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凌晨,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领袖毛主席,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中。
斯人已逝,办好毛主席的丧事是当时的头等大事,在拟定治丧小组人员名单的时候,毛主席的长女李敏说漏掉了一个重要的人。
工作人员疑惑不解,这份名单是他们深思熟虑后列出的,不可能漏掉毛主席的亲友啊。
只见李敏在名单上写上了“贺麓成”三个大字,工作人员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他们从来没见过甚至都没听说过这么个人。
经过李敏的解释,大家才知道这个贺麓成原来是毛主席的亲侄子,是毛主席三弟毛泽覃烈士的儿子。
而直到贺麓成晚年,他对自己的一儿一女说:你们把姓氏都改回“毛”吧!
那么,为什么以前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存在?这其中又有怎样的隐情,使得贺麓成不姓“毛”而姓“贺”?
这一切要从20世纪30年代说起。
14岁前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
20世纪30年代,毛泽潭和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在中央苏区相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让两个年轻人的心紧紧相连,1931年7月他们结为革命伴侣。
婚后的生活幸福又充实,但是这种日子却那么短暂。
面对国民党组织的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掌握了中央苏区领导权的王明等人,拒不接受毛主席游击战、运动战的正确建议,采用阵地战的方式硬碰硬,导致红军损失惨重。
1934年底,第五次“反围剿”确定失败,为了保存革命实力,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决定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同时也留下一部分军队与国民党打游击,时任红军独力师师长的毛泽潭就奉命留守。
当时贺怡已经怀有身孕,所以也留了下来做地下工作。
第二年2月贺麓成出生了,父母按照毛家的字辈给他起名毛岸成,孩子的出生给处在艰难环境中的贺怡带来久违的喜悦,可是不幸的事很快就降临了。
同年4月,在组织部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的时候,毛泽潭不幸壮烈牺牲。
噩耗传来,贺怡觉得天都塌了,望着襁褓中的孩子,她明白自己必须坚强。
此时她面临一个困境:当时白色恐怖遍布原苏区,自己从事的是秘密又危险的地下工作,把孩子带在身边有诸多不便,万一自己出事了,还会连累孩子。
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她最终决定把两个多月大的孩子寄养在亲戚家里。
她找到了江西省新县花汀村的贺调元,这贺调元是贺怡的远房长辈,家境殷实、为人和善,能够保证儿子有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但是在贺家凭空出现一个姓毛的孩子,太容易引起外人怀疑了,要知道当时国民党可是挖了毛主席的祖坟。
思虑再三,给孩子取了个新名“贺麓成”,“贺”是母姓又是收养人家的姓氏,可以掩人耳目,“麓”取自湖南岳麓山,“成”是成功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寄寓毛主席领导的革命早日成功。
从此,贺麓成就在“爷爷”贺调元的抚养下快乐成长,他聪明好学,从小学到中学成绩都名列前茅,贺调元对此十分欣慰,对于贺麓成父母的情况他绝口不谈。
其实贺怡饱受骨肉分离之苦,当时她常年往返于江西广东等地,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数次经过新县,为了儿子的安全,只能压抑思念之情,不见儿子一面。
她一直关心儿子的成长,时不时通过我党联络员给贺调元寄去信件和钱物,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儿子的情况。
贺麓成就这样在“爷爷”、“奶奶”照顾和贺怡的默默关注下生活了14年。
贺怡一直处在险恶的斗争环境中,1940年6月不幸被国民党特务抓捕,为保守党的秘密,准备吞金自杀。
但是因为她吞下的金戒指太小了,自杀未遂,对胃部却造成了严重损害。
