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1年,中南海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在颐年堂门口,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身着崭新笔挺的中山装,脸上有几分自责,几分慌张,更多的则是难以掩饰的惊喜。
这个老人就是两年前刚被新中国特赦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他此番前来中南海,是受了毛主席的邀请,前来会谈。
会谈中,溥仪几度落泪,称自己是历史的罪人,表示自己如果不当这个皇帝就好了。
那么,毛主席和溥仪的会面情形如何,为什么让溥仪几度落泪,而溥仪又是怎么成为历史的罪人的?
如果说以电影镜头来描述末代皇帝溥仪跌宕起伏、充满争议的一生的话,我想这部电影开幕的第一个镜头,一定是这样的。
那是1908年的十月,北京的大清皇宫已经有些深秋的寒意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病重的消息从深深宫墙里不胫而走,更让风雨飘摇的紫禁城充满了肃杀的气氛。
一天晚上,大内侍卫忽然拿着慈禧太后的懿旨闯进了醇亲王载沣的家中,拿出懿旨开始宣读,懿旨的大概意思是接年仅2岁的溥仪入宫,立做嗣皇帝,也就是准备做光绪皇帝的接班人。
深知宫墙深深、有去无回的溥仪生父载沣一下子就懵了,溥仪的母亲也在一旁落泪哭泣,可还还没等两人反应过来,溥仪就被架上了马车,扬长而去。
半个月后的登基大典上,溥仪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官朝贺,但年纪尚幼的他似乎被这宏大的阵仗吓到了,不停的哭泣,丝毫不理会满朝文武投来的悲凉的目光。
此刻的溥仪还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人生。
画面来到1912年2月12日,彼时,辛亥革命的炮火撼动了清朝在南方大小省份的统治,也撼动了紫禁城那似乎坚不可摧的城墙。
这一天,摄政的隆裕太后终于等来了和南方起义军谈判归来的代表,龙椅上,隆裕太后陪坐在溥仪身旁,朝堂上站着的,是虎视眈眈的袁世凯、冯国璋等一干北洋新军实权人物。
可隆裕太后并没有等来起义军妥协的消息,而是等来了一纸等待她盖上大印的清帝退位诏书。
“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在袁世凯等人的威逼下,隆裕太后流着眼泪、颤抖着手在退位诏书上盖下了代表清皇室的大印。
大印一盖,标志着清皇朝两百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也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只是时年六岁的溥仪还不知道,清朝是结束了,可他做为傀儡的前半生才刚刚开始。
在中华民国的优待条件下,退位后的溥仪和清皇室得以仍在紫禁城中居住,溥仪也在这里逐渐长大,对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
在洋老师庄士敦的教导下,青年时的溥仪了解到了西方世界的先进,也对落后的清政府感到失望。
因此,他开始整治起了自己在紫禁城内的小朝廷,采取了裁撤机构、驱逐太监、清查资产等措施。
但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而且溥仪的改革意志并不坚定,在强大的阻力下,他的改革措施很快无疾而终。溥仪也开始自我沉沦,终日飞鹰走犬,饮酒作乐。
紫禁城小朝廷混乱的管理,庞大的开销逐渐让北洋政府不满,开始有人建议要全面取缔清朝皇室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彻底消灭封建帝制。
但此时与世隔绝的溥仪浑然不知,仍然沉浸于他在小朝廷当小皇帝的美梦中。
直到1924年的一个清晨,仆人急匆匆叫醒还在熟睡中的溥仪,告诉他皇宫外面全是冯玉祥的部队。
冯玉祥派人传话,限溥仪及清朝宗室、佣人等所有人员三个小时内搬出紫禁城,否则就开始炮轰。
慌乱的溥仪完全没有应对之策,急急忙忙收拾好衣物、拿上一些珍宝字画做路费,便顾不上什么宗亲、仆人,兀自逃离了北京城。
几经辗转,溥仪来到天津居住,而自己被逼宫仓皇逃离的经历,也被居心叵测的日本人看中,准备挟持着溥仪走上一条不归路。
两岁登基,六岁亡国,十一岁复辟十二天就再次下台,十八岁时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流落天津。
末代皇帝溥仪的经历到此时为止,还只能算是凄凉,但是他接下来的种种举动,就为他的前半生在凄凉之外,还蒙上了一层罪恶的外衣。
那么,溥仪的罪恶半生是怎么开始的,又是哪些行为让他日后痛哭自己是历史的罪人呢?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事变,废止清朝皇室优待条件,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几经辗转之后,溥仪来到了天津居住。
