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章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
在明朝洪武三年,徐达等人北伐归来,朱元璋决定大封功臣。在封赏众人之前,朱元璋追封了一个王爵,此人就是他的岳父、滁阳王郭子兴。前一年,常遇春在班师回朝的路上病逝,被追封为开平王。因此,郭子兴是朱元璋追封的第二个异姓王。
朱元璋曾深情地赞颂道:“元末之时,郭子兴据濠州,其功盖世。朕初投红巾,蒙其庇荫。”
确实,若非郭子兴,便无今日之朱元璋。郭子兴不仅在濠州树立了起义的大旗,更是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石。他的英勇与智慧,为明朝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郭子兴不仅英勇善战,更有一颗仁爱之心。他深知百姓疾苦,因此在攻占城池后,总是尽力安抚百姓,减轻他们的负担。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此在军中广施仁政,深得士兵和百姓的拥戴。
但历史上的郭子兴,多少有些悲凉。他仅做了三年义军首领便离世,朱元璋纳其两女,却斩尽其仅存两子。故此,明朝的“滁阳王”,虽享祭祀274年,却有名无实。
可以说,没有郭子兴,就没有后来的明朝,他为朱元璋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今日我们来看郭子兴之生平,以史为鉴,探寻那峥嵘岁月。愿诸君随我一同穿越时空,领略那风华绝代的历史人物。
01
郭子兴攻克濠州,明太祖来投,相应起义
1351年仲夏,历史的烟云汇聚于颍州,一团烈火点燃了元末的烽烟。刘福通,这位英勇的起义领袖,率领着浩浩荡荡的义军,迅速攻克了颍州城,犹如狂风骤雨,席卷中原。他们高举着“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壮丽旗帜,激起了四方群雄的响应。起义的烽火在蕲州、黄州等地蔓延,如同燎原之火,势不可挡。彭莹玉和尚、徐寿辉等人纷纷崛起,他们以信仰为纽带,凝聚民心,攻城掠地,一路势如破竹。
湖南、湖北的布王三、孟海马等人也揭竿而起,占据了均州、房州、襄阳等地,成为元末乱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在濠州城内,郭子兴元帅也举起了起义的大旗。他以烧香拜佛为幌子,暗中聚集民众,短短数日便聚集了数千人。他们浩浩荡荡地攻克了濠州城,震动了整个元廷。郭子兴英勇善战,才智过人,在起义军中威望日高。他的起义军与刘福通等人的队伍相互呼应,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然而,元廷并未坐视不理。蒙古将领彻里不花率领精锐骑兵前来镇压。他们扎营于濠州城南三十里处,却迟迟不敢进攻。反而四处掳掠无辜百姓,将他们捆绑起来,称为“乱民”以邀功请赏。这使得百姓们纷纷逃入濠州城中,与郭子兴起义军共同守城。
在这危急时刻,一个年轻的英雄出现了。他就是朱元璋。当时他寄身于皇觉寺中,然而命运的车轮却无情地将他卷入了这场起义的风暴中。蒙古兵攻破了皇觉寺,烧毁了寺庙,朱元璋失去了最后的避难所。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毅然决然地投奔了郭子兴的起义军。
朱元璋抵达濠州城的那一刻,守门的士兵怀疑他是元军的间谍,将他捆绑起来,准备处决。幸运的是,有人及时禀告给了郭子兴。郭子兴亲自前来解救了这个年轻的英雄。
他打量着朱元璋,见他仪表堂堂,谈吐不凡,心中甚是喜欢。于是收留了朱元璋作为亲兵,并逐渐提拔为亲兵队长(九夫长)。从此,朱元璋与郭子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在起义军中的威望逐渐上升。他善于谋划,勇敢善战,得到了士兵们的爱戴和敬仰。郭子兴常常与朱元璋交流心事,对他说:“你单居独处,应当为你娶妻。”
然而当时正值战乱时期,谁也无法预料未来之事。直到有一天,郭子兴在次夫人张氏的提醒下,才意识到应该为朱元璋成家立业。
马公是宿州闵子乡人,性格刚直爽朗,重视承诺和义气。他与郭子兴是莫逆之交。马公无子,只有一个小女儿,他十分疼爱这个女儿。为了响应郭子兴的起义事业,马公决定将女儿托付给郭子兴抚养。
