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上,一直有一种说法,说黄巢起义的时候,因为一直在转战,所以走到哪打到哪,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抢劫那个地方的地主和世家,所以,那些门阀士族就这么因此而终结了。
那么事实是否如网上所说的这样呢?
所以我们今天要通过几个故事,用事实去分析黄巢起义之后,门阀士族为什么会衰落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分析黄巢起义的路线图,看看黄巢的转战之路有没有对当时的世家造成威胁。从整体上来看,黄巢起义并没有覆盖全图,只是最北边才打到了洛阳,最南边才打到了广州。虽然黄巢确实看不起那些世家大族,在历史上也是见一个杀一个,但因为起义路线并不能覆盖到主要的世家大族的范围。
从路线上来说,只有清河崔氏、荥阳郑氏,长安韦氏杜氏和弘农的杨氏可能会受到波及,其他的赵郡李氏、陇西李氏、柏陵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渤海高氏等同样有名的大家族这些都不会受到波及、
而且,由于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黄巢到底杀了多少人,再加上我们也没有办法知道黄巢究竟杀了多少贵族,所以我们并不能依靠统计数据去推断哪个世家大族的受损最多。我们只能说,黄巢起义这件事对世家大族有所影响,毕竟世家大族能发展,肯定是因为当时的时代有非常适合世家大族生存的土壤。
所以,我们接下来要从世家大族的生存土壤去了解问题,毕竟黄巢起义就像野火烧了林子,只要土壤还在,林子就可以继续生长回来。
首先我们要谈的是,皇权的内在要求。中国的皇权自古以来有一个特点,总是在追求一家独大,这跟西方不一样,西方的皇权总是受到其他两股力量的一个牵制。比如说一个是教会的力量,一个是封建领主也是贵族的力量。可是在我们中国,首先教会力量这事不存在,因为中国古代皇权的力量不受宗教约束,而且宗教力量一旦壮大,皇权就会予以打击。我们历史上的灭佛运动就能够证明这一道理。
其次,中国的贵族政治高峰在夏商周,也就是先秦时代,从战国时期以商鞅为代表的战国变法开展以后,主要的改革方面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全力追求摆脱贵族的影响力。因此,地主阶级就在战国时期兴起了,而统治者本人也成为了最大的地主。
但是,到了东汉以后,因为刘秀对世家大族采取了妥协态度,所以贵族实力得到了增强,地方对中央形成了优势,一时间,贵族制度有了还魂的趋势。
我们可以在历史上发现,从三国时期再到东晋时期,皇权的力量一直被削弱。在东晋时期,甚至出现王谢两大家族可以主导皇帝的废立,而且持续了整整一个朝代。
我们都知道,唐朝是建立在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格局之上。在这两个时代,因为中央权威不断下跌,地方的分离主义越来越强大,世家大族的发展可谓到达了顶峰,以至于在唐朝初期,实际上的贵族都还是存在的。
但是他们的影响力体现在上层政治联婚上,而不是在政治问题上。唐太宗就曾经评价过这些贵族不过是冢中枯骨,就是说他们在朝廷当中已经没有什么高官了,他们靠的无非是先人的遗骨而已。所以你看着唐太宗编这个氏族制,武则天编这个姓氏录,就要用这种办法给天下的这些名门望族重新定等级,来打击这些山东旧世族。
而这些贵族的另外一个影响力就体现在科举上,唐朝时期的科举虽然说是公平竞争,但实际上并不是。用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可以说明,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一个现象,大城市的孩子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乡村的这个孩子,而且这些城市孩子的受教育质量也同样高于这些乡村的孩子。
这个现象和道理放在唐朝也是适用的,因为名门望族的孩子更有利获得优良的教育资源,毕竟人家的名气大,许多有文化的人为了博名气,是愿意去教导那些名门望族的子弟们。
而且人家有钱有时间,人家孩子自小就读书,而乡下的孩子这会甚至还不认识字。再加上人家有家族传承,人家有门风,人家能够把这个教育理念始终贯彻下去,人家还有家族积累的经验,这些东西对寒门子弟来说都是奢侈品,是他在科举成功以前都不可能享受到的东西。
古清河崔氏家传文化研究这里边就记载了,说清河崔氏在唐代入仕的,明确在史料当中记载了有84人。这不仅因为世家大族有教育传承,还因为大城市有建设程度高的教育设施。
在这种现实要求的影响之下,就导致那些需要靠科举制度获得官职的世家子弟就离不开大城市,而且获得官职之后,也不能返回家乡进行任职,因为朝廷担心这些人获得官职之后会包庇家里人和同乡人,于是就让他们在获得官职之后一定要去另一个地方任职。
比方说,一个北方人科举成功进士后,就会被委任到南方进行任职,而南方人考上之后,就会被派到北方进行任职。所以,这就导致了世家大族没有办法在本土发展势力,因此其分离主义就被严重打击,失去了发展的土壤。
因此咱们总结一下,在唐朝,是有多种因素导致了门阀世家社会的终结,黄巢起义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且还不是主要因素。按照比较官方的话来说,就是皇权的不断增强导致了地方被削弱,而科举制度作为当时主要的获得官职的手段,以及上任之后会被调往异乡的限制手段也严重影响了世家大族的政治舞台。
所以,在黄巢起义那会,世家大族就已经比较衰弱了,黄巢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