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的党史故事丨珍藏《共产党宣言》

2022年10月01日16:25:58 历史 1565

编者按——

金秋送爽,书香润心。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人民日报出版社新媒体推出“书里的党史故事”栏目,和读者、网友一起,翻开那一本本有温度的图书,品味那一段段有情怀的故事……

书里的党史故事丨珍藏《共产党宣言》 - 天天要闻

1920 年 9 月 出 版 的《 共 产 党 宣言》,一级文物,中共一大纪念馆馆藏(图片由该馆提供)


相信每一位共产党员对《共产党宣言》都不会陌生。毛泽东说,正是《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著作,使他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邓小平讲,“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 ABC》”a。正因为这本书的巨大号召力,革命战争年代的反动政府视其为洪水猛兽,不断进行封禁和销毁。然而,依然有一批革命志士在白色恐怖中用生命守护这本信仰之书,使革命的火种得以传播和延续下来……

山穴藏文献

中共一大纪念馆陈列着两本早期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其中一本“9 月版”的淡蓝色封面上,“张静泉(人亚)同志密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一行字格外引人注目。这行小字的背后,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共产党宣言》最早的德文版出版于 1848 年。1920 年 8 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正式出版。这是中文印行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发行后立刻被抢购一空,当年 9 月出版了第二版,立刻又销售一空,后来又经过多次出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出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理论引导。

当《共产党宣言》在上海火热发行时,22 岁的张人亚正在上海积极参加工人示威游行活动。他和其他年轻人一起贴布告、发传单,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由于工作积极,1922 年 11 月,张人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党组织安排到商务印书馆,从事中共中央机关刊《向导》的出版发行工作。他得到《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后,立刻将其收藏起来。

1922 年 7 月,党的二大在上海秘密召开。会后,中央将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决议等重要文件印在小册子上,秘密发给党内同志。张人亚深知这些文件的重要价值,拿到后进行了妥善保管。

1927 年 4 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搜捕、残害共产党员。当时,在中共江浙区委宣传部工作的张人亚为他手里收藏的这些党内珍贵文献忧心忡忡。1927 年底,他秘密回到了宁波老家,将这批文件交给父亲张爵谦保管,随后匆忙离开。如何在一片白色恐怖中保护好儿子郑重托付的文件呢?张爵谦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就在第二年春天,张家后山上多了一座衣冠冢。张爵谦告诉乡亲们,儿子已经在上海牺牲了。他顺利瞒过了附近的村民,没人怀疑坟冢里是什么。事实上,衣冠冢里埋藏的,正是用油纸层层包裹好的文件。张爵谦默默地将这个秘密埋在心底,只希望有朝一日儿子回来,能够“物归原主”。

谁知道,这一等就是几十年。1932 年,张人亚接受组织安排,在中央苏区担任印刷局局长。由于长期的艰苦工作,他积劳成疾,不幸于当年冬天去世。由于当时信息不畅,张爵谦并没有收到这个消息。新中国成立后,已经耄耋之年的张爵谦依然没有等来儿子的任何消息,他决定将共产党的东西交给共产党。于是,他打开了当年的墓穴,取出依然完好的文件,由三儿子张静茂带回上海交给有关部门。

张静茂回到上海后刻了两枚纪念章,长方形印章上书“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盖在各种书报上;另外一枚正方形的印章上书“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盖在一些重要的党内文件上。后来,这些珍贵文物分别捐献给了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和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

除了早期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和部分书报,这批文物中最珍贵的要数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二大文件集,这是至今唯一存世的中共二大中文文献,目前珍藏于中央档案馆。现在,张人亚留存下来的大部分文物都已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在中央档案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共一大纪念馆,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重要见证物。

乡村传圣火

山东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珍藏着另一个早期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已经褪色的水红色封面隐约可见马克思半身肖像,上面是印错的“共党产宣言”几个字。这就是 1920 年 8 月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印版,那印错的书名也成为这一版本的重要标志。目前,全国发现的“八月版”可能只有十几本。这么珍稀的版本,为什么会出现在山东东营市历史博物馆?

