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乌克兰的人均GDP是1449美元;
同年,中国的人均GDP仅有283美元。
可以说,在那时的大多数中国人看来,乌克兰人简直是过着天堂一般的生活。
1980年代的一个乌克兰双职工家庭
1980年代,乌克兰国有企业的家属幼儿园
三十年后,2018年,乌克兰人均GDP是3095美元,而中国为9770美元,是乌克兰的三倍多。
同年,曾经的“东欧粮仓”,云集了苏联科技和工业精华的乌克兰,还沦落成了欧洲人均GDP倒数第一的国家。
也是这一年,苏联时代航母建造基地,前苏联9艘航母的诞生地(第九艘“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在已完成30%的情况下,由俄乌共同拆解后平分了),被乌克兰政府宣布破产。
苏联时代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
船厂内的大量设备、厂房都被拆除,由几个寡头低价收购(这就是典型的“国有资产流失),人员则被买断工龄后遣散。曾经辉煌无比的前苏联航母制造基地,只剩下一些残败的厂房和废弃的船舰,宛如一个巨大的“建筑垃圾场”。
这之后,前员工们被禁止进入船厂。据说,主要原因是怕破败的景象会令他们难以承受,引发其他问题....
破产后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
不久后的2019年1月,安东诺夫设计局的首席工程师、前苏联劳动红旗勋章获得者,曾主持设计过世界最大的运输机安-225“梦幻”的维克多·科瓦尔斯基,这位80多岁的老人家,因生活所迫在基辅街头倒腾外币时,被巡警摁在街头拳打脚踢,随后又把他拷起来带到了警局继续审问。
在警察局,经过一番核实,最终证明了这位老大爷那个令人尊敬的身份。
事后,被打成了脑震荡,面部出现大片淤青的维克多·科瓦尔斯基向电视台记者回忆自己被群殴的经历
这时候,他主持设计的 曾被看作整个苏联的骄傲的225“梦幻”,早已经被拆卸,正在以残垣断壁的形式,蹲在角落里吃灰。
225“梦幻”的残肢
曾经的“国之重器”惨遭肢解,辉煌的军工基地走向破产,而那些“国宝级”的人物,竟然沦落到了在街头倒卖外汇来养老的境地…
其实,维克多·科瓦尔斯基的遭遇,就是当乌克兰老专家们的一个缩影——“单位”黄了,技术没有用武之地,甚至连谋生都困难,他们曾经的荣耀,不是被倒卖就是遭到废弃....
基辅郊区一个被废弃的厂房
然而,出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技术保密的需要,这些专家们却被困住了~他们很难凭本人意愿做出选择——想直接投奔俄罗斯的话,乌克兰往往坚决不让走;去第三国的话,即便乌克兰让走,俄罗斯方面也得拦下,甚至涉及到特别关键的人物,美国还要暗中插手。
除了前面提及的安东诺夫设计局(基辅)和黑海造船厂(尼古拉耶夫),同样在痛苦和矛盾中挣扎的还有乌克兰3000多家国防军工单位和近200万职工,这其中不乏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哈尔科夫)、马达西奇公司(扎波罗热)、南方设计局厂(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曙光机械厂(尼古拉耶夫)....那些世界著名的军工中心和它们名下无数个高超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
哈尔科夫的坦克坟场
这,就是西方世界播撒“民主、自由”福报的结果。
三十多年前,刚独立时的乌克兰曾被视为东欧最有潜力的国家——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不算俄罗斯的话,乌克兰就是欧洲面积的NO.1)大部分都是广袤的平原和一望无垠的黑土地,蕴藏着70余种矿产资源;
苏联时代,乌东顿巴斯地区的工人老大哥
而且,分家时,它还获得了庞大的军队和1200多枚核武器,直接摇身变成了世界第三大拥核国家。
乌克兰的优势还不止于此,更耀眼的是,它那雄厚的重工业基础设施和现代军工体系。
这时候,包括乌克兰自己在内,全世界都认为东欧会崛起一个新的大国,连大毛都在操心以后二毛会超过自己。
尴尬的是,谁都没想到,独立之初的乌克兰,就是它的巅峰时代,那以后,大部分岁月,乌克兰都在走下坡路....