面对特务的严刑拷打,她始终守口如瓶,展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
当时国共合作抗日的大背景下,周恩来得知贺怡的情况,对国民党当局提出严正抗议,经过多方交涉,贺怡最终被释放。
在共产党组织的帮助下,贺怡来到了延安,她的病情刻不容缓,必须进行手术。
因为丈夫毛泽潭早已去世,其姐姐贺子珍又去苏联养病,毛主席得知情况后,作为家属在手术单上签字,贺怡保住了性命,却也被切除了三分之二个胃。
就是从这段时间开始,贺怡与贺调元一家断了联系。
贺调元并不知道贺怡的一系列遭遇,只是隐隐觉得她可能牺牲了,更加不敢把父母的事情告诉贺麓成,这对小小年纪的他是一种保护。
母子相认却很快天人远隔
时间很快来到了1949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解放了。
同年8月,党组织安排贺怡到江西工作,担任吉安地委组织部长,贺怡终于可以和儿子团聚了。
在忙完政府的工作后,贺怡怀着激动地心情来到了新县花汀村。
此时的贺麓成已经14岁,被贺调元一家养得很好,身体健康,品学兼优,贺怡见了欣喜不已。
贺怡来的前几天,当地有关部门已经通知了贺调元一家,老人家终于可以放心地把身世告诉贺麓成。
在全村人的见证下,母子相认,二人相拥而泣,历经多年磨难终于团聚了。
他们郑重感谢贺调元14年的抚养之恩,随后贺麓成随母亲来到吉安生活,他们都很珍惜重聚的时光。
但是命运弄人,意外很快降临到这对苦难母子身上。
贺怡找到了亲儿子后,就想帮忙找回姐姐贺子珍和毛主席的儿子“毛毛”,当时中央红军长征,毛毛因为年纪太小,就交由毛泽潭照顾。
而毛泽潭一直在与国民党打游击,不可能带着“毛毛”,就交由警卫员送到一位老乡家里,具体信息他没向任何人透露,后来毛泽潭牺牲,“毛毛”的下落从此无人知晓。
同年11月21日,贺怡听说某地有“毛毛”的消息,就带上贺麓成一起乘车前往当地。
不幸的是,路上遭遇了车祸,当贺麓成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身边的母亲已经没了气息,与母亲相认不到三个月,贺麓成就永永远远失去了她。
在姨妈、舅舅的教导下努力学习
贺子珍很快收到贺怡去世的消息,姐妹俩感情一直很好,她不放心失去双亲的贺麓成,决定把他接到自己工作的上海一起生活。
就这样,在贺调元陪同下,贺麓成乘坐火车前往上海。
贺子珍早早就在车站等候,初次见面,她发现贺麓成不爱说话,这也能理解毕竟他刚经历丧母之痛,但是他走路居然一瘸一拐的。
追问之下才知道,贺麓成在车祸中腿受了伤,虽然腿一直有疼痛感,但是他以为没有大碍。
贺子珍觉得这事必须重视,马上把贺麓成送到了医院做检查,医生发现他的腿严重骨折,必须立即住院做手术,贺子珍听着心疼地流下了眼泪。
住院期间,贺子珍像亲妈照顾儿子一样,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贺麓成在姨妈身上又找到了失去的母爱,他的身体很快就康复了。
当时贺子珍在上海虹口区担任组织部长,舅舅贺敏学则是华东防空军司令,加上贺麓成与毛主席的关系,他可以说是个“官二代”。
姨妈贺子珍担心年幼的贺麓成走歪路,经常告诫他:不要背着父辈的牌子生活,不要和别人讲自己是谁的孩子,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做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贺麓成将贺子珍的话铭记于心,他一辈子都在按照姨妈的嘱托做人做事。
贺子珍把贺麓成送到了当时最好的中学——上海中学,当时这所学校里有许多干部子弟,因为都是从其他地方转学过来的,学业基础差,跟不上课业进度,纷纷退学参军或者参加工作。
贺麓成因为浓重的江西口音,也时不时被同学们笑话。
舅舅贺敏学知道情况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咋们家都是革命军人和干部,缺的是专家学者,现在新中国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你要好好学习,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姨妈和舅舅的话深深鼓舞了贺麓成,想到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父母,觉得自己眼前这点困难根本不算什么。
他在校专心听讲,回到家里也经常学到深夜,这样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的成绩名列前茅,让上海本地的学生再也不敢小瞧他。
两年后,贺麓成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化系,
因为学校离舅舅贺敏学家比较近,他就从姨妈家搬到了舅舅家。
