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2023年03月27日18:20:07 历史 1868

一、开埠前皖江地区手工业发展概况

皖江,是指长江流经安徽的那一段河流,上连着重庆、汉口、九江,下达南京、南通镇江,因而这里又被称之为“吴头楚尾”。皖江所能辐射到的区域广阔,自然条件优越,襟江带河,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宜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封建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在国民经济占据重要的角色。手工业在历史上曾经获得高度的发展。唐宋年间,在皖江地区有“耕有余粮,织有余衣”的美称,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1.夏、商、周时期皖江地区手工业

皖江地区水系丰富,人类文明起源较早。据考古研究发现,早在2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皖江地区活动。在安徽省56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涉及史前遗址的共6个,其中5个位于皖江地区。

分别是繁昌人字洞遗址、和县猿人、薛家岗遗址、宣城陈山遗址、马鞍山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在这些遗址中,发掘出了精美的石器、陶器,尤其是在含山县凌家滩遗址中,发掘出近3000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遗迹“红陶块应是中国人类建筑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是现今我们所用各类砖的祖先”。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早在西周,手工业就得到大力发展,特别是由中央控制的官方手工业发展规模庞大,在纺织方面也开始慢慢发展起来。时人们衣物原料主要以麻为主,其次有丝,主要针对于皇室贵族。

禹贡记载,当时的扬州贡品有织贝,豫州贡品有𫄨、苎,徐州的贡品有玄纤缟。当时的皖江地区分属这三个地方,这说明当时皖江地区纺织业已经很可观。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皖江地区手工业

秦汉以后,随着全国大一统建立以及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手工业发展也逐渐兴盛。此时手工业体系是官营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这一时期,皖江地区较为发达的手工业部门是纺织业、金属冶炼、制漆业。汉代,安徽的纺织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非常普遍的手工产业。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皖江地区经济作物如桑树生长良好,全椒县“西北乡所在多有野生者曰花桑,多葚”青阳“所属地方上蚕少叶多”。由于魏晋南北朝时社会比较动乱,安徽又是南北长期拉锯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地区的不稳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手工业的进步也变得迟缓。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3.隋、唐、五代时期皖江地区手工业

隋唐以后,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其开放、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纺织业也在唐朝的基础上有长足的发展,生产内容和方式都有新的变化。在唐之前,麻是皖江地区主要的纺织原料,随着经济发展,桑树在皖江流域一些丘陵山地广为种植,种桑养蚕成为当地人们除了种植粮食作物之外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安徽种桑和养蚕的地区主要有宣州、池州等。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宣州在唐代的桑树种植非常普遍,唐诗有云“万家闾井俱安寝,千里农桑竟起耕。”唐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在安徽,往南越发展,尤其是处在交通要地的长江流域皖江地区,发展得更为迅速。手工业官营、私营生产遍布全国。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4.宋、元时期皖江地区手工业

皖江地区水网密布,水流冲击形成了大量的沼泽地,淤泥地,圩田就是在沼泽地、河湖淤滩上通过围堤筑圩,围田于内,挡水于外,围内开沟渠,设涵闸,从而实现排灌的水利田。圩田是皖江地区农业生产的一大特色,圩田开发的历史非常悠久,“大致滥觞于三国之际,迅速发展于两宋,全盛于明清。”

两宋时圩田的开发,大大地增加了农业产量,发展了社会经济。另外船型也多出新意,池州人秦世辅创造了“铁壁铧觜海鸥”的战船,这是一种创新。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5.明、清前期皖江地区手工业

明代,男耕女织仍是社会分工的基本形式。在纺织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形式的出现,手工业独立于农业,表现出更大的商品经济雇用关系。“万寿绸,出合肥机房,在万寿寺左右,故名”。及至清朝,在皖江地区农村手工棉织一直都延续下来,《怀宁县志》记载,木棉其花性柔温暖,织布最良。皖之女红,多精纺织,虽浴种采蘩,比户不发,而所重惟布。木棉之出,盛于望,聚于石碑,流于江镇,高河铺。大率四斤木棉,可取一斤花,三斤花可一匹布。布有美恶不等”。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综上叙述,皖江地区传统手工业发展可谓是百花齐放,但是这种发展仅限于在以自给自足为本质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作为农业的副业而发展,一般的民间手工业者,还是同土地牢牢地联系着,这是农耕文化的一大特征。

明清之后,在手工业领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如作坊式生产、出现雇用关系等,但是这种萌芽也是在封建经济的基础上发展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这仅仅是一种雇用关系,在腐朽的封建剥削下,重农抑商的统治政策将这种关系扼杀在摇篮里。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二、开埠后皖江地区手工业行会的发展

中国的行会制度由来已久,它“是在从周至隋千余年市场管理制度基础上形成的,至唐初始见于历史文献记载,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史。”行会的名称也应时代、地域及行业特征、群体等不同,先后有二十余种称呼,主要有行、团、作、市、会、堂、庙、宫、殿、阁、庵、社、院、馆、帮、门、公、行会、同业工会、协会、公所、公馆等。