1927年,孙殿英盗挖东陵一事,更让溥仪感到自己所谓的“皇家尊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产生了一种对国民政府的痛恨,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要复兴满清政权的思想。
不只是溥仪,以郑孝胥、善耆等人为首的满清的遗老遗少也是时刻不忘复辟,纷纷前来拜访溥仪,共商推翻国民政府、重新建国的“大计”。
这些满清遗老遗少和溥仪的往来,引起了日本关东军的注意,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落入日寇之手。
面对东北地区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关东军迫切想建立一个傀儡政权,来维系他们的殖民统治。
东北是满族兴起的地方,也是满清政权兴起的地方,关东军认为,只要能够让溥仪回来当东北名义上的统治者,东北人民就会放弃抵抗,不再和日军作对。
于是,1931年的11月,关东军首脑土肥原贤二来到了天津,来到了溥仪的住处。
一见到溥仪,土肥原贤二就拿出了早已伪造好的所谓的万民请愿书,宣称东北三省的人民呼吁溥仪回去当领袖,而日本关东军则没有领土要求,只是来帮助东北人民建立自己的国家。
并且,狡猾的土肥原贤二还对溥仪一番恭维,说只要溥仪一到达关外,吉林立刻宣布复辟,以示对溥仪的支持。
一开始,溥仪还小心翼翼的询问将要建立的满洲国是何政体,是否设立皇帝,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溥仪立即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惨痛教训抛之脑后。
他还恬不知耻的表示:“清朝当初将政权还给国民,结果却是连年战乱,实在是不符合爱新觉罗的初心,看来还是要有皇帝。”
为了坚定溥仪回到满洲的决心,土肥原贤二还勾结日本天津驻屯军,在溥仪住所附近制造了爆炸、袭击等案件,造成溥仪的恐慌,他们则趁此宣称天津不安全,请溥仪从速回到东北。
就这样,溥仪抱着重新当皇帝的痴心妄想,秘密潜回东北,迈出了他卖国的第一步。
溥仪哪里能想到,一回到东北,日本关东军就暴露了狼子野心,将他软禁起来,不允许任何人接近。
而溥仪对此毫不在意,为了能保证自己当上皇帝,他甚至还花费重金向日本关东军行贿,由此看出,彼时的溥仪对于帝位的痴迷,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
然而,当所谓的满洲国建国方案递到了溥仪的面前时,溥仪傻眼了,上面写着,溥仪在满洲国的地位,不是皇帝也不是总统,而仅仅是执政。
而且,满洲国要承认日本在东北的一切特权,满洲国的治安、国防全权委托给关东军,满洲国的一切官吏由日本人担任,具体人选由关东军指派。
面对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溥仪后悔了,但是,日本人可不会给他后悔的机会,代表关东军的板垣征四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大声呵斥溥仪:
“如果不同意,那就是敌对态度,这是关东军军部最后的话。”
此话一出,溥仪只好哆哆嗦嗦的在方案上签好字,盖上章。而板垣征四郎则皮笑肉不笑的递上20万日元,说这是关东军的一点心意,慰劳各位满洲国的建国功臣。
就这样,满洲国成了日本在东北的代言政权,而这20万,也就成了溥仪的第一笔卖国酬金。
在满洲国的日子里,溥仪形同笼中之鸟,日常的起居、用餐都有日本人盯着,连离开“皇宫”半步都要经过日本人同意。
关东军通过溥仪之手,大行侵略便利,甚至还将国人深恶痛绝的鸦片公然变成满洲国专卖,以谋取巨大的不法利益。
1934年,日本决定将满洲国升格为满洲帝国,而溥仪也如愿以偿的当上了他念念不忘的皇帝。
可笑的是,溥仪的这次登基,登基地点在荒郊野外也就不提了,就连穿着清朝冕服的请求也被关东军拒绝,溥仪只能穿着日军军服登基,这是何等的荒唐与可笑。
1945年8月,苏联百万大军攻入东北,日本关东军一溃千里,不久之后,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二战结束,溥仪也被迫宣布退位,结束了他荒唐的满洲国皇帝生涯。
在沈阳候机厅里,准备潜逃的溥仪被苏联红军抓获,在去往苏联的火车上,溥仪心如死灰,面无血色。
心知罪孽深重的他认为自己的一切都结束了,可谁又知道,5年之后,他将迎来一段彻底的新生。
1945年,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伪满洲国的“领袖”溥仪在潜逃时被苏联红军抓获,随后在苏联被判处15年监禁。
5年之后,中国将溥仪引渡回国,在功德林接受劳动改造,对他而言,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新生。
1961年,重获新生的溥仪获得了毛主席的接见,在谈话过程中,激动的溥仪几度落泪。
那么, 1961年毛主席接见他时谈了什么,溥仪又为何会数次落泪呢?
