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晚年时,记者采访她对毛泽东的看法,丁:主席对我个人不错

2023年12月02日18:14:10 历史 1857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不少文人墨客,这其中不乏很多有才华的女性作家。

近代中国的文学史上就有这样一位女性,她少时深受鲁迅文学作品的影响,是鲁迅文学思想坚定不移的拥护者,在自己开始独立创作文学作品以后,迅速成了当时文坛上的一颗新星,她的名字叫做丁玲

丁玲晚年时,记者采访她对毛泽东的看法,丁:主席对我个人不错 - 天天要闻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总是能传达出女性的思想力量,毛主席也曾经对她的文章大加赞赏。毛主席逝世以后,曾有记者专访丁玲对毛主席的看法,丁玲毫不犹豫的说:主席对我个人不错。

那么,丁玲和毛主席是如何结识的呢?这段往事中又有哪些故事呢?丁玲又是怎样的的一个人呢?

童年经历

丁玲出生于1904年,是湖南常德人。虽然湖南的地域文化既热情外放又霸道浪漫,但丁铃却生长于清末的一个封建大家族里。

丁玲晚年时,记者采访她对毛泽东的看法,丁:主席对我个人不错 - 天天要闻

因为父亲早早离世,孤儿寡母的日子实在难过,母亲便带着他寄住在舅舅家。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也不好过,常常要看别人的脸色生活,于是丁玲从小就心思敏感,谨小慎微。

但是幸运的是,丁玲有一个好母亲,虽然她的母亲余曼贞也曾经在传统的封建家庭长大,但她也曾读书,因此很明事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虽然中国仍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但是新思想已经开始流入国内,各种新式学堂开始兴起,尽管母女二人此时仍寄人篱下,余曼贞还是不顾家人的阻拦把丁玲送进了新式学堂读书。

丁玲晚年时,记者采访她对毛泽东的看法,丁:主席对我个人不错 - 天天要闻

而她也不甘落后,在学校里找了兼职教师的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努力的融入到新思想新社会中去。

丁玲正是受到了这样一位思想开放又坚强的母亲的影响,才能在后来成为一个自由独立又热情大方的的无产阶级文学战士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丁玲此时正就读于桃园女师,已经受过新式教育的她,又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浪潮的洗礼,她内心反封建的种子觉醒了。

丁玲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系列反封建活动,比如率先剪掉自己心爱的长发,又比如积极参加反封建的辩论赛,在台上多次慷慨激昂地陈述了与封建社会决裂的决心。

丁玲晚年时,记者采访她对毛泽东的看法,丁:主席对我个人不错 - 天天要闻

就在五四运动进行最激烈的时候,丁玲遇到了她写作之路的启蒙老师—陈启明。

丁玲在陈老师的引领下认识了《新青年》杂志,并在陈老师的介绍中了解到了当时有名的文学革命家,这其中就包括她未来的“偶像”鲁迅先生。

后来丁玲回忆起这段经历是曾经说:“我在这种空气中,自然也变得有所思虑了,而且也有勇气和一切旧礼教去搏斗。”

丁玲的童年经历中富有让她最终成为文学家的重要因素,比如特殊的家庭环境赋予了她感性的思维,时代的原因又让她有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学校的教育又赋予了她文人的自由与洒脱。

丁玲晚年时,记者采访她对毛泽东的看法,丁:主席对我个人不错 - 天天要闻

或许正是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错综交叉,丁玲的文学作品才能写得如此细腻并且深入人心。

丁玲的革命意识及其文学作品

五四运动之后,丁玲又辗转去到上海读书,在这里她结识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对党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为她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

丁玲一直渴望思想上的自由,于是她又来到了思想包容、人才济济的北京。在这里,她更加细致的阅读了鲁迅的文学作品,此时的丁玲相比五四运动时期更加成熟了。

丁玲晚年时,记者采访她对毛泽东的看法,丁:主席对我个人不错 - 天天要闻

因此她对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革命思想理解的更加充分,她仿佛是从鲁迅那里第一次了解中国的现状,了解中国的革命,也是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给人带来的震撼。

1927年丁玲以自身为原型创作了短篇小说《在黑暗中》,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篇小说是丁玲在表达自己对未来道路的迷茫。

在此过程中,丁玲也不断在寻求问题的答案,她急于解救处于危难中的国家,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去做。

就是在这种不知所措的思想困境中,丁玲开始拿起笔不断地进行创作,一方面是借助文字表达自己反对封建,要为女性争取自由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慢慢摸索正确的道路。

丁玲晚年时,记者采访她对毛泽东的看法,丁:主席对我个人不错 - 天天要闻

在得知鲁迅也在左翼作家联盟后,怀揣着对鲁迅的敬仰,已经在小说界小有名气的丁玲也来到了上海,并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并且参与编辑了许多革命刊物。

随着革命形势越来越复杂,这群文人意识到仅靠写一些抒发理想和个人情感的文章是不行的,文学界也该来一次彻彻底底的革命了,处在大环境下的丁玲也渐渐找到了写作的方向和动力。

她的文学作品开始向现实中的革命立场倾斜,带着思想上的转变,她创作了革命文学作品《韦护》,以两个青年的感情和革命信仰为主线,在两者面临矛盾与抉择时,表达了自己甘愿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决心。

丁玲晚年时,记者采访她对毛泽东的看法,丁:主席对我个人不错 - 天天要闻

丁玲文学作品风格的转变也表示她对未来要走什么样的路已经很明确了,并且对共产党的革命信仰也十分坚定了。

于是在1932年,在一个合适的契机之下,丁玲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她曾经说道:“生活教育了我,我明白,我不能仅仅做一个党的同路人,我要做党的一颗螺丝钉!”