但是中学和大学的老师同学都不知道贺麓成是高干子弟,更不知道他和毛主席的关系,他一直低调做人,专心学习,在学籍表里父母一栏,都是写着早已亡故。
贺麓成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每个周末都回去看望姨妈贺子珍,作为烈士遗属,每个月有22元助学金,他总是拿出5元汇给抚养过自己的贺调元一家。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政治运动一波接着一波,贺敏学总是苦口婆心告诫他不要参与政治运动,他是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
贺麓成牢记姨妈和舅舅的嘱托,埋头学习。
他没有辜负贺子珍和贺敏学的期望,大学毕业后又考上了难度极高的公费留苏名额。
这在当时含金量十足,贺敏学知道后高兴地说“家里出了个状元。”
他前往北京进行为期一年俄语学习,为出国留学做准备,但是在这期间中苏关系恶化,他的留学计划搁浅。
001号高级工程师
当时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防安全压力,在看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国甚至对中国提出了“核威胁”。
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决心大力发展军工业,在这样的背景下,1956年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了,这是一个专门研究导弹的秘密机构。
作为烈士后代,贺麓成政治可靠,学习成绩又很优秀,他无疑很适合第五研究院这样的军事研发机构。
在留学无望后,贺麓成于1958年前往五院报道,成为钱学森麾下的一名科研人员。
几年的时间,他就翻译了数百万字的俄文资料,绘制了一大摞比人还高的图纸,快速成长为中国第一批导弹工程师。
他与同事王太楚攻克了导弹控制技术难关,提出了创造性的方案,为中国导弹的研究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4年6月底,中国第一发自主研究的导弹发生成功,毛主席听到这一消息振奋不已,但是他并不知道,这里面有自己的亲侄子的重大功劳。
贺麓成在科研事业辛勤耕耘数十年,成为了导弹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
1981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职称评定,贺麓成收到了编号“001”的职称证书,他成为了总参谋部第一位获得高级职称的工程师。
从未见过毛主席,晚年让子女改回“毛”姓
1983年,毛泽潭烈士证书送到贺麓成手里,同事们才知道他的身世。
贺麓成不管是求学时代还是工作期间,都牢记姨妈和舅舅的教导,不背着父辈的牌子生活,身边的老师、同学、同事,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毛主席当然知道自己还有个叫“贺麓成”的侄子,在长女李敏结婚的时候,还提醒她:“你哥哥也在北京,记得请他。”
但是因为贺麓成处在机密的军工研发部门,李敏打了好几个电话都找不到他,就这样伯侄两人失去了一次见面的机会。
其实,毛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公务繁忙,贺麓成作为尖端军工领域专家研发任务也很重,两人要见一面也确实不容易。
当贺麓成最后在灵堂见到毛主席的时候,不禁放声大哭,未能在伯父在世的时候见他一面,成了贺麓成终生憾事。
贺麓成没见过毛主席,也从不对外人提起自己与毛主席的关系。
他始终觉得自己就是个普通人,即使在身世曝光后,依然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还是住在20平的房子里,过着朴素的生活。
同事们知道他的身份后,都觉得他太委屈自己了,可他却说:“父辈是父辈,我是我,我不能活在他们的光环下。”
1995年,因为身体原因,贺麓成提前退休,即使没在科研一线,他仍发挥余热,担任几家科技公司的董事长,为祖国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虽然一辈子姓“贺”,没沾过毛家的光,他依然时刻牢记自己是烈士毛泽潭的儿子、是毛主席的侄子,虽然自己生活简朴,却多次为革命老区捐款捐物。
晚年,为了纪念父亲毛泽潭、伯父毛主席,贺麓成让一子一女改回“毛”姓,传承弘扬父辈的精神,继承他们的遗志,为祖国复兴而奋斗。
编辑; 深瞳
责编: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