在功德林管理人员高水平的改造措施下,溥仪逐渐摆脱了旧社会的恶习,不仅学会了劳动技能,而且也从思想上彻底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皇帝,而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但是,他内心深处还是觉得中国一定会处死他,就算不处以极刑,也会关自己一辈子,因为自己的罪孽实在是太深重了。
可是,溥仪显然低估了新中国的宽容和大度。
如果说人生是一部电影的话,溥仪人生这部电影中最值得让他高兴的镜头,恐怕要出现在1959年。
这一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毛主席提议特赦一批表现好的罪犯。
当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所长在台上宣读特赦名单时,溥仪头也没有抬,彼时的他内心坚定自己不会得到特赦,因为中国人民太痛恨封建皇帝了,太痛恨卖国的汉奸了。
但是,令溥仪没有想到的是,当所长念出杜聿明、王耀武等人名字后,居然紧接着念出了
“爱新觉罗-溥仪”。
溥仪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所长连续念了几遍自己的名字,溥仪才如梦初醒,踉踉跄跄着走上台,颤抖着手接过了特赦通知书。
这一天是1959年12月4日,溥仪将永远铭记在心,这一天,他正式被接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合法公民。
1961年,怀着几分自责、几分慌张,更多的则是几分惊喜,重获新生的溥仪走进中南海颐年堂,他将赴毛主席的邀约,进行会谈。
一见到毛主席,溥仪就激动落泪,和毛主席说:
“我是对历史和人民犯过死罪的人,是政府给了我重生的机会。”
毛主席却摆摆手说道:
“先不说这个,你在植物园的工作还好吧,要保重身体,继续学习。”
随后毛主席还询问起了溥仪前妻文绣的情况。看到一国领袖如此平易近人,对自己这个曾经的大战犯如此关切,溥仪不禁又落下了眼泪。
毛主席则宽慰着溥仪,待他收拾好情绪后,二人又进行了深入的谈话。谈话中,溥仪从自己登基开始说起,一直说到自己在功德林改造的经历,期间毛主席只是静静地倾听着。
当谈到皇帝问题时,溥仪表现得很后悔,说自己要是不当这个皇帝就好了。毛主席则表示:
“这不能完全怪你,皇帝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皇帝是有大贡献的,只能怪落后的封建制度已经不适合中国的发展。”
毛主席独到的观点,引得溥仪连连点头,二人一直谈到了饭点,毛主席便邀请溥仪共进晚餐。
在饭桌上,毛主席说到国家现在很困难,我们都带头不吃肉,你是贵客,今天有肉可是破了例的。
溥仪十分惊讶的问道:“是有什么规定现在不吃肉吗?”
毛主席则笑着回答:“没有规定,是我们自己决定带头不吃肉的,人民都吃不起肉,我毛泽东就更不能吃了。”
听到这话,再和自己曾经奢靡无度的生活一对比,溥仪又掉下了眼泪,感慨着说道:
“我很感谢政府的改造,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见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有希望的世界。”
毛主席笑着回答他:
封建社会让人都变成了鬼,而我们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把这些鬼从旧世界里拯救出来,让鬼重新变成人,获得彻底的新生。”
据说,后来溥仪晚年有一次回到故宫游玩,曾对不认识他的年轻售票员说过:“我曾经就住在这里,后来,我去了全新的世界了。”
那时的溥仪脸上,完全不见了对皇宫、权力、地位的执念,取而代之的,是作为一名新中国公民的满足与自豪。
是啊,正是革命先辈们前赴后继的努力,使得无数和溥仪一样的来自旧社会的“鬼”,搭上了去往新时代的巨轮,在那里获得了彻底的新生,真正学会书写一个大大的“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