郭子兴夫妇视她如己出。后来马公谋划回宿州起兵,响应郭子兴。时将女儿留在濠州城内,托付给郭子兴夫妇抚养。当马公起兵失败后,不久便去世。郭子兴便决定将马公之女许配给朱元璋,这成为了朱元璋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这场婚姻不仅让朱元璋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依靠,更让他在起义军中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提升。从此以后,朱元璋与郭子兴的关系更加紧密,他们共同谋划起义大业,对抗元廷的统治。而朱元璋的英勇和智慧也逐渐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位备受敬仰的英雄人物。
与此同时,濠州城内的局势也逐渐明朗起来。虽然郭子兴与城内的其他四位元帅孙德崖、俞氏、鲁氏、潘氏意见不合矛盾重重,几方势力在濠州城斗的是如火如荼。但朱元璋以其独特的眼光和胆识,决定离开濠州,前往定远开辟新的战场。
在元末的起义浪潮中,郭子兴作为反元义士的先驱,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从史料中我们也可以窥见,郭子兴虽然勇敢无畏,但与众多农民起义军领袖一样,其视野和格局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从格局上看,朱元璋确实比郭子兴更具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朱元璋明白,要想真正实现反元的伟大目标,必须跳出濠州的局限,开创更为广阔的战场。而郭子兴虽然是一位出色的起义军领袖,但他的视野和格局相对较小,未能像朱元璋那样放眼全局。
02
郭子兴投奔朱元璋,病逝滁州
1353年,朱元璋积蓄力量攻入滁州,招揽了一批人才,逐渐成为一方豪强。然而,远在濠州的郭子兴的日子不好过,被孙德崖和其他义军挤压,无奈之下南下投靠女婿朱元璋。郭子兴虽然仍是朱元璋的上司,但实力得到壮大。
1355年正月,滁州义军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诸将的商议中,郭子兴提出的计策大多失误,而朱元璋虽然多次进言,却不被采纳。这时,和阳成为了他们的目标,但郭子兴仍固执己见。
朱元璋提出一个计策,他们仿制了三千件“庐州路义兵”的番号,并选派勇敢的士兵,模仿胡人的发型和服装样式。他们以四头骆驼载着赏赐之物作为诱饵,声称是庐州兵送使者入和阳,以此引诱和阳的士兵接纳他们入城。随后,一万名红衣兵跟随其后,约在十余里外等待信号。
然而,张天祐等人在陡阳关遇到了一些延误,耿再成率领的军队因为不见举火信号,误以为张天祐等人已经进入和阳,于是直接向城下进发。城内的人们发现有兵变,元军将领也先帖木儿急忙关闭城门,并派出兵力出城迎战。耿再成奋力抵抗但仍败下阵来,元军追击了三十余里。
张天祐等人在与元军遭遇后奋力反击,并追击元军至和州小西门。元军在城上迅速抽起吊桥以阻止张天祐军进城,但张天祐军抢先夺取了吊桥并登城。元军士兵为了争夺吊桥,总管汤和果断地用刀砍断了吊桥的绳索,使得张天祐军得以顺利登城。
在城内,张天祐军大肆呼喊,一时间城内一片混乱。他们遇到了点火信号后迅速扑灭,以免被元军发现。由于城北门过去使用的是木栅栏,城外的元军无法进入,于是他们放火烧门试图进入。然而,张天祐军用石头堵塞了城门,最终占据了和州城。
元军将领也先帖木儿在混乱中仓皇逃走。
耿再成军队的败兵逃回滁州后向郭子兴报告说所有人都陷入了困境。郭子兴大惊失色,认为这是朱元璋的失策。不久后,城南又传来消息说元军即将到来,并派遣使者前来招降。
郭子兴更加恐慌,召集朱元璋前来参谋。此时滁州城内的守备力量已经非常薄弱,朱元璋下令集合滁州三门之兵于南门,填塞街市,然后命令元军使者进入城中。郭子兴对使者大声呵斥并让他膝行见自己。
在众人纷纷要求杀掉使者以避免消息泄露时,朱元璋劝阻了郭子兴说:“我军现在外出作战,城内空虚,如果杀掉使者,他们会认为我们惧怕了他们。杀使者以灭口的做法反而会加速元军的到来。不如放他们回去,用大言不惭的话来吓唬他们。由于他们不知道城内的真实情况,必然会感到畏惧和迟疑,不敢轻易进逼。”
郭子兴听从了朱元璋的建议,放走了使者。第二天早上,元兵果然撤退了。
当时濠州的四大豪门都缺乏粮食,其中孙德崖请求在和州城驻军,被朱元璋允许。但孙德崖与郭子兴有仇怨,有人向郭子兴进谗言诬告朱元璋。不久郭子兴赶到和州,与朱元璋不说话。
孙德崖听说后对朱元璋说:“你老丈人来了,我要走了。”朱元璋出城送友人时得知两军在城内相斗的消息,急忙赶回城中。在张氏的调解下,孙德崖和郭子兴最终和解。
孙军余怒未消,友人张氏却坚定地站在了朱元璋的一边。她夜宿守护,紧抱朱元璋至天明,为他的安全护航。而后,郭子兴派遣徐达等数人前往孙军阵地,作为人质交换朱元璋。
张氏为朱元璋的平安考虑,提出释放朱元璋以换取孙德崖的自由。最终,朱元璋得以脱险,而孙德崖也得以释放。
郭子兴对孙德崖的恨意深重,本欲杀之而后快,但因朱元璋的求情而勉强释放。尽管如此,郭子兴始终未能释怀,心情郁闷,终在三月病逝,归葬于滁州。
