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出了一位战神,武则天每年派人去求和,3年后战神自杀

2024年02月26日20:25:04 历史 1840

| 笑史云烟

编辑 | 笑史云烟

在古代战争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战略智慧始终贯穿其中——这便是孙武孙子兵法》中提倡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孙武的军事策略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更是一门融合了外交、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艺术。

唐朝时期,这种战争艺术的应用尤为突出,这一时期的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强盛时期,周边国家众多,形势错综复杂。

在众多边疆国家中,吐蕃国的存在极为突出。

吐蕃出了一位战神,武则天每年派人去求和,3年后战神自杀 - 天天要闻

01

吐蕃国不仅因其辽阔的疆域和强悍的军事力量而引人注目,更因其独特的国家形态——半游牧半农业的生活方式,使得其在历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

吐蕃国的这种生活模式赋予了它游牧民族的勇猛和农业文明的稳定后勤,使得它在唐朝周边国家中显得尤为强大。

更具挑战性的是,吐蕃位于崇山峻岭之中的青藏高原,这个地理位置为吐蕃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

对于任何试图征服吐蕃的外来势力,如唐朝军队,这里的地势险峻、环境恶劣都意味着巨大的挑战。

唐朝的士兵们在进攻吐蕃国时,不仅要面对漫长艰难的行军路程,还必须克服由于高原缺氧引发的种种不适。

吐蕃出了一位战神,武则天每年派人去求和,3年后战神自杀 - 天天要闻

历史上,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战争屡屡爆发,双方在这片高原上演了一幕幕血与火的戏码。

尤其是薛仁贵论钦陵之间的恶战,更是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唐军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唐朝军事战略的一大考验。

01

公元630年西藏地区的统一者,松赞干布去世后不久,藏区的政治权力经过一番变迁,最终落入了大相禄东赞手中,他的孙子仅是名义上的君主,真正的权力却掌握在禄东赞及其两个儿子手中。

禄东赞的长子赞悉若继承了其父的智慧,接任了大相之位,而次子论钦陵则展现了他不凡的武力。

吐蕃出了一位战神,武则天每年派人去求和,3年后战神自杀 - 天天要闻

他率领的军队北上,一路攻占了吐谷浑安西四镇断绝了唐朝与西域的联系。

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震惊了唐朝,唐太宗派出了一位位名将,如李靖侯君集苏定方等,但他们都未能挡住论钦陵的铁骑。

当帝国的军事重镇薛仁贵接受挑战时,一场精心布置的埋伏等待着他。

这场战斗中,薛仁贵被论钦陵击溃,令论钦陵的声名大噪,被尊为“西域第一猛将”,甚至有了“战神”的美誉。

论钦陵的连胜,激发了禄东赞更大的野心,他命令儿子率大军深入唐朝腹地,直指凉州

唐太宗无法容忍如此屈辱,立刻调派了另一位大将李世勣,并以樊瑰、庞令明为副手,三路人马出动,意在彻底消灭吐蕃的侵略势力。

吐蕃出了一位战神,武则天每年派人去求和,3年后战神自杀 - 天天要闻

但是,禄东赞和论钦陵对面临的对手了如指掌,他们事先了解了唐军的行军路线。

李世勣一到达战场,就落入了论钦陵的伏击之中,而庞令明也在途中被击败,导致全军覆没,唐军再次遭受重创。

论钦陵乘胜追击,他率领的强悍铁骑兵不可阻挡,直逼凉州城下。

唐太宗面对如此局势,只得派出使者求和,以免凉州陷落。

从此以后,论钦陵在西域和唐朝将士们的心中,成为了一个威风凛凛、不可战胜的对手。

03

论钦陵不仅在战场上建立了威望,还在648年,伺机夺取了逝去的兄长赞悉若的大相之位,进而实际控制了朝政。

但是,权力的游戏永远不会轻易结束。

吐蕃出了一位战神,武则天每年派人去求和,3年后战神自杀 - 天天要闻

赞普身为吐蕃的名义统治者,对论钦陵操纵朝政感到不满,赞普被迫扮演一个被剥夺实权的角色,这对他来说是难以承受的羞辱。

论钦陵的独裁统治,加之他在国内实行的重税和征粮政策,更是引发了贵族和百姓们深深的不满。

这些政策虽然是出于军事需求,但却严重损害了民众和贵族的利益,种下了祸根。

时间来到652年,紧张的气氛终于到达了爆发点,赞普无法再忍受论钦陵的霸权,联合贵族发动政变,杀害了论钦陵的弟弟勃论赞刃,这是对论钦陵权威的直接挑战。

这件事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吐蕃的政治局势变得愈加动荡。

论钦陵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他知道自己必须采取行动以确保自己的地位。

他命令军队调动,对那些可能威胁到他权力的贵族实行恐怖统治,另一方面,他也严密监视赞普的一举一动。

吐蕃出了一位战神,武则天每年派人去求和,3年后战神自杀 - 天天要闻

他知道,任何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权力的失去,甚至是生命的终结。

就在吐蕃内部权力斗争愈演愈烈之际,一个更大的阴影在北方悄然降临。

04

武则天登基后,面对与吐蕃的复杂关系,她的选择和决策显得尤为关键。

这其中有个叫郭元振的人物,他的出身和聪明才智让他在权力的阶梯上攀升得异常迅速。

然而,他的个人品行在民间却是臭名昭著。

一个才华横溢却又品行不端的官二代,竟成为了武则天解决吐蕃问题的棋子。

怎么可能?这个问题在所有了解郭元振的人心中回响,他的恶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为何武则天会选中他呢?

