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在匾额上写下3字,司马昭不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2023年10月08日09:11:02 历史 1572

关羽一死,刘备急于复仇,失败了。临终托孤于孔明,刘备对自己的儿子还是很了解的,并不奢望他文韬武略,纵横天下,只希望他能听诸葛亮的话,离那些小人远一点。当时刘禅十七岁,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给孔明去办。

前期刘禅也很配合,国中仓廪充实,百姓安居乐业。他在位四十一年,曾发布多次大赦,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民生的压力。孔明也培养了一批人守在刘禅身边,但蒋琬费祎董允相继去世之后,刘禅重用宦官黄皓,这就是祸乱的开始了。

刘禅在匾额上写下3字,司马昭不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 天天要闻

景耀六年即263年,司马昭伐蜀,三路大军从洛阳出发。他的计划是,把姜维的大军牵制住,再从骆谷直接偷袭汉中,他是这么想的,以刘禅的懦弱,外城一破,他立马就会投降。

这个计划的关键在于,司马昭完全把握了刘禅这人的德行,这个计划本就是奔着刘禅去的。当君主当到这个份上,刘禅对于蜀国的亡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当初,钟会关中练兵,姜维就上疏,希望刘禅派兵驻扎在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这个阴平桥头是什么地方呢,就是邓艾2万兵马偷偷穿过直逼成都。但是这件事却被宦官黄皓压下去了,因为他迷信。

当时谯周说“备”“禅”两个字预言蜀国注定要灭亡,而黄皓对此深信不疑,于是按下不报,结果朝野上下皆被蒙蔽。刘禅对这样的人信任有加,连这么重要的事情都要经过他的手,这刘禅还不够昏聩,还不够误国吗?

刘禅在匾额上写下3字,司马昭不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 天天要闻

当时司马昭兵马都到家门口了,国内还一无所知,边境松懈。钟会的大军轻而易举地进入了汉中。此时姜维被邓艾和诸葛绪拖住,而桥头已经被诸葛绪占了。姜维绕到后面逼退了诸葛绪,占了剑阁

但邓艾另辟蹊径,领着部下从阴平走了邪径七百里,沿路开山造桥,攀木缘崖。到达江油,守将马邈投降。此时国内才一片震动,忙派诸葛瞻抵御邓艾的进攻,但诸葛瞻在绵竹被杀斩首。邓艾长驱直入,蜀国上下完全不知所以,只一味劝刘禅投降。

这帮人即使换了主子,也一样可以做官,投降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换个地方当官,有什么不好呢?终于,刘禅派张绍去送降书,又派人去叫姜维息战,可惜姜维殚精竭力,竟落得如此下场。而刘禅自己带着六十多人,出北门十里投降。

一战可以说是蜀国内部腐败的结果,宦官黄皓隐瞒军情,致使国中对边境全无调度,大军压境,完全无法应对,而将士不是像蒋舒、马邈投敌,就是像傅佥、诸葛瞻父子一样白白送死,而一国之主呢,叉手屈膝,只求自保,在洛阳过他的神仙日子,试问蜀军阵亡将士,可在他心中有一席之地?

刘禅在匾额上写下3字,司马昭不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 天天要闻

司马昭接受他的投降,封他为安乐县公。但司马昭也在试探刘禅,据一些野史记载,刘禅就在自己门口提了“中山寨”的匾额,用来告诉司马昭自己无心恋权,只求做个“在山中”之人。再说,自己现在在洛阳重重包围之中,也不可能翻起什么波浪。

按《汉晋春秋》,在一次宴会上,他命人表演蜀乐,旁边的人多有感慨,只有刘禅“喜笑自若”,后来司马昭问他想不想家,他就说,“此间乐,不思蜀”。是啊,他是快活,不知那因他命丧黄泉的千千万万将士们又算什么?

当然司马昭不杀他还有另一个原因,他对投降的刘禅待遇甚高,天下人都看在眼里,东吴孙皓就是按着刘禅的路子又来了一遍,也投降了。公元265年,司马炎篡国而为帝,但他对刘禅还是很好的,刘禅也得以安享晚年,在64岁逝世。

他这一生,不是扶不起,他本身就是祸乱之源,试问一个明君尚且要时时洞若观火,他却任凭黄皓蒙蔽朝野,横行霸道,排挤姜维等人,如果他真的重视蜀国大事,会把权力交到一个宦官手上?

刘禅在匾额上写下3字,司马昭不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 天天要闻

蜀汉虽小,但蜀汉之所以亡国,并不在其小,而在于国主刘禅。一个国的国主软弱无能,只会引来他国的觊觎,他国甚至可以针对这一弱点制定计划,牵制大部队,而直捣龙穴,逼其投降。这样的手段但凡换一个人也许就不成立。

当时邓艾的队伍一路披荆斩棘,开山造桥,早已疲惫不堪,加上成都至少还有三四万驻军,外面还有姜维的军队,吴国救兵也正在赶来,何以就立马投降了?都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外如是。

参考资料:

三国志》晋陈寿

三国史马植杰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