不得不承认,手工业行会制度在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手工业行会越发成为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桎梏。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1.手工业行业公所

在近代皖江地区,手工业各个行业相继建立行会——公所,来维护自身利益。公所是由同业组成的单一行业的行会,是商业行会组织基本形式。据记载清嘉庆以来有52个同业公会在芜湖成立。

嘉庆六年,芜湖炼钢业同业组织设立钢坊公所,并在城内新市街建筑公所办公房,派专人办理章程中所规定的事项。之后由于太平天国捻军等战争持续,皖江地区的手工业行会被破坏、废弛。直到光绪年间,才渐渐恢复。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但是受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重重阻碍,苛捐杂税繁多;外国资本主义大举入侵,洋货到处泛滥,是我国农村经济、城市手工业生产遭到了严重打击,造成商业上的畸形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如行业臃肿,市场竞争不断,商场风气很混浊,个行业之间恶性竞争,巧取豪夺、尔虞我诈经常出现。

为了维护工商界的自身利益,振兴商务,维持商场秩序、缓和矛盾,成立近代工商业组织的呼声越来越高。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2.近代工商组织的成立

芜湖于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了安徽最早的商会——芜湖商务总会。它由当时在芜湖的“十三帮”(即芜湖县志记载的十三个公所或会馆)——广肇公所、潮州会馆、砻坊公所、钱业公所、杂货公所、布业公所、米业公所、药业公所、烟业公所、染业公所、漕酱公所、典当公所、木业公所共同出资由清政府农工商部批准立案,颁给关防所成立的“商董公司组织”,并由这些帮会的商董“推举总、协理,延请文牍、坐办”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开埠之后,皖江地区手工业行会的职能也在缓慢的发生变化。一般来说,手工业行会是为了维护自身行业的发展,保护同行业不被挤压而设立的。

在近代,随着机器的引进,手工业发展受到冲击,许多行业甚至面临破产的边缘,在行会规章里,纺织同行业竞争的职能已经很难执行,而且行会成员的工徒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也被突破,生产方面的约束也相对放松了。行会其本身所存在的,已经只是一个外壳,其根本的约束——行会规章已经被突破。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三、开埠后皖江地区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手工业占工业比重大

开埠之后,皖江地区近代工矿业开始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比较缓慢。据统计,在1918年之前,安徽共成立的近代工厂有424家,主要是轻工业与采矿业并重,与此同时,全国共有14371家,安徽占的比重仅为2.95%。其中使用机器动力的工厂数仅有6家,不使用机器动力的工厂占总工厂数的98.5%,到1934年,根据刘大钧的统计,中国工厂使用动力机的数量总共有2435家,安徽仅有18家,集中在碾米、面粉、卷烟,所占比例不到1%。

上述调查表明,至少在抗战爆发前,皖江地区手工业仍然是工业的主要部门,占主导地位,所占的比重明显大于机器工业。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2.手工业种类齐全

19世纪末叶,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大量的外资输入、洋货倾销,冲击着传统的手工业。传统手工业在应对外界冲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应对洋货的挑战。有的虽然在冲击中衰落了,但是也产生了新兴的手工业行业。

总的来讲,在开埠之后,手工业的部门发展得比较齐全。20世纪初,帝国主义忙于世界大战,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因而民族工商业得到发展,皖江地区的中小城镇工商业一度兴隆,商品琳琅满目。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3.手工业发展呈不平衡性

芜湖开埠之后,由于大量外国商品倾销到皖江市场,导致很多城乡手工业者破产,原来依靠手工业为生的人现在却成了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变为劳动力的出卖者。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传统的小农经济也逐渐破产,大量的农民成了无地少地的自由人,为了生计,这些农民被迫来到城市。

总之,芜湖开埠后,受世界市场和洋货的冲击,手工业发展呈曲折变化,并不是一条直线地向上或者向下发展;各个手工业部门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如芜湖米业与相关手工业之间。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三、结语

芜湖开埠,对皖江地区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外国侵略势力不遗余力地在皖江地区倾销各种工业品,掠夺各种农产品和原材料,新旧杂糅,对传统经济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近代皖江手工业遭到严重打击;另一方面又为皖江地区手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大量新式手工业也产生了,手工业行会制度也向近代工商制度转变,手工业者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手工业品商品化趋势加强,这表明近代皖江地区正逐渐摆脱封建枷锁。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历史,实事求是,从基本的国情、省情出发,借古喻今,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任重道远。皖江地区手工业发展的地域不平衡,行业领域发展的不平衡,是皖江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表现。

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概况,及其手工行业的发展和特点 - 天天要闻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农业比重逐渐下降,为此必须正确处理产业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市场的分工,调整产业结构。手工业向近代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些被淘汰了,有些却在竞争中胜出,这与产品的独特性和行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方式有重要关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