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即秀才)”,才有入官办高等学府的资格。而科试,乃是乡试的“预选”考试,本府在册生员都应参加。考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本省乡试。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改岁试四书文一篇、经文一篇和五言试帖诗一首,并默写《圣谕广训》一则,此后遂成定制。林则徐呢,出生于乾隆五十七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已巳年),所以其要参加岁试规则按乾隆的新规定。
古代私学中属于启蒙阶段的教育叫作蒙学,是私塾性质,教师称为“塾师”,教学方面以识字、习字为主,相当于小学程度。
林则徐四岁时,他父亲在邻居家担任私塾老师,抱着他开始了小学的启蒙识字等学习。七岁时,他父亲教他写文章。经过三五年的陪伴学习,知子莫若父,他父亲林宾日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意思是说,这孩子机灵,常有不同寻常的想法或发现,如果不引导他,就会把他灵性想法困住而教废了的。
林则徐父亲的知识还是不错的,他从私塾阶段一直陪伴林则徐学习,直到陪他考中举人,他们大约一起度过十六年的学习时间。
除了启蒙阶段的私学,还有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的私学,被称为“经馆”、“精舍”、“精庐”。
随着林则徐的私塾结业,林则徐的父亲也谋求晋升在高一级的文笔书院执教了。
古代,岁试的作用在于督促生员的日常学业。若不考试学生就偷懒后退了。
嘉庆元年丙辰(1796年),林则徐岁试考中佾生。佾生指考秀才虽未入闱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获得佾生资格则下次考试不必参加县试、府试,只参加院试即可,又称"半个秀才"。用现在的话说,林则徐就是妥妥的学霸一枚啊。
学政,全称“提督学政”,亦称“督学使者”,俗称“学台”,主管一省的教育、科举(文举和武举)、社会风化等。清代学政各省设1人,必定进士出身,任期一般不超过三年。
学政的职责是“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巡历所至,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升其贤能者,斥其不帅教者,凡有兴革,会督、抚行之”。其职责和权力很大,是十分重要的地方学官。
学政到任第一年在全省各府、州进行岁试,第二年为科试,第三年就是三年一度的乡试了。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清人为了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正式资格,必须首先参加童试,获得生员资格,俗称考秀才。童试为三年二考,分为三个阶段:县试、府试和院试。
县试考试分为四场或五场,第一场为正场,其余皆为复试来多次择优录取, 每场放榜一次,每次淘汰若干人,考中的参加府试。这仅是科举考试万里长征中迈出的第一步,却有成千上万的人难以过关。
《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县试“久试不第者尤甚。某叟年五十余,应县试考三十次,尚未冠。自题七绝云,县试归来日已西,老妻扶杖下楼梯。牵衣附耳高声问,未冠今朝出甚题”。
府试通常考一场,凡选中者,由府造具清册申送学政,参加院试。
嘉庆二年,林则徐参加府试,经钱学彬面试激赏擢为第一。话说这次考试中,有另一考生与林则徐成绩并列,难分上下。考官只好面试才学,出对曰“童子何知”,林则徐首先应道“大人利见”,另一个考生蒙圈。这样,林则徐便被拔擢第一。
院试是童试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童试成败攸关的一次考试,由学政主持。院试分为岁试和科试两种。
由于林则徐徐提前考过了岁试。故在嘉庆三年(1798年)直接参加科试,中秀才,时年十四岁。
科试是为选拔参加乡试者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科试大体上分为三等,列一、二等及三等前茅者(大省前10名,中小省前5名),即可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
通过了童试,便获得了秀才出身,童试第一名称为案首。一般只有获得秀才的资格才能参加乡试。
林则徐考中秀才后,就有双喜临门了。要问啥好事,下回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