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时候,他的身边有三个重要的人物,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刘邦可能很难建立汉朝。这三个人分别是萧何、张良、韩信。
然而在这三个人中,萧何与张良,都得到了善终,唯独韩信没有得到一个好结果,那么为什么偏偏是韩信没有获得一个好结果呢?
萧何是刘邦创建汉朝的第一大功臣,他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期间,负责刘邦的后勤补给,正是因为萧何给刘邦营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大后方,才能让刘邦能够全力与项羽争天下。
萧何与刘邦是老乡,在刘邦还只是一个平民的时候,萧何就在县里面做官,而且那个时候萧何就对刘邦非常照顾。
在刘邦造反后,萧何就一直追随在刘邦的身边。在这期间,刘邦也怀疑过萧何的忠诚度,但是都被萧何一一化解了。
在楚汉相争期间,刘邦率领汉军在前线与项羽率领的楚军对战,萧何负责在后方为刘邦筹集粮草和兵源。
但是刘邦却担心萧何会背叛自己,就多次派人慰劳萧何。在这种情况之下,有人劝说萧何,刘邦应该是不信任萧何,如果萧何能将自己家族里面能打仗的人,都派去前线,就能消除刘邦的顾虑。
然后刘邦就照做了。刘邦在见到萧何把自己的族人送到前线打仗,就不再怀疑萧何。
再就是在韩信被杀后,刘邦怀疑萧何也有可能会谋反,于是就安排了许多士兵保护萧何,还大加封赏萧何。
然后又有人劝说萧何即将大难临头。然后萧何又将自己的钱财全部捐出,才获得了刘邦的信任。
后来在淮南王黥布谋反的时候,带兵出征的刘邦又怀疑萧何会造自己的反,并多次派人回京城打探萧何的消息。
萧何为了自保,就故意强买老百姓的田宅,还有放高利贷等,通过败坏自己的名声,获得了刘邦的信任。
萧何之所以能善终,在于他能够审时度势,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够避免被刘邦杀害。
然后就是汉初三杰中的张良。张良原本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宰相。
在秦朝灭亡六国后,张良就一心投入到了反秦事业中。张良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为韩国的灭亡报仇,然后封万户侯。
张良在秦末的反秦起义中,认识了刘邦,然后成为了刘邦的谋士,刘邦对张良也是言听计从。
因为张良常常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刘邦也深知张良的为人,所以刘邦自始至终,都没有怀疑过张良。
等到汉朝建立后,刘邦想要给张良封一个万户侯,但是却被张良主动拒绝了,张良只向刘邦要了当初与刘邦相遇时的留地(今江苏沛县)。
张良除了淡泊名利外,他身上的病痛也不少,身体非常虚弱,所以张良对刘邦的统治,构不成一丝的威胁,所以张良也得到了善终。
与萧何、张良比起来,韩信打仗虽然厉害,但是在为人处事方面,就不如萧何与张良了。
韩信一开始是在项羽身边担任执戟郎中,因为得不到项羽的重用,才叛逃去刘邦阵营。
而刘邦一开始也没有看上韩信,后来是害怕萧何跟着韩信跑了,刘邦才在萧何的建议下,重用韩信。
韩信成为刘邦的大将军后,虽然帮刘邦立下了不少功劳,但是韩信却犯了大忌,就是要挟刘邦。
公元前203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了荥阳。刘邦命令韩信前来救援自己,而韩信却趁机向刘邦索要齐王的封号。
也正是这件事,就让刘邦非常记恨韩信了。
然而韩信在受封齐王之后,还是不愿意出兵帮助刘邦,韩信当时有种坐山观虎斗的心理,他既不反叛刘邦,也不救援刘邦,他可能是想与刘邦和项羽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后来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又给韩信划分了大量封地后,韩信才出兵与刘邦汇合。
等到项羽被打败后,刘邦立刻就收回了韩信的兵权,然后将韩信改封为了楚王。
韩信成为楚王后,每天出行的时候,身边都要带着一大批军队,所以就被人告到刘邦那里去了,说韩信想要谋反。
当时刘邦想要抓韩信,但是又不敢直接抓,因为刘邦也知道,自己打不过韩信。
因为韩信是打仗的奇才,然后当时在韩信身边,还聚集着一帮原来项羽手下的精兵。
可能正是因为韩信手下有很多楚兵的原因,才会被人告发到刘邦那里,说韩信想要造反。
于是刘邦就借口要巡游云梦泽,然后让诸侯前去楚国的西部边境会见。
韩信也知道刘邦的巡游是假,但是韩信想着自己并没有什么过错,所以就没有起兵反叛。
韩信去见刘邦后,就被刘邦命人抓了起来,将韩信抓回了洛阳。并且还削去了他的王位,被贬为淮阴侯。
韩信被刘邦抓后,然后就对刘邦产生了怨恨,他后悔自己没有反叛刘邦。
韩信后来还煽动了陈豨发动叛乱,刘邦在领兵平定陈豨的叛乱之时,韩信准备在京城发动叛乱,还想袭击吕后和太子,因为韩信的一个家臣告密,吕后知道了韩信准备叛乱的企图,然后就与萧何联合起来,将韩信骗进宫,杀掉了韩信。
对于韩信的死,多少也有点是自找的,如果他真的能一心一意的效忠刘邦,就不会被刘邦剥夺兵权,也不会最终被吕后设计杀害。
如果他真的想反叛刘邦,就不该优柔寡断,在形势对自己最有利的时候,不去背叛刘邦,却在自己被剥夺兵权,被囚禁起来后,才想着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