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权属于新华社以及相关记者,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斋”所有。备注引用于新华社,略有删减。媒体类平台转载需经本人同意方可!
1961年 丁长锐摄
贵阳市花溪人民公社女社员在百货商店选购花边、丝绒,准备绣制民族服装欢度春节。
1961年 庞永芬摄
贵阳市南明区皮鞋修擦第一生产合作社工人艾大德,从事修补皮鞋工作10多年,不仅技术好,对待顾客态度也和蔼,积极主动地提高修补皮鞋的质量,并一贯能按期交货。
1961年 曹正摄
绥阳县黄枧公社乐园生产队前山小队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地取材,修补三百多件农器具,同时为社员加工和生产了一批农用具,支援了春耕生产。
1961年 南沙摄
镇远县岭巩商店职工把准备好的大批铁制农具、竹木农具提前运往农业生产第一线。
1961年 安波摄
“红花十姊妹”是威宁县龙街公社大塞大队第一生产队的社员给队里十位苗族姑娘的赞称。这十位苗族姑娘自1958年组织成一个作业组以来,生产工作出色,队里交给的生产任务总是保质保量完成,对生产队发展起了良好作用。
同上
威宁县龙街公社大寨生产大队近年来大量栽种高产作物——洋芋,获得了好收成。1961年大队又播种了1240亩洋芋,全部选用良种。
归侨正为各生产队赶制各种农具 1961年 陈登庸摄
望谟华侨农场子弟小学,共设6个班,有289名学生
望谟县城郊的国营望谟华侨农场建立半年来,已拥有稻田300亩,新垦地300多亩,并先后建立了发电站、小学和食堂、商店、托儿所、医务室等生活服务组织。
1961年 南沙摄
锦屏县天柱人民公社团和生产大队巴湾生产队三个女社员——袁新鸾(中)、周乐爱(左)和吴昭引,在割麦打麦工作中,工效比一般劳力高到30%,被大队评为割麦能手。
1961年 南沙摄
同上
锦屏县三江公社小江生产大队认真贯彻按劳分配政策,及时把夏收分配的现金和超产粮按照“三包一奖”合同分给各生产队。这是生产队按照社员劳动工分和超定额的情况在分配超产奖励粮。
1961年 陈维钧摄
兴义县贯彻公养、私养并举的方针,发展养兔事业。县商业局的职工在鉴定兔皮质量,以便及时组织外调。
1961年 南沙摄
水芋、木薯、山核桃是榕江县的“三宝”,被人们称作“地下粮食”。1961年榕江县全县共种植水芋1500多亩,木薯2800多亩,并垦复了2000多亩山核桃林。
1961年 南沙摄
锦屏县积极造林和抚育幼林,林业生产获得很大的发展。除杉林外,锦屏县还营造了235亩油茶、油桐等经济林木,有的已经结果。
1961年 南沙摄
天柱县城关人民公社联山大队的社员们把大队交售的新粮送入国家仓库去。
1961年 程明贵摄
贵州省五位少数民族女县长在一起交谈工作经验,左到右:毕节县副县长项毕英(苗族)、罗甸县副县长熊三妹(苗族)、三都水族自治县副县长蒙世花(水族)、凯里县副县长王友莲(布依族)、锦屏县副县长龙先翠(苗族)。
1961年 安波摄
被评为1960年全国红旗车站的贵阳铁路局贵阳车站党总支书记董长寿(右五)帮助甲班服务小组总结工作经验,明确继续提高服务质量的方向。
1961年 安波摄
贵州大学艺术系教师、苗族挑花能手王朝珍(左)热情地把基本针法和一些新颖的图案教给姑娘 们。
1961年 曹正摄
贵阳市客车总站汽车驾驶员史建元连续10年安全行车482000公里,创造了贵州省汽车驾驶安全里程的最高纪录,成为贵州省公路运输线上一面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