四月,韩宋杜遵道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内弟张天祐为右副元帅,而干女婿朱元璋则荣升为左副元帅。
郭子兴为朱元璋的领路人,确实对朱元璋有“再造之恩”,给予了朱元璋展现军事才能的机会。然而,在抗元的大是大非上,郭子兴的认知似乎并不清晰,其谋略也显得不足以支撑一支强大的义军。
其谋略不足也成为了他的局限性。但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郭子兴的去世恰好为朱元璋的光芒绽放提供了机会。
朱元璋在军事才能、智慧和勇气方面都超越了郭子兴,他的崛起和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对抗元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的结果。随着郭子兴的去世,朱元璋得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进一步推动义军的发展,最终走向了成功的道路。
因此,虽然我们对郭子兴的去世感到遗憾,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也确实为朱元璋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02
郭子兴两子皆被杀,两年入宫闱
郭子兴膝下有三子二女,长子早逝,次子郭天叙和三子郭天爵是他亲生的儿子。此外,他还有一个女儿郭氏和一个义女马氏。
次子郭天叙,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因病离世。小明王韩林儿随后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祐为右副元帅,而朱元璋则被任命为左副元帅。
尽管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的主将,右副元帅的地位也高于左副元帅,但滁州和和州的军队主要是由朱元璋招募和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无论是在谋略还是勇气上,都超过了郭天叙和张天祐。因此,实际上朱元璋成为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郭天叙对此心生不满,时常使用阴谋诡计试图夺取更大的权力。朱元璋对此只是保持警惕,并不直接与郭天叙发生正面冲突。
朱元璋明白,虽然自己深得人心,但郭天叙作为郭子兴的亲生儿子,在队伍中也有不少支持者。如果与郭天叙发生冲突,很可能会导致队伍的分裂。在强大的元军面前,分裂就意味着毁灭。
同年,郭天叙随同副元帅朱元璋南渡长江进攻江南。在当年的九月,郭天叙与其舅张天祐率军攻打集庆路(今江苏省南京市)。不幸的是,他们在战斗中被元朝的义兵元帅陈埜先杀害。有人认为,这是朱元璋背后设计的计谋。
三子郭天爵,1356年,郭天爵为兄长报仇,密刺杀朱元璋,结果被朱元璋杀掉。
至此,郭子兴的两个儿子确实都丧于朱元璋之手。这导致了濠州红巾军正式姓朱,即朱元璋成为了这支队伍的领导人。
而郭子兴的养女马氏,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马氏下嫁朱元璋,时年十八岁(虚岁),倒追朱元璋风尘定情时,她只有十五岁(虚岁)。在随后的日子里,马皇后与朱元璋共同生活了二十四年。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府(今南京市)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立马氏为皇后。从此之后,马皇后被称为“大明第一贤后”。
郭子兴另外一个女儿,是与继室夫人张氏所生,在明朝建立后,张氏将她的女儿郭氏托付给了朱元璋。随后,朱元璋将郭氏纳入宫中,她便是朱元璋后宫中的郭惠妃。
郭惠妃与朱元璋共生有三子: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还有两个女儿:永嘉公主和汝阳公主。
郭子兴历经三载辛勤,终得一片基业,然而儿辈却遭不幸,尽数凋零。真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空欢喜一场。
然滁阳王郭子兴受享明朝祭祀274年,然因后嗣已被朱元璋屠杀殆尽,那祭祀之地,终究只是一座寂寥的空庙罢了,真是可悲。
最后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分享一下您的观点与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