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丨余秋里
毛主席亲自点将
1963年11月17日,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叙述了经济战线所取得的成绩。
在谈到石油工业所取得的成就时,周总理说:“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石油,不论是数量还是品种方面,基本上可以自给了。”
周总理的这番话刚落,人民大会堂内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对于中国的石油事业,早在60年代初,曾有一位美国军事专家说道:“对于红色中国而言,石油自给自足障碍极其严重……红色中国并没有足够的燃料进行一次,哪怕是防御性的现代化战争,连几个星期也不行。”
如今,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内所作的这份报告,毫无疑问地打碎了这位军事专家的预言。
图丨周总理视察大庆油田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自从新中国成立那天起,西方国家就对我国实行禁运;60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之后,苏联开始停止供应我国急需的成品油,这就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不过在这种困难面前,我国并没有退缩,反而开始走自给自足道路,最终成功开发了大庆油田,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石油工作者。
时任石油部部长、党组书记的余秋里曾言:“大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完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搞起来的,没有半个洋人插手。事实证明,我们国家完全有能够依靠自己,自力更生,高速度、高水平地勘探大油田,开发大油田,而且比过去照抄别人搞得更快、更好。”
不过也正是大庆油田这个舞台,让余秋里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余秋里在组织领导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革命胆略,坚忍不拔的革命毅力,组织千军万马进行决战的领导能力与指挥艺术,深为毛主席所欣赏,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敬佩。
图丨余秋里旧照
毛主席在谈到余秋里同志时,曾赞扬道:“他的一只胳膊比你们两只手抓得紧!”
正是出于对余秋里工作能力的认可,为此在1964年12月,毛主席亲自点将余秋里,将他调到国家计划委员会任领导职务。
国家计划委员会是1952年11月成立的,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编制年度和长期的国民经济计划,掌握着财力、物力、人力的分配大权,在国民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当时由于缺乏经验,机构的设置,编制计划的方法,基本上都是照搬苏联的。
对此,毛主席一直不大满意,并于1964年6月召开会议,提出要改变编制计划的方法,进行计划工作革命。不过国家计委在改变计划工作方法过程中,还是未能脱离之前的局限性,毛主席很不满意,便打算改组国家计委。
不过要改组机构,就要物色人选。毛主席便将目光转向了成功组织领导了大庆石油会战的余秋里。
图丨毛主席
1964年12月,在某次会议上,毛主席提议将余秋里调到国家计划委员会去工作,但是有的同志却认为余秋里同志是一名猛将、闯将,可能不太适应计委的工作。但是对于这个同志的意见,毛主席则不认同:“余秋里同志的工作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这次让他去计委工作,是想要让他带去一种新的工作作风!”
对于余秋里周总理也非常认同,在得知毛主席对他的任命后,便说道:“我赞同对余秋里同志的任命,让他去冲破那一潭死水!”
不久后,周总理亲自找到余秋里谈话:“经过组织上的商讨后,决定调你到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
余秋里在听到周总理的话后,便说道:“国家计委是个综合部门,工作很复杂,我担心做不好这项工作。”
图丨周总理
周总理摆了摆手说:“你就不要再推辞了,这是毛主席亲自点的将,党中央的其他同志也同意你出任这个职务。”
就这样,1964年12月,中央任命余秋里为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兼秘书长、党组书记。
毛主席对余秋里的称赞
1964年12月31日,李富春主持召开国家计委副局长以上干部会议,余秋里参加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李富春传达了党中央的决定,宣布余秋里到计委工作,并表示了对余秋里的热烈欢迎。李富春说:
今后党组会议由余秋里主持,一切重大问题都要通过余秋里同志,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并且帮助他将计委工作搞好。
余秋里到国家计委工作以后,毛主席为了改进计划工作,更好地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决定由余秋里负责组成一个“计划参谋部”,又称“小计委”,负责抓大的战略问题。原“大计委”主要负责处理计委的日常事务。
图丨余秋里视察工作
毛主席特别交待,“小计委”由周总理直接领导,国务院各副总理不得干预他们的工作。
周总理向余秋里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并和他研究了“小计委”的工作。周总理提出当前主要做两件事:第一,根据毛主席对计划工作的历次指示,起草一个《关于计划工作革命问题的初步设想》;第二,要提出一个“小计委”组成人员的名单。
余秋里按照周总理的指示,便立即展开行动,经过数天的夜以继日工作后,终于写出了《关于讨论计划工作革命问题的一些初步设想》,并得到了周总理的认可。毛主席和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看了余秋里所起草的这份报告后,便找来他谈话,最终很是满意。
1965年10月13日,全国计划会议在北京召开。
这是余秋里第一次主持召开全国计划会议,会议开始和结束时,余秋里发表了两次讲话。这些讲话中,充满了余秋里的工作作风和特点,给当时的计划经济工作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气。
图丨余秋里
全国计划会议结束后,小计委进一步研究三线建设的部署。在研究钢铁工业建设时,有关部门汇报三线地区钢的生产能力为300万吨,生铁生产能力为150万吨。余秋里询问道:“不足的生铁怎么解决?”
有的同志回答道:“只能从内地调。”
余秋里在听到这个回答后,果断拒绝:“这不行。钢和生铁的生产能力不配套,就形不成综合能力。这样,就建不成‘硬三线’,而只能是‘软三线’,必须在三线地区增加铁的生产能力。”
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余秋里还多次前往当地视察工作,最终成功将这个问题解决。
可以这么说,余秋里也没有辜负毛主席对他的期望,他在这份工作岗位上,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