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不仅可以评价逝者的是非功过,还起到引导舆论、教化民众的作用。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做为皇帝的正妻皇后,后宫的女主人,是社会地位最高的女性之一,她的谥号又是什么?
历史记载西汉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卫思后,发展到东汉,皇后独立得谥开始成为定制。
皇后的谥号完全从“皇帝”的谥号简称从帝谥。西汉之初,秉持着“夫人无爵,故无谥” 的给谥原则。陈立认为:“夫人无谥者,谓不别作谥也,但蒙夫谥也” 所以汉初皇后是没有独立谥号的,大多数皇后是完全从皇帝的谥号。
经过整理后有10位完全从帝谥的皇后(包括撤掉尊号的皇后),分别是高皇后吕氏、高皇后薄氏、孝惠张皇后、孝文窦皇后、孝景王皇后、孝武李皇后、孝昭上官皇后、孝宣王皇后、孝元王皇后、孝元傅皇后到了东汉时期的皇后普遍拥有了自己独立的谥号,但仍然冠以帝谥,如汉光武帝的光烈皇后、汉和帝的和熹皇后。《蔡邕集·谥议》曰:“汉世母氏无谥,至于明帝始建光烈之称,是后转因帝号加之以德,上下优劣混而为一,违《礼》‘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之制。《谥法》‘有功安人曰熹’。帝后一体,礼亦宜同。
大行皇太后谥宜为和熹。”东汉末蔡邕认为东汉从光武帝开始皇后谥号是由皇帝的谥号加上皇后的“行”组合而成的。和熹邓皇后的谥号应为“和熹”二字。
但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里论述:“以帝号标后谥,乃范蔚宗汉书追书之例,非当日本制也。光武阴后本谥‘烈’,以光武谥合之,故曰‘光烈’。
明帝马后本谥‘德’,以明帝谥合之,故曰‘明德’……皆仿此。其桓帝梁后谥‘懿献’二字,不便合帝谥并称,则曰‘桓帝懿献梁皇后’。此可以见范史牵合之书法也。后世不察,乃遂于皇后定谥时,即系以帝号。”
赵翼认为在汉代当时这种标于前的帝谥并不是皇后谥号本身。史家著述时将皇帝谥号冠于皇后谥号之前 ,一则是为了方便区别,二则也体现了妇人从夫之义。这种做法,被后代错认为汉代皇后谥号规范,历代因袭 。
但是根据范晔在《后汉书·皇后纪》中的记载方式,只有和皇帝合葬的“正位”皇后才会冠以帝谥,而桓帝懿献梁皇后崩逝于桓帝之前,葬于懿陵,未与桓帝合葬,并且桓帝于延熹三年(公元 160 年)废懿陵为贵人冢,剥夺了懿献梁皇后的皇后待遇。
而与桓帝配享的“正位”皇后为桓思梁皇后。东汉到此时每位皇帝同时有且仅有一位皇后同食配享,并且只有同食配享的“正位”皇后才有资格冠以帝谥。但是,灵帝有两位以帝谥的皇后,一位是灵思何皇后,另一位是灵怀王皇后。到了东汉末年,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皇后的谥号制度不再像之前一样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