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时期官员清正廉明,与当时选官制度密不可分。

2023年09月12日18:26:10 历史 1880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魏征具有治国理政的才华,富有政治远见,没有什么能使他退缩、屈服的,颇为太宗赏识。魏征的进谏,太宗都怀着一颗包容谦虚之心,认真听取魏征的建议,太宗每次和他一起讨论治国之道,无不欢喜,魏征也感叹自己能遇见理解自己的明君。

便忠心耿耿的为唐太宗效劳。唐太宗对魏征说:“人们都说魏征举止散漫,但我觉妩媚。”魏征听后,回答说:“是陛下鼓励我说真话,所以臣敢直谏,若陛下不受臣谏,臣亦何敢数犯龙鳞。”多年求索,魏征“事明王”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他政治上的一世辉煌由此开始,唐太宗对魏征的信任程度不亚于房玄龄杜如晦,经常把他召入卧室,就国家政策向他请教。魏征亦不负太宗重望,上书指出太宗治国不妥的地方,时常加以劝诫忠谏,他突出的政治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贞观时期官员清正廉明,与当时选官制度密不可分。 - 天天要闻

唐太宗赞许魏征:“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贞观六年,唐太宗举行赏月夜宴,乘酒意酣畅,面对群臣得意洋洋的说:“魏征,王珪,昔在东宫,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无愧古人。”宋代思想家对唐太宗新故同进的官员管理方略大加赏识。

说道:“其先后新故之不同,亦已甚矣。太宗并举而大用之,以究尽其才。”不以“先后新故”划线而禁锢人才,而是德才并举,新故同进,包容昔仇,这确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一条成功经验。一、唐初科举制度贞观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从前朝继承下来。

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重新完善的,之后各朝的考试制度主要是继承唐初的科举制。查阅《新唐书》,在《选举志》当中有关于唐初科举制度的记录:取士之科,多因隋旧。主要分为三种:在学馆念书的称为生徒。

贞观时期官员清正廉明,与当时选官制度密不可分。 - 天天要闻

不在学馆或正规学校念书的学生称为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其中,常科分成六科,第一是秀才科:考试内容以策问为主,为常科中最难的,很少有人能考中;第二是明经科:考试内容以经学为主。

与进士科同为最重要的科举考试科目;第三是进士科:盛行于唐太宗时期,若考上,仕途较其他常科要宽广许多,贞观八年,唐太宗下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大大加强了进士科的考试难度;第四是明法科:考试内容以试策为主。

考察应试者对《唐律》的了解程度;第五是明书科:唐太宗用来选拔文字训诂方面专业人才的科目,要先通过口试,才参加笔试;第六是明算科:主要用于选拔算数类的专业人才。唐初的制科,非常复杂。

贞观时期官员清正廉明,与当时选官制度密不可分。 - 天天要闻

主要分成文词类十八科、吏治类二十四科、军武类十六科、长才类二十一科、不遇类二十科、儒学类十九科、贤良直类十五科、玄遭类三科、方伎类二科等等。

唐太宗对科举制度的运用

唐太宗时期对科举制度的完善,最突出的就是皇帝为加强封建统治,将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回到朝廷中央来,所以唐太宗看见大批新进士,高兴的说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而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父亲教儿子,长兄教弟弟的学习热情高涨。

全心全意的来考常科,“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成为唐太宗时期封建地主阶级的首要做官途径。唐朝通过科举考试,不是马上就能获得职位做官,而是再通过尚书省吏部的考试,成绩合格,才会被告知可以做官。

贞观时期官员清正廉明,与当时选官制度密不可分。 - 天天要闻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在地方长官下做幕僚,经地方长官推荐后,再正式任命为官。其次,贞观时期的科举制度是唐太宗对科举制运用和改革的实践,选举与任用了大批出身低微的寒门人才,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才获得了入仕为官的资格。

因此社会底层人民为改变命运,刻苦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最终依靠出众的才华获得了功名利禄,参与政权。唐初许多官员通过科举考试,按照唐人的升官规律,官至宰相。比如宰相李义琰,在武德五年,考中进士,出任太原尉,上官仪和房玄龄也考中进士。

2人后来都官至宰相。唐太宗取得的历史功绩与他对科举制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科举考试制度比依据出身背景选拔官员的制度有很大公平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下表是唐太宗时期以科举入仕的部分官员。

贞观时期官员清正廉明,与当时选官制度密不可分。 - 天天要闻

“流外入流”制度的法典化

“流外之人”是唐书中常见的名称,特指“流外官”。“流外入流”一般是令史、书令史一类的下层官吏,通常不是士人,没有正式纳入朝廷官职,任满流外官若干年以后(一般约为八到十年),通过相对应的考试,获得到吏部参加铨选的资格。