吐蕃出了一位战神,武则天每年派人去求和,3年后战神自杀 - 天天要闻

这其中的玄机,正是武则天智慧的体现。

郭元振撰写的文章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这位女皇无疑看中了他的才华,而忽略了他的个人过往。

正是这份才华,让他成为了武则天与吐蕃之间和平的使者。

吐蕃的和平请求背后隐藏着他们的真实图谋,他们希望唐朝撤除安西四镇的守军,实际上是在要求割地。

但唐朝历经战败,依旧坚持着国土完整,面对这样的要求,郭元振发挥了他的政治智慧,他计划了一场绝妙的离间计。

他的计划是在吐蕃内部制造分裂,他了解到吐蕃百姓因徭役和兵役而生活困苦,便散布了论钦陵为了个人功绩不顾百姓疾苦的言论。

吐蕃出了一位战神,武则天每年派人去求和,3年后战神自杀 - 天天要闻

同时,他还放出风声,称唐朝一直在向吐蕃求和,却从未有割地的意图,这样既能减轻百姓对唐朝的敌意,也能让论钦陵在百姓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更巧妙的是,郭元振利用唐朝的求和之举,增强了论钦陵的威望,引起了王族子弟赞普器弩悉弄的嫉妒和忌惮,从而在吐蕃内部制造了更深的裂痕。

三年时间,郭元振的离间计居然奏效,吐蕃内部爆发了内乱。

论钦陵在压力之下选择了自杀,而吐蕃的掌权者赞婆最终决定投靠唐朝,这场无声的战斗,成为了兵书中的经典案例——“不战而屈人之兵”。

随着论钦陵的死亡,吐蕃对唐朝的威胁大幅度降低,边境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而长期受战争折磨的吐蕃百姓也终于盼来了和平。

郭元振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他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上,更在于他将战争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行为,充分调动了各种资源和手段,展现了其超凡的战略眼光与外交才能。

吐蕃出了一位战神,武则天每年派人去求和,3年后战神自杀 - 天天要闻

05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历史长河中,战争如同风起云涌的暴风骤雨,不断塑造和重塑着国家的命运。

春秋战国的群雄割据,到秦朝末年的楚汉相争,再到汉末的三国纵横,每一次的冲突和争斗都在无声中铸就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不可磨灭的篇章。

孙武被后世誉为“兵圣”,他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一种高层次的战争哲学——“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他所倡导的,并非是硬碰硬的战场胜利,而是一种更为精妙的取胜方式——不战而屈人之兵。

吐蕃出了一位战神,武则天每年派人去求和,3年后战神自杀 - 天天要闻

这种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不断的演化和升华。

唐朝时期,武则天面对吐蕃战神的逼迫割地的强硬态度,采取了一种看似懦弱却极具智慧的策略。

她连续三年派遣流氓去求和,以柔克刚,最终促使那位吐蕃战神自行了断。

这一事件,无疑是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一个历史佐证。

真正的战争艺术,并不在于硬碰硬的军事冲突,而在于心理层面的交锋。

真正的胜利,是让敌人在内心深处感到屈服,甚至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认输投降。

在这一系列兵法中,离间计可谓是攻心战的典范。

吐蕃出了一位战神,武则天每年派人去求和,3年后战神自杀 - 天天要闻

它不通过直接的军事冲突,而是通过挑拨离间,引起敌人内部的矛盾和不和,从而达到不战自败的效果。

这种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其节约资源,减少损失,同时达到战略目的的效率和效果。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这些罕见留影,平时很难见到,极其珍贵! - 天天要闻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这些罕见留影,平时很难见到,极其珍贵!

一张老照片,珍贵的镜头,温馨的画面,永恒的记忆。拍摄于1947年,拍摄地点在陕北小河村,这是毛主席与机要科人员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合影和罕见的镜头,温馨的画面,永恒的记忆,此时的毛主席和其他同志一样蹲在地上,也没有站在核心位置,但是并不影响他的
遭遇地头蛇,凶悍的土司、拼命的阻击,彻底断了石达开的生门! - 天天要闻

遭遇地头蛇,凶悍的土司、拼命的阻击,彻底断了石达开的生门!

哥走的是怀念,还有伤感兵驻庆远期间爆发的“万里回朝”事件,对石达开的打击是致命的,除了太平军精锐损失惨重,更严重的是此事带来的感情伤害。石达开没有料到自己竟然会落得个众叛亲离下场,那些曾经无限拥戴自己的兄弟们,为什么都会选择离我而去,难道我
清朝花木兰:潜规则清秀下属,怀孕后偷换身份,终遭抛弃 - 天天要闻

清朝花木兰:潜规则清秀下属,怀孕后偷换身份,终遭抛弃

在《清朝野记》中,我叫陈统领,世人皆称我为清代花木兰。然而,我女扮男装从军后,因作战英勇一路荣升将军,用刀逼下属侍寝,怀孕后互换身份,最终却被负心汉无情抛弃。故事始于同治初年,清廷大将多隆阿从湖南挥军进军陕西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