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学术界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815名顶级院士和科学家联名上书政府,要求撤销其对孟买国际人口科学研究院院长詹姆斯的停职处分,引发巨大舆论反响。
要说这詹姆斯犯了什么大错,那还真没有,他不过是质疑了总理莫迪的一个说法,就莫名其妙地被停职了。

官方给出的解释是他在“晋升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也就是说他这个院长来路不正,还有政府官员说他还涉及“泄露国家机密”,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事情还要从2019年说起,当年莫迪在一场活动中表示,印度已完成“厕所革命”,仅用5年时间就建造了一亿多个厕所,解决了99%农村人口的如厕问题。
但詹姆斯经过调查分析后发现,印度全国还有近20%的人无法使用厕所,并将调查结果公之于众,这才引来了后面的祸端。
比起詹姆斯遭遇的无妄之灾,吃瓜群众显然对“近1/5印度人上不了厕所”更为震惊:都2023年了,居然还有人用不上厕所?就算是条件比较差的农村旱厕,应该也是家家户户必备吧?

还真不是你想的那样,正如詹姆斯所说,印度有超过2亿人无法使用厕所。一位记者曾经这样形容印度人上厕所,“男女老少鱼贯而出,手里拎着各种各样的盛水容器,不约而同地向墙角走去,然后自觉拉开距离,半蹲在草丛中……”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在野外上厕所的经历,但很多人成群结伴地在野外如厕,这样的场景还真不多见。而这,却是印度民众的日常。
至于他们手中所提的盛水容器,则是如厕后清洁用的。别误会,这里的水不是用来洗手的,而是代替纸巾清理秽物,再辅以左手进行清洗。

别问为啥用这么原始的方式,问就是擦得没有洗得干净。根据印度教的教义,排泄物乃污秽之物,不能有一丁点残留在身上,否则就会被视为“不洁之人”。这也是印度人不愿在家里建造厕所的原因——怎么能把脏东西留在家里呢?晦气!
又因为街上缺少公厕,所以大家都习惯“席地如厕”,质本洁来还洁去,全部还给大自然。听起来颇有禅意,就是副作用有点多。
首先,在野外大规模如厕会破坏环境,这个破坏当然不是工业科技对环境的破坏,而是影响市容和观感,味道也不好闻。试想一下,一整条街都是排泄物的味道,一般人还真承受不来。

其次,“露天厕所”容易引发感染。排泄物会渗透到地下和和植被,污染附近的水源,人喝了就会生病。2015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印度每年有14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腹泻,“露天厕所”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对于女性来说,野外如厕更是一件危险性极高的事情。印度是一个对女性不太友好的国家,女性单独走在大马路上都可能被侵犯,更别说跑到荒郊野外去上厕所。
前几年就发生了一起恶性案件,两名少女晚上结伴去野外上厕所,结果被多名男子轮流侵犯,最后还被吊死在树上,光是想想就让人胆寒。
2014年,刚上台没多久的莫迪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全国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立志要在2019年彻底杜绝“露天排便”的行为,以致敬甘地150周年诞辰。

莫迪不是在开玩笑,印度政府也确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了,只是结果不尽如人意。毕竟,修建整套厕所设施不是挖个坑或者买个马桶就行,还包括配件和维修、下水道系统等等,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
印度公务系统的贪腐程度大家也知道,价值几百亿的大桥说塌就塌,底下全是空心的。工程款能有1/10被用到实处就算很好了,再加上印度人口基数过大,要想让所有人都有厕所可上,不是短短五年就能实现的。
而且,长时间在野外如厕的习惯,也让印度人很难改掉随地大小便的陋习,就算街上有公厕,很多人也懒得多走两步,就地解决才是常态。这一点,从农村糙汉到达官贵人,无一例外。

无奈之下,莫迪政府只能恩威并施,一边加大处罚力度,一边奖励使用厕所的人。比如用水炮攻击当街方便的人,又或者给上厕所的人发一卢比。不得不说,这些奖惩措施确实起到了一定成效。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尤其是在宗教氛围浓厚、教育水平不高的农村地区,就算免费帮他们建造厕所,也未必有人愿意。你怎么敢在我家里建厕所呢,这是对神灵的亵渎!
主张用印度教治国的莫迪,终究还是栽在了印度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