休克疗法搞崩溃经济,这个属于几乎整个前苏联地区的集体遭遇,大家都很熟悉,此处就不多赘述了。
还有乌克兰弃核的选择,其实也存在争议。
正在拆卸中
毕竟,你手里有核弹,也并不代表着,你就掌握了完整的核打击能力。在无法操控作战数据链又缺乏相关配套设施的情形下,经济已经陷入崩溃,无力继续维持核武库的乌克兰选择弃核,也算是个没有选择的选择。
克拉夫丘克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乌克兰保留核武,就像猴子拿着手榴弹
毕竟,人家哈萨克斯坦同样主动放弃了核武器,但小日子过得一直很不错,国家环境也大致安稳。
可惜的是,当年乌克兰政府太过幼稚,轻信了那些画出的“大饼”,没有在具体细节上据理力争,当他们销毁核武器和图-160战略轰炸机后,却只拿到了美方的几百万美金杯水车薪的援助。
紧接着,乌克兰又主动走向了“去工业化”之路。
早前苏联时代的工业产业分工,是莫斯科方面从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系统角度规划的,各个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的分工,放一起才能发挥合力。
乌克兰分到的都是关键角色
这导致,虽然乌克兰分到手的家底超级雄厚,却存在一个问题——大量企业在上下游都需要依赖俄罗斯和其他加盟共和国的配套产业链。
因为承接苏制工业体系,它们跟西方还不兼容,离开了俄罗斯,搁到别处,就是一堆废铜烂铁。
特别是军工业,一定时期内,要想继续维持,绝对离不开俄罗斯。
只是,整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俄乌关系还说得过去的时候,大毛自己家也没什么“余粮”,搞得二毛的这边也经营惨淡,原来能吃上肉的,现在只能凑合着喝口汤。
不过,好歹还有吃有喝…直到本世纪初,颜色革命,乌克兰跟俄罗斯走向了决裂。
然而,都说烂船还有三斤钉,即便不靠俄罗斯,乌克兰应该多少还是留了一些工业底子的,尤其是国防领域那些赫赫有名的企业。
可再怎么三斤钉,也只剩了三斤,况且这些工业企业还都属于传统的苏式模板。
被废弃的车间
而且,他们管理层的腐败问题都非常严重。
这时候,西方专家们开始点拨乌克兰——私有化是整治腐败的利器。
结果,经过西方“先进经验”的“指导”后,乌克兰越来越穷,寡头们越来越富,国有资产哗哗的流失。
这时候,寡头们已经不满足于幕后操纵,开始亲自披挂上阵了,把政坛搅和得乌烟瘴气,似乎连政府都成了他们的手上的私有财产。
从右至左—“美国女婿”尤先科总统和“天然气公主”季莫申科总理、 “糖果寡头”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波罗申科
就这样,乌克兰自己把自己的工业体系给玩死了。
可它还嫌自己死得不够透,在西方的忽悠下,又跟欧盟搞了个贸易协定,让欧洲工业品把乌克兰国内市场也给顺走了。
但这么差的治理水平,总得找个台阶下才行。于是,为了糊弄糊弄民众,“美国女婿”尤先科和“天然气公主”这对“金童玉女”上台后,在政客们开始煽动起了民族主义情绪。
“天然气公主”和“美国女婿”,这是一对“貌合神离”的“金童玉女”
此番煽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跟大毛同源于基辅罗斯,做一家人超过300年,独立建国才二三十年光景的乌克兰,直接把大毛划为了仇敌。
特别是2014年后,乌克兰政府搞了非常激进的“去俄化”,禁止俄语和俄罗斯、苏联相关的一切事物,在很多公共场合,说俄语将被认作“违法行为”。
要知道,至今乌克兰国内仍旧有一半人日常多说俄语,剩下的那一半说也能说,只是被吓唬的不敢或者不愿意说罢了。
显然,这么干,很危险。
下一步就是分裂。
2012年,乌克兰各地的主要日常用语
很快,乌克兰东部一些地区表示了“不服”。
可以说,整个乌克兰的工业精华,大部分都位于乌东部和黑海沿岸区域。
这些地区俄族人占比较高,大部分人日常都只说俄语,传统产业链也和俄罗斯本土工业高度配套。
特别是顿巴斯地区,顿涅茨克和卢甘茨克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工业合作对象,就是俄罗斯,如果直接选择决裂,几乎就等于让当地人去喝西北风。
最终,第二次颜色革命后,因单位倒闭而失业在家生活困顿,又惨遭报复的顿巴斯工人老大哥老大姐们一怒之下,拿起了武器进行反抗。
2014年2月起,顿巴斯战争开打,战火一直烧到了今天...
照说,就算退一步看,乌克兰即便工业不复往日辉煌,黑土地好歹还在吧,靠着农业经营,似乎也不太应该沦落成欧洲最穷国家。
可惜的是,在大寡头们的操纵下,不但国有资产被以“白菜价”买卖给了私人,甚至连乌克兰的黑土地,也被打着“长期租赁”的旗号,变相拱手让给了西方粮食公司,美其名曰——吸收外资,引入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
美国的粮食资本大摇大摆地杀进来后,乌克兰农民们虽然仍旧在自家门口耕种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土地,但他们的种子化肥、农用机械,却都得去按照西方规定的操作,再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而粮食加工,特别是粮食深加工,则是绝对禁止的——因为粮食加工的利润更大。
甚至可以说——如今的乌克兰身为粮食出口大国,却毫无种粮自主权。
任何有点常识的人都能看清楚~如果能成功忽悠并控制住一个国家的粮食产业链,那么,这个国家的领导层,一定会乖乖地任由你摆布。
到了2020年,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通过了《乌克兰农业土地流转法案修正案》,准备直接废除“农地禁售令”,放宽外国企业对乌克兰农业土地的购买限制。
经过一年多的过渡期,2021年7月1日,泽连斯基总统正式签署和颁布了该法案,宣布从即日起,逐步开放农用土地的外资交易。
而如今西方世界热情追捧司机总统,甚至直接将他封神的行为,咱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细品品。
深情对视
早在2018年7月,尼古拉耶夫造船破产的时候,就有人评论说过——你哪怕把金山银山,甚至全宇宙都给了乌克兰,他早晚也会败光的。
30多年来,很多时候,乌克兰似乎一直都在为西方的画饼而奋斗。
与此同时,欧美资本和寡头们正在开心地各取所需,而曾经上街高呼“民主”、“自由”的乌克兰群众们,则获得了贫穷的自由、愚昧的自由、当牛做马的自由、出卖子宫代孕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