最后授予执事官或散官,以此进入到流内的一种唐朝选官制度。基层办事员、特殊部门的的技术性人才,例如隶书手就是属于流外之职。即便如此,流外官转流内还是有很多限制。由于流外官不是士人,出身卑微,转入流内时候。

一般担任某些“浊官”,或流内技术官,比如门下典仪、太乐署丞等等。“流外入流”与门荫制度、科举制度共同成为唐初人才的进入官场的主要途径,在官员流动的过程中,流外官也有可能做到到高层官员的职位。“流外入流”是贞观时期必不可少的选官制度。

贞观时期官员清正廉明,与当时选官制度密不可分。 - 天天要闻

在《职官制》中有关于“流外入流”的记录:“出身入仕者,着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其次以流外入流。”从中可以看出。

“流外入流”制度在唐初已经变成了一项法律规定。观察唐初的朝廷官历体系,唐初流外出身的官员数量占大部分,说明流外官是唐代官员体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

流外铨

流外官有自己的铨选考试,即流外铨,亦称小铨。有资格参加流外铨者是品子、州县佐吏、庶人等。铨选的条件有三种:“工书法、工计算、晓时务”,只需要精通其中一种就可参加流外铨。在唐初,流外入流者占朝廷官员总人数的比例很大。

贞观时期官员清正廉明,与当时选官制度密不可分。 - 天天要闻

张广达统计《唐六典》记载的职官数目,流内一品到九品有二百二十二人,流外勋品至九品的准官有九百二十六人,流内与流外的比例接近一比五。通常,流外官首先要升到流外勋品,即流外官中的最高职位,才能获得资格进入流内官

流外官升迁到流外勋品之后,还需要担任一定年限的官职,同时,考试成绩需要达到要求才能挤身进入流内担任“流内官”。据《唐六典》所载,流外入流的考满年限从唐朝初期的6至7年(已是“优其叙次”)到后来的8年再到开元年间的10年。

流外入流者考满之后,亦需要参加吏部的流内铨试,流外入流者通过流内铨试,才能获得出身。三、唐太宗时期官员的“流外入流”“流外入流”出身的人员主要担任的职位有都事、主书、主事、县主簿、县尉、州、县录事等。

贞观时期官员清正廉明,与当时选官制度密不可分。 - 天天要闻

下表是王基从任流外官到释褐的官历,中间有7年时间,流外官的考限在六年,按此,王基在流外官考满通过入流考试获得出身后,很快得到官职,唐太宗时期,流外出身的张玄素就曾任过县尉、太子(李承干)少詹事、右庶子等。

孙伏伽曾经担任过治书侍御史、大理寺卿、民部郎中等。通过“流外入流”的方式入仕,是“流外官”变成“流内官”的必经之路,流外出身之人是唐代官僚体系中具有特殊身份的群体。尽管“流外官”在持续擢升的过程中,可以到朝廷中央任职。

但一般情况下还是以地方官为主。流外官考满入流加试,无论是试书判,还是经史抑或字书,都使流外入流在制度上更为严密,使程序内容也完善起来。加试,也使人流叙职的条件变得较高,使流外入流者的素质也受到较严格的检验。

贞观时期官员清正廉明,与当时选官制度密不可分。 - 天天要闻

这有利于贞观时期唐太宗选拔有用人才,充实官员队伍。总之,在官员的选拔与任用方面,唐太宗不借才于异代,主张取士于当前,任用亲戚长孙无忌和昔日仇人魏征;在人才的选拔上,始终坚持着“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思想。

通过科举制度在民间选拔优秀官员;流外入流的选拔方式,也扩充了唐太宗时期的人才队伍,使得唐太宗时期有效运转。

唐太宗时期基层官员的流动

贞观年间,在京官方面,朝廷官员首先从事的基层文官一般是是校书郎和正字,这两种基层官职在唐人口中被称作美职,释褐为这两种官职之后的仕途一般也比较好,被白居易赞誉为“公卿之滥觞”。

贞观时期官员清正廉明,与当时选官制度密不可分。 - 天天要闻

在县官方面,唐代官员也有从主簿甚至县令起家。县尉是县官当中基数最大的一个群体,查阅唐代的各种资料,担任县尉的官员不在少数,因此这个团体不能忽视。各地方州官方面,朝廷官员普遍从事的基层官职就是州参军和各曹判司。

校书郎和正字

唐太宗时期官员释褐的第一个职位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到外县担任县尉或是在外州府担任参军;第二种是直接在中央政府担任校书郎或是正字。其中,担任县尉或参军比较普遍。担任校书郎和正字则可能需要官员自身条件比较出色。