书里的党史故事丨珍藏《共产党宣言》 - 天天要闻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

由于当初印数十分有限,加上反动政府的长期封禁,最早期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经难觅踪迹。

1975 年 1 月,《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陈望道在北京开会时,受北京图书馆之邀来到善本组参观,工作人员拿出几种《共产党宣言》的早期版本,请他帮忙鉴定。陈望道从中选出一本,认定该版就是 1920 年 8 月印刷的首版。遗憾的是,这一版本缺少封底和版权页,属于残本。

就在同一年秋天,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刘集村一名叫刘世厚的老人,将一本水红色封面的《共产党宣言》捐献给了广饶县博物馆。当时正值“文革”,博物馆对这件文物没有足够重视,一直将它放在库房里。一直到1985 年,这本陈旧的册子才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消息传到北京,权威研究人员立刻来到广饶,经过仔细考证,揭开了这本书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1921 年夏,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从上海归来时,也带回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宣传品。在王尽美、邓恩铭的领导下,山东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会学习的主要文献就是《共产党宣言》。这本书在山东各地辗转,从一个党支部到另一个党支部,从一名党员到另一名党员,到 1926 年,出现在广饶县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才的手里。

广饶刘集党支部成立于 1925 年春,当时整个支部只有六七个党员。支部书记刘良才经常在晚上召集大家学习《共产党宣言》,宣讲革命道理和文化知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亲热地把这本书封面上的马克思叫作“大胡子”。

革命的星星之火很快由刘集村燃到广饶全县,1928 年 12 月,中共广饶县委成立,刘良才担任县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敌人加紧了对广饶共产党组织和党员的搜捕。在白色恐怖下,刘良才和刘集党支部不得不销毁党的机密文件和学习材料,但这本《共产党宣言》被保存了下来。刘良才把它包裹好,藏在家里。

后来,刘良才被省委调往其他地区,临行前,他把这本《共产党宣言》交给刘集村支部委员刘考文保管。1932 年 8 月,广饶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刘考文估计自己随时有可能被捕,就把它转交给忠厚老实、不太容易引起敌人注意的村民刘世厚保存。

抗战时期,日军和伪军曾三次“扫荡”刘集村,全村房屋几乎被烧光,但这本《共产党宣言》在刘世厚的保护下却安然无恙。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部队的侵扰,刘世厚仍不得不到处藏匿这本书,一直到 1975 年秋,他才放心地把它拿出来捐给了广饶县博物馆。如今,这本书已被评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珍藏在山东省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珍藏它半个多世纪的广饶县刘集村也建起了《共产党宣言》纪念馆,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继续为村民们讲述那个“大胡子”的故事。


书里的党史故事丨珍藏《共产党宣言》 - 天天要闻

刘集村的《共产党宣言》纪念馆


文章摘自:人民日报出版社《自从有了党 : 文物背后的家国故事


书里的党史故事丨珍藏《共产党宣言》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普京内部讲话曝光:愿意打“百年战争” - 天天要闻

普京内部讲话曝光:愿意打“百年战争”

报道称,普京最近向俄罗斯的一批精英通报,谈判进程还要花很多时间。这是记者法丽达·鲁斯塔莫娃和马克西姆·托夫凯洛在名为“法里日报”的电子新闻简报中报道的。该新闻简报专门报道有关克里姆林宫的消息。这两名记者曾为《纽约时报》《每日电讯报》和《福布斯》杂志等媒体供稿,
选购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细节 - 天天要闻

选购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细节

天津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不少好该公墓都建于此,光是国营公墓就有十四家,公益性的有二三十家,选择十分丰富。当然了,如果要选购的话,还是应当注意一些细节,尤其是初次购墓的客户。
北仓墓地有什么墓地可选 - 天天要闻

北仓墓地有什么墓地可选

为了便于市民选购和来往交通便利,天津基本每个区都建有公墓。天津共有国营公墓14家,那么北仓有什么好的墓地可选吗?北仓好几家公墓已经饱和了,但是靠近北仓的两家公墓都是在售状态,这两家分别是天津憩园、西城寝园。
天津国营公墓发展情况 - 天天要闻

天津国营公墓发展情况

天津是北京门户,地理位置意义重要,这片土地上也建有不少不错的公墓,光国营公墓就有十四家。那么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的当下,国营公墓的发展情况如何呢?天津这14家国营公墓不是全部都对外出售,其中有的已经饱和了,也就是不再对外出售或者是墓位紧张了
捷克古代的红色处女军了解一下 - 天天要闻

捷克古代的红色处女军了解一下

你是否听闻过 “红色处女军” 的故事?这可是一支极为独特的军队,成员皆为未婚处女。9 世纪初,捷克女王丽布施组建了一支特殊的私人卫队,其成员均是未婚处女,“红色处女军” 就此诞生。卫队队长普拉斯妲对男人怀有极度的仇视,她只效忠于女王一人。
老杜女儿刚一回国,就向小马科斯发难 - 天天要闻

老杜女儿刚一回国,就向小马科斯发难

老杜女儿莎拉刚一回国就现身,呼吁民众变革。面对马科斯家族的全面打压,莎拉民调支持率却逆势飙升、断层领先。当杜特尔特家族凝聚民心,菲律宾这场政治豪赌将如何改写? 【莎拉刚一回国就现身“勇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