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请点击下方链接:
1964年,叶剑英在无锡开会,下榻锦园宾馆,有一天,他在宾馆的花园里散步,得知这个饭店,就是当年荣家开办的纺织学院时,叶剑英对身边的人说,“一般的资本家办纺织工业,不会自己办学校。荣家不但办企业,还办学校,培养自己的纺织专家和有用人才,这样的企业才能发展提高。”
后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两个人身处逆境,却从不乱说乱咬,也不趋炎附势,使得他们更加相互敬重对方。因此,叶剑英称荣毅仁为“老友”,让荣毅仁也倍感亲切。
但是,叶帅心里想的,可不仅仅是一幅字画。当时,国家逐渐走上正轨,各方面的人才都极度匮乏,叶剑英考虑的是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有用之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为此,叶剑英找过荣毅仁好几次,不仅虚心请教荣毅仁对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意见建议,而且积极鼓励荣毅仁重新“出山”,再一次报效国家。
1979年1月,叶剑英达到广州南湖宾馆,恰巧当时荣毅仁也住在广州。得知叶帅到了广州,荣毅仁就前去看望,一番寒暄之后,叶剑英再次请荣毅仁出山。他说:“三中全会已发表公报,你能不能出来再多做点工作。”
不仅做荣毅仁的工作,叶剑英还把自己的想法向邓小平、王震等同志进行了沟通,并提议让荣毅仁赴政协担任领导职务。叶剑英称,中国要开放,要引进外资。荣毅仁在国际上有知名度,家族中又有很多人都在国外,他在国际上是有影响力的,有优势,由他出面可以吸引一部分人来投资,起到带头作用。
没想到的是,叶剑英的看法得到了邓小平等人的高度认可,他们也认为荣毅仁熟悉经济,又有管理经验,如果能请他重新“出山”,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此时的荣毅仁已经60多岁、年过花甲,虽然身体条件不是很允许,但是在自己的老朋友叶帅如此诚恳的邀请之下,最终答应了。
1979年10月,中信公司正式成立,荣毅仁为董事长。此时已经82岁高龄的叶剑英,亲自接见中信公司的全体董事,还和大家合影留念。
事实证明,叶剑英眼光独到,荣毅仁也确实宝刀不老,在荣毅仁大刀阔斧、披荆斩棘之下,中信公司在蛮荒之地开辟出了一条创业之路,在引进外资、技术、设备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今,中信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集团公司之一。荣毅仁也于1993年,当选为国家副主席。
除了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外,祖国统一也是晚年叶帅最为关心的事情之一。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通过新华社,向全世界公布了九条意见,被称为“叶九条”,充分展现了我们的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不仅引起全世界的震动,宝岛同胞也普遍欢迎。
1982年4月的一天,叶剑英和廖承志副委员长一起,会见了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叶剑英对他们说:“我今年86岁了,廖公也75岁啦,我们打了几十年仗,又搞了30多年建设,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统一和振兴。”叶剑英还当场吟诵了宋代诗人陆游的那首千古绝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
廖承志明白叶帅的心思,他对叶剑英说:“叶帅,我们争取能看到‘九洲同’那一天。要是真的看不到的话,如果你先去见马克思了,我来完成家祭告乃翁的任务;如果我们都去见马克思了,后人也会告慰我们的。”
1983年5月,叶剑英和廖承志在广州,他们像两个孩子一样打起了赌。这不是因为他们童心未泯,而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流淌着对中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深情。他们打赌的内容是看谁更有后劲,谁能活得更久,能否活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天。这个赌约虽然听起来简单,却蕴含着两位老人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
当时,叶剑英已经87岁高龄,身体状况并不乐观。但是,他对祖国统一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期许却从未改变。他坚信,只有祖国统一,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万分可惜的是,打赌后仅仅过了一个月,廖承志就因病在北京逝世了。而三年后的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也离开了我们。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也回归祖国,这无疑是对叶剑英和廖承志最好的告慰。如果他们知道这件事,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高兴。
尽管叶剑英和廖承志未能亲眼目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时刻,但他们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家统一献出的心血,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