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均一:张兆和继母,因终日猜忌沦为怨妇,与继子继女斗法多年,临终却“无葬身之地”

2023年02月09日18:30:12 历史 9311

“后妈难当”,似乎在每个时代都是社会共识。

百年前,安徽有一位著名的后妈,与继子继女“争宠”多年,最终竟“死无葬身之地”。

1921年,在为沈从文的岳父张武龄连生9个孩子后,年仅36岁的陆英因病去世。

韦均一:张兆和继母,因终日猜忌沦为怨妇,与继子继女斗法多年,临终却“无葬身之地” - 天天要闻

临终前,陆英对围在病榻前的9个儿女留下嘱托:

“娘走后,你们父亲定然会另娶,日子会更难熬,万事都要当心。”

说完,陆英便咽了气,只留下一堆儿女哭天抢地,最小的儿子甚至还在襁褓之中。

正如她所料,仅仅半年过后,张武龄便另娶新欢,迎娶21岁的女子中学校长韦均一过了门。

韦均一本以为,合肥张家底蕴深厚,嫁进门后便可以享尽清福。

谁知,婚后不久她便发现,丈夫对自己并不甚疼爱,娶她只是为了家中有个能操持事务的女主人,仅此而已。

韦均一:张兆和继母,因终日猜忌沦为怨妇,与继子继女斗法多年,临终却“无葬身之地” - 天天要闻

一进张家门,韦均一便祈盼着能早日为张武龄生下个孩子,从而稳固自己在张家的地位。

然而,世事却偏偏不能如她所愿,连怀两胎都没能保住。

得知陆英临终前曾拿出大笔私房钱,委托家仆们悉心照料她的子女,韦均一甚至一度怀疑,她两度流产乃是家中仆人和继子继女们动了手脚。

为此,韦均一怀上第三胎时竟连忙躲回娘家,直到生下了唯一的儿子张宁和,才敢大大方方地回张府。

有了亲生儿子之后,韦均对陆英的孩子们更加忌惮又厌恶,利用继母的身份处处加以打压。

自陆英的大女儿张元和考上大学之后,韦均一便开始伺机使绊子,以家中孩子太多为理由,勒令张元和退学回家,给弟弟妹妹们节省学费。

不得不说,韦均一实在小瞧了这群兄弟姐妹们的团结。

几个毛头孩子一合计,竟然来到韦均一供职的中学,逢人便将继母的所作所为和盘托出,利用舆论压力给韦均一施压。

事情闹大之后,韦均一也只得认了栽,继续掏钱供陆英的孩子们读书。

韦均一:张兆和继母,因终日猜忌沦为怨妇,与继子继女斗法多年,临终却“无葬身之地” - 天天要闻

随着儿子日益长大,韦均一的生活重心也放在了唯一的儿子张宁和的教育上,与继子继女们依然维持着微妙的关系,不再明目张胆地刁难,却也只是如客人一般以礼相待。

此后数年间,继子继女们逐渐成家,陆续搬离老宅,张家四位姐妹更是成为了合肥女性的名片,在各行各业成为翘楚。

得益于张家儿女的遍地开花,韦均一作为继母,在老家也沾了不少光,对待孩子们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转变。

韦均一:张兆和继母,因终日猜忌沦为怨妇,与继子继女斗法多年,临终却“无葬身之地” - 天天要闻

在哥哥姐姐们的资助下,张宁和也得以远赴法国求学,在巴黎音乐学院圆了自己的梦想。

然而自此之后,张宁和也在欧洲安了家,低调地结婚生子,极少再回国。

往后的岁月里,张宁和与年纪渐长的母亲断了联系,反倒常与哥哥姐姐们互相帮衬,尽显人情冷暖。

韦均一:张兆和继母,因终日猜忌沦为怨妇,与继子继女斗法多年,临终却“无葬身之地” - 天天要闻

自丈夫过世后,晚年的韦均一独自一人守着张家老宅,虽然活到96岁高寿,却也在人生最后几十年中饱尝孤寂的滋味。

1995年,韦均一悄然离开人世,由于亲儿子远在比利时,后事只得交由继子张寰和料理。

许是无法接受继母与父亲合葬,张寰和决定采用海葬的方式为继母送行。

众所周知,中国人素来安土重迁,最忌讳“身首异处”,即便是在如今,“死无葬身之地”的海葬仍然没能被广为接受。

然而讽刺的是,为母亲海葬的这一提议,最终也获得了亲生儿子张宁和的应允。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苦涩的荒唐 - 天天要闻

苦涩的荒唐

文革后期的73年,小学四年级时一个班级搞了一场随堂批判会,校长都来参加了,因为校长听说这个民办身份的班主任能力挺强的,让“哑巴”都开口说了话。
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 天天要闻

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903年8月7日),紫禁城飘着细雨。军机大臣瞿鸿禨捧着一叠奏折疾步穿过宫门,却在养心殿前听见瓷器碎裂的脆响。殿内,慈禧太后正凝视着刑部呈报的"杖毙逆犯沈荩事毕"奏本,指尖深深掐进黄绫锦垫。 这个令帝国最高统治者震
送别!杨林德教授逝世 - 天天要闻

送别!杨林德教授逝世

据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我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杨林德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3日11时37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杨林德教授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研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为推动我国岩石力学学科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