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圆明园被英法侵略者掠夺一空,这件事至今仍是我国的一大遗憾。然而在圆明园修复期间,考古学家们竟然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那么,这些文物究竟藏在了何处?它们又是如何逃过侵略者的目光呢?
让我们从圆明园的建造开始说起。
圆明园,这个名字体现了皇帝们的心愿和野心。它是集合了六代皇帝的心血所建,最终成为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华丽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初建时,圆明园只有几十亩,是康熙皇帝赐给第四子胤禛的藩园。康熙皇帝晚年常在西郊的畅春园“避喧听政”,因此对此地十分钟爱护。为了让其他皇子也有一个宁静雅致的居住地,他特地在畅春园北边修建了这座圆明园,寓意佛家“圆满明善”的吉祥含义。
当时的圆明园规模较小,建筑也并不华丽,康熙将其赠予四子,可见并未十分用心经营。随着胤禛登基为帝,改名为雍正,这座藩赐园也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时期。
1724年,雍正下令对圆明园进行大规模改造,工匠们在原址向东扩建了200余公顷,并建成了主要建筑群。这里的装饰以典雅简洁为主,园林布局则模拟江南园林。当雍正皇帝亲自来此游玩时,对这一成果非常满意,他曾亲笔赞叹道:“朕每日在园中办理政事,与宫中无异。”
实际上,在雍正时期,圆明园已成为清朝实际上的行宫,并开始扮演起了皇权中心的角色。
乾隆登基后,对圆明园进行了新一轮的扩建。他在园内增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总面积达到360公顷,形成了“圆明三园”,这也是圆明园鼎盛时期的象征。
乾隆不仅如此,还请来了欧洲传教士郎世宁等人在园内建造西洋巴洛克式建筑,以展示他的开明与包容。他甚至设想这里将是自己晚年“颐养天年”的居所。
可以说,乾隆帝对圆明园钟爱有加。他留下遗命,希望子孙后代不要轻易拆改圆明园。乾隆在位期间,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圆明园处理政务,使得圆明园成为富丽堂皇的帝王办公地。大量文物珍宝和典籍也随皇帝一同保管于此。
嘉庆、道光和咸丰三代皇帝接续对圆明园进行了修葺和扩建。到达鼎盛时期,圆明园内共有600多座建筑,堪称“万园之园”。它已超过紫禁城,成为皇帝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就连许多外国人也对这个东方皇家园林赞不绝口。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这座顶级园林遭受了惨重的劫掠,仅仅一夜之间,便化为焦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商人为了继续在中国倾销鸦片,无视禁令强行进口,导致了冲突的爆发。
1860年,来自欧洲的英法联军进攻北京,造成了当时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破坏和劫掠。这两国联军的财欲和野蛮行径给中华民族的古代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创伤。他们挥金如土,将无数珍贵文物当做战利品掠走,对无法带走的建筑和艺术品进行毁灭性打击,可谓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黑暗的记号。
当时进京的英法联军规模庞大,清政府已无力抵抗。10月初,联军首先占领了圆明园。这座建筑错落有致、处处体现皇家气派的园林内,收藏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珍贵文物。
英法士兵一见这番辉煌景象,顿时失去理智,展开了为期数日的大规模掠夺。他们挑选走了大量金银财宝和稀世珍宝,而剩余的建筑则被付之一炬。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原本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最终只剩下废墟。
当时的英法联军指挥官曾下令士兵们优先挑选具有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的文物带走,然而这个命令很快就被士兵们彻底无视了。因为圆明园里收藏的无不是六位皇帝花重金从天下收集来的绝世珍宝,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士兵们根本无法选择。于是,他们只顾着抢夺,凡是看得上眼的,都成为了他们的战利品。
根据当时参与战事的英法联军副官的记述,士兵们从圆明园掠夺来的战利品之多、种类之广,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有大量的钟表、玉石、珠宝、字画、珍稀家具,甚至连马车等大型物件也被掠走。这批战利品被全部运上军舰,其中不少至今仍流失海外。
而圆明园里那些无法带走的建筑和文物则遭到了更加残酷的破坏。英法联军将假山推倒,湖泊毁坏,楼阁被烧毁。几百年来工匠们的心血就这样化为灰烬,连同几十名园中工作人员一同葬身火海。
联军的暴行并未止步,次年,他们再次攻入北京,对圆明园残骸进行了搜刮,连建筑和艺术品的装饰石材和木材也无一幸免,甚至仅存的几处建筑也被拆除摧毁。曾经矗立的规月桥,如今只剩下破损的梁柱;海岳楼阁等杰出建筑,更是从历史中被彻底抹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和相关技术的发展,我国开始着手对圆明园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和保护工作。虽然至今只进行了几轮挖掘,每次规模都庞大,但仍然只挖掘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即便是这幺小的一部分,也带来了无数惊喜。
1996年,我国组织了第一次对圆明园的考古挖掘。这次规模较小,主要是进行试探性的工作,只挖掘了约5000平方米的面积。尽管出土的文物数量不多,但这次试探性发掘激发了考古队的兴趣,为未来更大规模的系统性挖掘奠定了基础。
2013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多处重要遗址,其中最令人惊喜的是长春园东南的如园遗址。如园在英法联军焚烧后,只存在于古籍记载和绘画中。在挖掘厚厚的废墟、清理出如园遗址后,考古队发现其建筑布局完整,超出了所有专家的想象。从遗址中,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如园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这也为研究清代园林提供了实物依据。
2020年,第三次对圆明园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规模最大,动用了数百名考古专家和工作人员,并采用了各种先进设备,对遗址进行了全方位的清理和检索。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出土了约30000件文物。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已对外开放的遗址内,考古队还发现了大量文物,如鎏金铜象首等。这说明这些文物就藏在人们的眼皮底下。
150年过去了,圆明园的宝藏还远未被完全发掘,遗址内外还隐藏着无数精美文物。通过三次发掘,专家们意外获得了大量珍贵文物,仅仅是文物就发现了大约50000件。这预示着,圆明园还拥有巨大的考古价值和未知的惊喜在等待着人们去发掘。
随着技术的进步,如果未来能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必定会发现更多璀璨夺目的国之瑰宝,让这段辉煌的历史重现人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的过程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本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请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