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四次深化改革
文/罗建云
作者近照
平时喜欢看书,总想在故纸堆里淘到一些宝贝。诸如当下老百姓热议的深化体制改革,便让我想到我国古代历史上四次大规模深化改革。古代不叫改革,通常叫变法。其实,改革也好,变法也罢,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均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经验或教训。当下深化体制改革我不聊,聊聊古代历史上的深化改革一一“变法”吧。
第一次深化改革: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之前,我国古代历史上也有变法,只是力度、决心、影响不及商鞅变法大。所以,此前变法,只能说是小打小闹,隔靴搔痒,没有太多实际作用。而商鞅变法,可谓触及灵魂的改革,自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深化改革。
公元前356年,商鞅主持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有:推行“什伍”制,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推行军功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严刑峻法。公元前350年,商鞅建议将秦国都城迁到咸阳,进行第二次变法,变法内容有: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制;整理军赋;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从现代人来看,“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推行军功爵制度”改革是非常前卫的,为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奠定坚实基础。
只是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嬴驷继位。商鞅功高盖主,宗亲贵戚视他为眼中钉。又因变法措施太过苛刻,得罪旧势力,失去民众支持。公子虔指使门徒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期间,返回封邑调兵,因为没有民心支持,调兵自保失败,最后战死。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诛杀。至此,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深化改革以悲壮、惨烈收场。
商鞅变法说明改革要获得最高统治者重视很重要,而获得民心支持更重要。可能是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滞后,商鞅变法超前,导致最终失败,也是情有可原。
第二次深化改革:王安石变法
如果说商鞅变法是因为发生在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层思想固化,民众愚昧无知,导致失败可以理解。但王安石变法失败,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如何获得统治阶层绝对认可,才是我国古代深化改革的唯一保障。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以进士身份踏足北宋官场,从一个小官慢慢爬上来,在宋神宗时期崛起。当时的北宋也是内忧外患。首先是内部,出现了很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外部则面临辽国、西夏侵扰,看似强大的北宋王朝,被压迫得积贫积弱,处境极其危险。宋神宗和北宋王朝其他帝王不一样,他迫切需要北宋王朝重新崛起,以保江山社稷。所以,大胆启用王安石对北宋王朝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不可避免伤害旧势力利益。所以,宋神宗去世后,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废除全部新法,一代贤臣王安石最后忧病而死。
当然,王安石较商鞅而言,又是幸运的。虽然废除全部新法,并没有危及王安石生命安全。只是王安石感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时代过去,宰相位置被司马光取代,自己不再受重用,忧郁而死,便是另一种心理折磨,比“车裂”好一万倍。
第三次深化改革: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的升官之路极为传奇,考中进士之后,深得徐阶赏识,一路平步青云,入主内阁,成为次辅。万历皇帝继位后,张居正成为首辅,大权在握,实行改革。当时的大明王朝,已经自内而外的腐朽不堪,没有强有力且行之有效的改革,大明王朝离灭国已经不远。张居正改革俗称“一条鞭法”,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经过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实现“法之必行”“言之必效”,使明朝政府财政收入有了显著增加,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使用十年。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之用,已是很大进步。
改革不免触动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和既得利益者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保守派强烈对抗。万历十年,张居正积劳成疾,迅即病死。反对派立即群起攻击,说张居正改革“务为烦碎”,清丈土地是“增税害民”,实行“一条鞭法”是乱了“祖制”。于是,万历皇帝下令撤销张居正死时特加的官爵和封号,查抄家产,长子被逼自杀,其他家属也惨遭迫害。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当然也遭到破坏,刚有一点转机的明朝政治又走了下坡路。
从张居正改革不难看出,改革过程最大的阻力无非两个,一是皇帝支不支持,二是如何应对保守势力。其实,这两个阻力都是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所以,张居正死后,立马被反对派群起而攻之,改革戛然而止,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纵观全球,哪个国家的改革不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呢?
第四次深化改革:洋务运动
晚清时期,为了挽回颓势,清政府也进行多种尝试,力图改革,增强国力。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便是证明。
清末新政实施太晚,积重难返。戊戌变法纯粹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以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草率收场。持续时间最长、效果最显著的当属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自救运动。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便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安庆军械所、湖北枪炮厂、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西安机器制造局、兰州机器制造局、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等便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工业发展、经济振兴、民族自信、国力自强。只是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把持朝政,不想改变社会制度,群臣再有能力,也无法改变慈禧太后腐朽、无能的心。加上清王朝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甲午中日战争暴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也就预示洋务运动结束了。
洋务运动虽然结束了,但中国近代工业也真正诞生了,也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清朝末年的深化改革虽然没有撼动清王朝的根基,却衍生出华夏民族的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总之,华夏民族经过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四次大规模深化改革,纵使商鞅、谭嗣同付出生命的代:王安石、张居正结局惨淡;张之洞、左宗棠等无力回天,却为我国社会制度变化、生产力水平提升、思想逐步解放,起到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是必须肯定与认可的。可以说,任何一个主持变法、支持改革的人,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