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代夫总统打破惯例,不到印度“拜码头”,出访首站放在中国

2024年01月06日17:51:47 历史 6101
马尔代夫总统打破惯例,不到印度“拜码头”,出访首站放在中国 - 天天要闻

不久前,在印度施压下,南亚小国斯里兰卡拒绝向中国科考船发放今年上半年的停靠许可,被一众印媒视为印度的“重大外交胜利”,然而就在印媒沸腾之际,另一个南亚小国却打破惯例,率先访问中国。

据环球网报道,5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宣布,应中方邀请,马尔代夫新任总统穆伊兹将于8日至12日访问中国。

这则消息引起中外媒体高度关注,尤其是印度媒体,原因无他,穆伊兹不仅是2024年开年首位访问中国的外国领导人,同时这也是他自去年11月上任后的首次国事访问。

马尔代夫总统打破惯例,不到印度“拜码头”,出访首站放在中国 - 天天要闻

更重要的是,按照马尔代夫过去的地缘政治传统,新总统胜选后首先出访的国家应该印度,哪怕是两位公认的“反印派”领导人瓦希德和亚明都选择把首个出访国家放在印度。

对此,印媒还堂而皇之地宣称,印度在马尔代夫享有“卓越地位”,历届马尔代夫总统首访印度是该国履行“印度优先”承诺的象征。

但穆伊兹却打破了这个惯例。去年赢得大选后,穆伊兹并没有效仿前任,第一时间赶到新德里“拜码头”,而是在就职讲话中强调他上任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驱逐仍滞留在马尔代夫的所有印度军队。

马尔代夫总统打破惯例,不到印度“拜码头”,出访首站放在中国 - 天天要闻

在这之后,穆伊兹也没有去新德里见莫迪,双方仅在联合气候会议期间短暂举行过会晤,讨论的内容还是与印度撤军问题有关,马尔代夫方面声称印度同意撤军,但印度则宣称双方还未就此事达成一致。

所以,对于穆伊兹打破传统,率先访问中国而不是印度,印媒的报道普遍有些阴阳怪气,像《印度时报》就给穆伊兹贴上了一层“亲华派”标签,认为他的选择凸显出马尔代夫外交立场的转变,印度在这个南亚小国遭遇了罕见的外交失败。

马尔代夫总统打破惯例,不到印度“拜码头”,出访首站放在中国 - 天天要闻

更有甚者将穆伊兹此次访华与马尔代夫的国际贷款联系起来,宣称中国是马尔代夫的最大外部债权国,穆伊兹率先访华是为了“继续获得中国贷款”。

显然,印媒的这些言论既是对马尔代夫的不尊重,也是对中马关系的抹黑,在印度媒体眼中,马尔代夫的外交路线仿佛只剩下中国和印度两个选择,全然不顾马尔代夫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它有权利与包括中印两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建立关系、开展合作。

针对印媒给穆伊兹贴上的“亲华派”标签,之前马尔代夫学者还专门撰文批评过此事,文章称,马尔代夫根本没有“亲华派”和“亲印派”之分,哪怕是印媒公认的“亲印派”总统萨利赫,既强调过中马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也否认过“中国拥有马尔代夫官方代表权”的谣言。

马尔代夫总统打破惯例,不到印度“拜码头”,出访首站放在中国 - 天天要闻

事实上,马尔代夫真正的外交立场是什么,该国历届领导人都曾明确阐述过,比如前总统亚明就说过,“我们既不能得罪印度,但也不能疏远与中国的关系”;在宣誓就职后,穆伊兹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不反对任何国家,但也不会亲近任何国家,而是奉行亲马尔代夫的政策”。

由此可见,马尔代夫始终是以国家利益为基准,与所有国家打交道,印度媒体对马尔代夫外交政策的评价,完全是站在非黑即白的角度上,既不客观,也不公正,反倒是暴露出印度多年来对马尔代夫主权的不尊重。

而且更讽刺的是,印媒有胆量炒作“中国影响力”,却对美国插手印度洋噤若寒蝉:穆伊兹胜选后,美国破天荒地派遣了首位驻马尔代夫大使,《华盛顿邮报》公开宣称,未来美国将加大在印度洋的投资,但这则消息没有在印媒那里掀起一点浪花。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董某辉和他的银河护卫队,堪比公害! - 天天要闻

董某辉和他的银河护卫队,堪比公害!

打着董某辉粉丝名义成立的银河护卫队,四处举报那些对董宇辉发出质疑和抨击的博主,如果这种现象再不加以制止,必将对整个网络环境和舆论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和恶性的循环。董某辉是树立起来的典型,但是不代表他就没有缺点,也不代表他完全在圣坛之上。
端王:我铸了最好的钱币,难道还是不务正业?圣宋元宝 - 天天要闻

端王:我铸了最好的钱币,难道还是不务正业?圣宋元宝

荒诞世界里,发生着这样一场荒诞对话:群臣:端王,明天你去做皇帝。端王:我不会做皇帝呀,我没学过。群臣:就是你不会,才选你做皇帝。端王:那我当了皇帝该干些啥?群臣:随便你,只要不干皇帝的正事,你爱咋玩咋玩。端王:还是不行,我不做事我怕你们贪我
翻遍全网,已找不到几个像样的雍正通宝 - 天天要闻

翻遍全网,已找不到几个像样的雍正通宝

(清·雍正通宝)首先要强调,雍正通宝并不少。不仅仅是明确记载的85亿6千万文铸量,多于历史上的大多数铜钱品种。(前面提到的宣德通宝也才1亿文),现存世的数量,也同样算作常见的古钱。
从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饭:看韩信如何将恩情淬炼成传奇 - 天天要闻

从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饭:看韩信如何将恩情淬炼成传奇

秦末的淮水河畔,寒风裹挟着碎冰拍打在岸堤上。韩信蜷缩在芦苇丛里,腹中饥饿如烈火灼烧,他摸了摸腰间早已锈迹斑斑的青铜剑 —— 这是他唯一的体面,也是他最后的倔强。曾经的世家子弟,如今却要靠着钓鱼换钱果腹,若运气不好钓不到鱼,便只能在河边挨饿。
黄桥决战后,为何毛泽东预言粟裕“必成大器”? - 天天要闻

黄桥决战后,为何毛泽东预言粟裕“必成大器”?

1940年深秋的苏北平原,7000名新四军战士正面临16万国民党军的合围。指挥部里,34岁的粟裕伏在地图上,铅笔划过黄桥镇外的每一道沟壑——这个连军用地图都未标注的小镇,即将成为改写中国抗战史的关键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