在唐初基层官职当中,校书郎和正字都是在朝廷中央工作的职位,主要负责校对书籍等工作。唐初一直比较注重中央的官职,而轻视各地州的官职,所以在唐代官员眼中,外州府参军和县尉等的地方官职不如校书郎和正字受欢迎。

贞观时期官员清正廉明,与当时选官制度密不可分。 - 天天要闻

从唐代官员流动的角度看,校书郎和正字是高资历子弟释褐之职位,在贞观年仍然是唐代官员入仕任官的重要途径之一。下表是唐太宗时期以校书郎释褐的部分官员。

县尉

贞观年间的县尉除了是唐人释褐的官职,也是常见的迁转职位,即先任别的官职后,再流动来任县尉。唐朝大致有一千五百多个县,大约需要两千四百个县尉来管理,而科举制度每年只能产生少部分进士和明经,这些登科及第者不是都从县尉干起。

贞观时期官员清正廉明,与当时选官制度密不可分。 - 天天要闻

因此许多“流外入流”者现在县中充当“小历”一段时间,再由此转入“入流”担任中、下县的县尉。另外,京畿县尉是校书郎最重要的一条迁转流动途径。

人数也是最多的,白居易在《大官缺人》这篇策文中提到校书郎、正字和赤畿尉这些八、九品的小官,仕途前景非常辉煌。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特朗普:中国突然改变主意,但不要紧,能让中国15分钟内同意交易 - 天天要闻

特朗普:中国突然改变主意,但不要紧,能让中国15分钟内同意交易

尽管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引发了全美民众的反对浪潮,但他依旧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空军一号上,特朗普更是声称“原本Tik Tok的协议已经很接近达成了,但由于在关税政策中国突然改变了主意,但这并不要紧,自己能够在15分钟内让中国同意这笔交易,只要自己降税的话”。
特朗普对其他国家暂缓90天执行新关税,说明关税战就是儿戏 - 天天要闻

特朗普对其他国家暂缓90天执行新关税,说明关税战就是儿戏

兄弟们,就在中国对美国加了 50% 的关税之后,特朗普再次对我们加了 21% 的关税,现在整体关税已经达到 125%。同时,特朗普暂停了对除中国之外其他所有国家的加征关税政策,而且要把对其他国家加征关税的税点降到 10%。这进一步证明我昨天视频里的分析完全正确
每月1500万退休金没了,尹锡悦亮底牌行动,否则死刑或牢底坐穿 - 天天要闻

每月1500万退休金没了,尹锡悦亮底牌行动,否则死刑或牢底坐穿

最近韩国政坛那可是热闹非凡,就像一场大戏,一出接着一出。当地时间 4 月 4 日上午 11 时 22 分,韩国宪法法院代理院长文炯培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总统尹锡悦被罢免,判决立即生效。这一下子,尹锡悦可就从高高在上的总统宝座上跌落下来了,不仅失去了总统权力,各
中方没得选,直接改手术刀为亮剑,特朗普被催辞职,叛徒纷纷冒头 - 天天要闻

中方没得选,直接改手术刀为亮剑,特朗普被催辞职,叛徒纷纷冒头

最近这国际局势啊,那真叫一个风云变幻,热闹得很。特朗普这老兄又不消停,第三次对中国发起了关税大战,这一来可就搅得全球经济的池水是波涛汹涌。可让人意外的是,这次咱中国一改之前相对温和的反制策略,直接 “亮剑”,那反击力度,可把全世界都给震住了。与此同时,在美国国
中方手术刀变剑,27国反将美国一军,特朗普气得要对华加50%关税 - 天天要闻

中方手术刀变剑,27国反将美国一军,特朗普气得要对华加50%关税

最近这国际局势,因为美国的关税战那是闹得沸沸扬扬。特朗普大手一挥,对全球发动关税战,这一回,咱们中国可不再像以前那样小打小闹地反击,直接“手术刀”变“利剑”,给美国来了个狠狠的回击。更让美国没想到的是,欧盟 27 国也紧跟其后,准备对美国反制,这可把特朗普气得
川普关税落地,印度第一个举白旗,中国快速实施对等反击 - 天天要闻

川普关税落地,印度第一个举白旗,中国快速实施对等反击

特朗普所发起的全球贸易战,打了全世界所有国家一个措手不及,特别是由他本人所规定的所谓“基准税”更是离了大谱,因为如果叠加美国先前向其他国家征收的关税来算,总关税已经超过了70%。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出,特朗普的“关税武器化”较之于他的第一个任期,变得更加具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