由此可见,丁玲对党的信心与忠诚。

丁玲晚年时,记者采访她对毛泽东的看法,丁:主席对我个人不错 - 天天要闻

从那以后,丁玲的作品开始以关心底层的人民群众和宣扬共产主义革命为主,她手中的笔杆变成了为穷苦老百姓讨公道的利器。

由于丁玲文笔犀利,在女性和老百姓中的声望很高,国民党便趁机掳走了丁玲,面对对方的威逼利诱,丁玲始终不为所动,坚决不为国民党写文章,充分表明了她跟随我党的决心。

毛主席早就听说过丁玲的故事,也读过她的文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人直到1936年才第一次见面。

丁玲晚年时,记者采访她对毛泽东的看法,丁:主席对我个人不错 - 天天要闻

毛主席与丁玲的革命情谊

从1933年起,丁玲经历了被国名党监禁3年的生活,终于在1936年她逃离了国民党的管控,于是立即奔向了当时的革命圣地—陕西延安。

因为丁玲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代表,又是到延安追随党追随革命的第一个文人,党组织为丁玲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

毛主席不仅亲自欢迎了丁玲的到来,还写了欢迎词,并作诗一首,高度赞扬了她对党的忠诚,以及对工人阶级和穷苦百姓的关心。

丁玲晚年时,记者采访她对毛泽东的看法,丁:主席对我个人不错 - 天天要闻

在这里,丁玲与毛主席渐渐熟悉,在毛主席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丁玲又创做出了许多反应革命中相关人物、事件的纪实性作品,也为我们现在追溯革命前辈的事迹和精神留下了可查证的史料。

在延安期间,丁玲经常去拜访毛主席,毛主席为人十分随和,两人除了经常探讨革命思想外,毛主席还常常像老朋友那样和丁玲开玩笑。

有一次,毛主席正在和丁玲讨论诗词,突然毛主席想是想到了什么,对丁玲说:“你看延安像不像以前的朝廷?”听到这话,丁玲心里很吃惊。

丁玲晚年时,记者采访她对毛泽东的看法,丁:主席对我个人不错 - 天天要闻

但她也知道这是毛主席是同她开玩笑了,于是也笑着回答到:“哪里像了,没有文武百官啊!”毛主席听罢,便把纸笔推到丁玲面前让她来“封”。

丁玲也不扭捏,拿笔写了起来,两人反封建的人就这样在玩笑间玩起了“封官”的游戏,可能正是因为两人的革命理想都很纯粹,所以才能谈及这种话题吧。

从丁玲的叙述里,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毛主席。

丁玲晚年时,记者采访她对毛泽东的看法,丁:主席对我个人不错 - 天天要闻

1948年春末,历经沧桑的丁玲在去西柏坡参加会议的路上与毛主席再次重逢,两人相谈甚欢。毛主席肯定了丁玲与农民与党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赞扬了她的新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完全反应了土地改革运动的实际情况。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的锻炼丁玲,拉近她与基层群众的距离,毛主席还抽调她去地方任县委书记,这一举动,把丁玲感动的热泪盈眶。

可见毛主席对丁玲的器重与信任,他们之间的革命情谊并没有因为时间而褪色。

丁玲晚年时,记者采访她对毛泽东的看法,丁:主席对我个人不错 - 天天要闻

在后来的交谈中,毛主席还对丁玲未来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向给出了建议,并且对她在当时文坛的地位给出了高度的评价:你文学方面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是不亚于任何人的,你的名字是列在鲁迅、茅盾、郭沫若一等的。

丁玲女士的一生跌宕起伏又充满革命色彩,她柔弱的身躯里藏着无穷尽的与封建势力对抗的力量,她用手中的笔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斗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在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我们当代女性更应以丁玲这样的革命女战士为楷模,努力做一个独立自主的新女性!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逝者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在沪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 天天要闻

逝者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在沪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新四军老战士、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岁。施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祖父。今重刊旧文《施平: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原载于2015年4月11日《文汇报》),以飨读者。百岁施平,摄于2010年9月。“我是一只土拨鼠。”施平在自传里这样写...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这些罕见留影,平时很难见到,极其珍贵! - 天天要闻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这些罕见留影,平时很难见到,极其珍贵!

一张老照片,珍贵的镜头,温馨的画面,永恒的记忆。拍摄于1947年,拍摄地点在陕北小河村,这是毛主席与机要科人员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合影和罕见的镜头,温馨的画面,永恒的记忆,此时的毛主席和其他同志一样蹲在地上,也没有站在核心位置,但是并不影响他的
遭遇地头蛇,凶悍的土司、拼命的阻击,彻底断了石达开的生门! - 天天要闻

遭遇地头蛇,凶悍的土司、拼命的阻击,彻底断了石达开的生门!

哥走的是怀念,还有伤感兵驻庆远期间爆发的“万里回朝”事件,对石达开的打击是致命的,除了太平军精锐损失惨重,更严重的是此事带来的感情伤害。石达开没有料到自己竟然会落得个众叛亲离下场,那些曾经无限拥戴自己的兄弟们,为什么都会选择离我而去,难道我
清朝花木兰:潜规则清秀下属,怀孕后偷换身份,终遭抛弃 - 天天要闻

清朝花木兰:潜规则清秀下属,怀孕后偷换身份,终遭抛弃

在《清朝野记》中,我叫陈统领,世人皆称我为清代花木兰。然而,我女扮男装从军后,因作战英勇一路荣升将军,用刀逼下属侍寝,怀孕后互换身份,最终却被负心汉无情抛弃。故事始于同治初年,清廷大将多隆阿从湖南挥军进军陕西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