主席回到长沙,第一时间就回家去看望母亲,母亲彼时正在长沙治疗瘰疠病,但是久病难医,再加上长沙城并不先进的医疗器材,很久母亲得病都没有好转,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一直在病榻前照顾母亲,而毛泽东回来之后,就与弟弟一同照顾母亲。

母亲因为毛泽东的回来很是高兴,所以提议去照一张全家福,于是就有了我们这张开头的珍贵照片,但是可惜的是,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为了家庭的开支在外疯狂的工作。

为了家人,他错了过了这次合影,却没有想到成为了他一辈子的遗憾,1919年10月5日,毛主席的母亲在韶山病逝......

而主席也因为在外革命而错过了母亲的最后一面,悲痛至极的主席含着血泪写下了《祭母文》,开头一句就是“呜呼吾母”,实在是无比悲痛!

主席与父亲、堂伯父、毛泽覃的合影,缺少了弟弟毛泽民的身影!

毛主席家中6张缺憾的合影,第三张最缺憾,也最不合情理 - 天天要闻

母亲病逝之后,毛主席便把最亲的父亲和堂伯父毛福生还有小弟毛泽覃一同接到了长沙,主席这个时候在长沙当教员,有了一份收入,这番举动也算是尽孝了,可以稍稍的让主席心中之痛缓解一些。

小弟毛泽覃也在主席的带领下来到了长沙“一师”附小进行学习,一家人高高兴兴的拍下了一张合影但是却没有弟弟毛泽民的身影,而父亲毛顺生在1920年1月23日因为长期的劳动,羸弱的身体在一场风寒之后就去世了。

毛主席从来没有想过那个印象之中健壮无比的父亲会突然离世,毛泽民悲痛万分,就企图联系毛主席,但是他知道毛主席当时正在北京干大事,最终只能把牙齿打碎了往肚子里咽,开始主持父亲的丧事。

直到晚年毛主席都十分的后悔没有能为父亲养老送终,而再端详那张照片,早已是物是人非,毛泽民、毛泽覃都为革命牺牲了,他们都无愧于国,无愧于民,可是却连一张全家福都没有留下......

杨开慧与岸英岸青的合影,主席无法一同合影,十分遗憾!

毛主席家中6张缺憾的合影,第三张最缺憾,也最不合情理 - 天天要闻

这张照片无疑是最为遗憾的一张“全家福”,照片中是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以及长子毛岸英和次子毛岸青,关于这张照片的拍摄,实在毛主席正在轰轰烈烈闹革命的时候进行的,当时的毛主席是不方便出现在合影之中的。

而在现代的影视作品之后中,毛主席就陪伴在妻子杨开慧的身边,在现代热播的影视剧之中,将那一段演绎了出来,妻子杨开慧开口向毛主席提出了在旁边站一站的请求,但她知道毛主席心里是愿意合照的,但是怕给家人添麻烦所以就陪着母子三人站了一站,在真正拍照的时候站在了照相机的后面,无比感人。

那个时候的毛主席因为春节回到了湖南长沙过春节,那是1924年12月底,主席就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到了故乡韶山,但可惜的是主席终究还是再次没有出现在母子中的合影。

因为杨开慧同志,在一次地下党的行动之中宁死不屈保护毛主席牺牲了,而照相的时间按照时间推算毛主席当时应该就在杨开慧身边,可是主席终究还是没有上去合影!而这也成为了毛主席的遗憾!

毛主席派毛岸英给外婆拜寿,岸青因为病痛未能出现

毛主席家中6张缺憾的合影,第三张最缺憾,也最不合情理 - 天天要闻

这张照片是1950年5月,毛岸英的外婆,杨开慧的亲生母亲向振熙八十大寿的时候拍的照片,毛主席因为建国不久,工作繁忙脱不开身,特意叮嘱了从苏联回来的毛岸英前往外婆家给外婆祝寿,可以看到外婆在合照中很开心。

能够看到毛主席取得当年的成就,作为毛主席丈母娘的向振熙自然是骄傲的,而毛主席还能让他和杨开慧的儿子来看自己,自然更是骄傲的。

但是可惜的是毛岸青在当时并没有回来,因为当时的毛岸青还在苏联进行治疗,却没有想到1951年他最爱的哥哥,毛岸英进入朝鲜战场不幸离世了。

外婆91岁合影,一张没有毛岸英的合影

毛主席家中6张缺憾的合影,第三张最缺憾,也最不合情理 - 天天要闻

1961年,祖国越来越好,毛主席的工作负担却也越来越大,好在那一年主席唯一的儿子毛岸青完成了他的人生大事,毛主席非常开心,急忙让毛岸青领着新媳妇回乡去,让外婆、还有母亲知道他如今成婚了!

毛岸青很听毛主席的话,当即就带着妻子要往韶山老家走,不过他还交上了哥哥毛岸英的妻子,对于哥哥,毛岸青时候总无法释怀,当年还因为哥哥的牺牲,毛岸青病情前所未有的加重,好在如今一切都好。

外婆见到外孙媳妇,那是怎么看怎么稀罕,不知不觉的也想起了毛岸英,91岁的老太太轻轻地说:“要是岸英也在,那多好啊!”催人泪下!

岸英的妻子,为其守寡12年!

毛主席家中6张缺憾的合影,第三张最缺憾,也最不合情理 - 天天要闻

这张照片是当时几个人一同照的,照片中是外婆,还有毛岸青夫妇,还有一个形单影只的人毛岸青的遗孀——刘思齐。

毛主席家中6张缺憾的合影,第三张最缺憾,也最不合情理 - 天天要闻

刘思齐为毛岸英整整守了12年的活寡,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是多么艰难的日子,毛主席期间得知刘思齐还未改嫁的时候,几次让其改嫁,毛主席的心中十分着急,甚至找人为她说媒!她都毫不动摇,直到12年之后,已经30岁的刘思齐,才终于迈出了改嫁的那一步,后来他们全家都会去祭奠毛岸英!

结语

遗憾,但是没有一个人后悔,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革命,永远都是第一位!毛家满门忠烈!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家!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