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军士兵的武艺在实战中打不赢倭寇?看看戚继光怎么说

2025年05月11日08:22:03 历史 1126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饱受倭寇侵扰,其是浙江福建两省,由于官兵征剿不力,倭寇出没无常,如入无人之境,甚至出现数万明军被倭寇“以矛走之”的情况。到了戚继光任浙江都司佥事的时候,率领数千明军迎战八百倭寇,没想到竟然差点翻车:倭寇兵分三路突入明军各部,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的明军,竟然抵挡不住,纷纷溃退。直到戚继光奋不顾身弯弓搭箭射死了三个为首的倭寇头目,才将倭寇打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的岑港之战,戚继光、俞大猷率领上万明军苦战半年,伤亡三千多人才打败一千多名盘踞岑港的倭寇。

.为什么这时期的明军战斗力差呢?按戚继光的分析,主要有三点:第一、素无节制,纪律涣散;第二、未见敌人,自己先临阵脱逃;第三,没有城郭做依托,士卒先行胆怯,野战时即便刚开始赢了也抵挡不住倭寇轮番进攻,更别提打输了后四散奔逃了。

为什么明军士兵的武艺在实战中打不赢倭寇?看看戚继光怎么说 - 天天要闻

戚继光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明军也不都是菜鸡,也有部分军队受过良好的训练,但跟倭寇交战的时候还是经常怯懦不前,害怕短兵相接。在与倭寇多次的交战中,戚继光认识到了明军的训练方向偏了,导致从纪律到单兵战斗力都不及倭寇。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明军的训练已经严重脱离实战,靠花拳绣腿不能在短兵相接中打败个人武艺出众的倭寇们。

《纪》书中记载有人问戚继光,“祖宗自设官军至今,操练二百年矣,比子之操一二年者,孰为习士?官军亦有阵法,场中演习而皆不裨时用,何也?”,就是说大明建国到现在有二百来年练兵经验了,比你(戚继光)练一两年的兵谁更强?官军也有阵法,为什么演练的时候对士兵没有帮助?戚继光回答道:“今所学所习,通是一个虚套,其临阵的真法真令真营真艺,原无一字相合;及其临阵,又出一番新法令,却与平日耳目闻见无一相同,如此就操一千年,便有何用?临时还是生的”。说白了当时的明军主要就是练一些花拳绣腿,什么花枪、花刀、花棍、花叉之法”不一而足。这些花架子在汇报表演的时候尚能派上用场,上阵杀敌就别指望了。

为什么明军士兵的武艺在实战中打不赢倭寇?看看戚继光怎么说 - 天天要闻

戚家军围剿倭寇 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对明朝的乡兵的训练器械和方法,戚继光就评价道:“平昔所习武艺之蔽,不信师教,遂误大事者甚多”,乡兵都练些什么武器呢?不过是“镋、叉、钯、鐪”之类,这些兵器“横头用无刃铁梁,柄头用平顶铁箍,长不逾眉。其所习之法,又前后左右回头跳舞,双手平拿,两头所余不过一尺”,这些兵器在长度上不占优势,锋利度上也跟倭寇的兵器天差地别。乡兵用这些武器在械斗中用惯了,就觉得自己无敌了,有名师劝诫教诲也听不进去,殊不知这些训练只能在乡间斗殴时派上用场,以打伤对方为目的,即便打死人了,也是失手所致。乡兵用这样的兵器和武艺在对抗长兵利刃的倭寇时,基本一回合就被刺倒,即便格开利刃和倭寇近身了,也只有一次出手的机会,除非打中倭寇脑袋一击毙命,不然还是会“贼亦得返刃于我也”。

那么明军的长枪训练之法如何呢?答案是还是花架子多——“又如长枪,近见浙江之习,皆学处州狼筅法,中分其半。官军所传之法,亦有回转,但大敌交锋,与平日场上相对比不同。千百之人,簇拥而去,从如麻蓬,岂能舞丈余长枪,徊转走跳?若此,则一二丈仅可布一人而已,不知有此阵否?至于中分其半,则又后尾垂带,一为左右挨挤,手中岂能出入?遂乃遇敌而败”。依上面所说来看,明军的长枪训练有很多的闪转腾挪动作,如果实战中如此,那么军队大阵中哪有那么多空间让人左右跑跳?而且官军习惯抓握枪杆的中部“中分其半”,这样让后半截枪杆很容易顶撞到身边和身后的战友,从而无法准确进行战术动作,所以临敌时也经常吃亏。

为什么明军士兵的武艺在实战中打不赢倭寇?看看戚继光怎么说 - 天天要闻

戚家军与倭寇作战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戚继光练兵时,“忌花法”一直是重中之重,因为战阵厮杀不同于个人武艺相搏,在战场上:“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所以戚继光让长枪兵就练手法(圈串)、步法身法(进退)和刺击准确度(两人对较,惟有六枪,按一字对戳一枪,每一字经过万遍不失,字字对得,乃为成艺),藤牌兵可以练习闪转腾挪,但也不提倡练习地上打滚接近敌人,戚继光让藤牌兵配备标枪,再跟使用长枪的敌人对战时,先投掷标枪,趁敌躲避之时快速抽刀近身搏战。像钩镰、叉钯的转身跳打之“花法”,练的越熟就越误人子弟,一概不提倡。

针对以上弊端,戚继光决定重新编练一支新式军队,于是由4000义务矿工组成的“戚家军”应运而生了,这支劲旅纪律严明、武艺精熟,“鸳鸯阵”法独步天下,在与倭寇的战斗中不仅连战连捷,自身的损失也及其微弱,经过十几年的征战,戚家军终于肃清了东南沿海横行多年的倭患。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在盐城举行 - 天天要闻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在盐城举行

中国日报7月7日电,以"本土根基与人类情怀"为主题的"水乡生态 文学点亮"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近日在盐城草房子文学馆举行,标志着"我心中的乐园——世界儿童文学草房子之旅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由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中共盐城市盐都区委宣传部主办,江苏大纵湖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盐都,这片位于长三...
明明黄河比长江短,为何却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 天天要闻

明明黄河比长江短,为何却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明明比长江短,为何被称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像中国一样,独占两条河流究竟有多难?黄河vs长江数据显示,黄河全长5464公里,比6300公里的长江短了836公里,更扎心的是,长江年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是黄河574亿立方米的16.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天天要闻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不可一世的日军进逼山西“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出征抗日的第一仗,意义十分重大。1937年9月23日凌晨,八路军指挥部向115师下达了作战命令。于是,朱德电令第115师“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八路军第115师主力由红一军改编,在平型关战斗中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