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秋时期的战争模式被一个名叫孙武的人改变以后,中国古代战争就换了一个模样。两军对垒之际,谁也不会老老实实地等你摆好阵型,然后一决高下。只要能够取得胜利,对阵双方都会无所不用其极。
不过到大兵团旷野作战的话,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双方的实际战斗力究竟如何,尤其是自己旗下的将士能否冲乱敌方的阵型。
如果能够打乱对方的布置,取胜的机会自然会更大一些。为此,双方将领们往往都会将作战最勇猛的士兵放在第一排。可就古代打仗的实际情况来说,明知道前排必死,为什么士兵还抢着到第一排去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无非是想要出人头地以及无路可退而已。即便躲到最后一排,就真的能够躲避战争的影响?
出人头地
首先是在出人头地这一点上,拿破仑就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西方战争,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战争。
可士兵们想要出人头地,那就必须要引起将领和上级的重视才行。在万人乃至数十万人交锋的战场上面,除去意外保护将领之外,唯有全力杀敌。
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让自家将军看到自己的勇猛才行。倘若将军冲锋在前,士兵搁后面“捡漏”。无论战绩多么好看,将军们都不会放在心上。
毕竟古代没有哪个将领会放心将后背交给只会明哲保身的士兵,自己傻乎乎地在前面冲杀。一旦发现这类情况出现,将领们甚至还会对该士兵严厉处罚、以儆效尤。
所以冲在最前面的士兵们只要勇猛杀敌,古代将领们就一定会牢牢记住他们的身影。倘若战斗结束以后,这些士兵能够侥幸存活下来,就必定能够得到升迁。
而古代士兵只要上了战场,几乎都要明白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个道理。如果自己在战争中畏缩不前,敌人的刀刃可不会手下留情。
除此以外,中国古代讲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商鞅曾经用立木为信的方法宣扬自己的治理方针时,没有人选择相信。可当他将赏金提高,便有人果断选择尝试。
这样的方法在古代战争中同样适用,随着战斗奖赏地不断提高,势必会有人甘愿冲在第一排和敌军战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只要活下来,那就是美好明天。
无路可退
其次就是无路可退,冷兵器战争时代,两大军团对冲的时候,所有士兵都会和敌人近距离交锋,没有谁能够幸免于难。
当第一排的士兵倒下,第二排、第三排、直至最后一排的士兵都会不断顶上去,这个时候比拼的便是军团的凝聚力究竟如何。倘若没有前赴后继的勇气,军团战败仅仅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士兵们自然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斗力。而这时候的选择也很简单,既然所有人都不能幸免于难,那还不如冲在第一排。即便自己不幸战死,相信己方势力也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家人。
对于古人而言,他们并不会有过多的利己想法,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他们的理解远比现代人更加深刻。
当然,作为古代军团的重中之重,军队给予前排士兵们的保护也一定是最好的。最锋利的矛、最坚硬的盾,这些都是为了保证他们的冲锋不会被对方打断。
如此情形,冲锋尚且还有生存的机会,可如果选择后退的话,别说对方不会放过冲杀的机会。己方后续的士兵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会直接杀死他们,避免战斗受到影响。
特别是在攻城战期间,如果被选为第一批次的攻城部队,那就只有前进没有后退。除非将领鸣金收兵,否则他们只能一直冲锋。这听起来十分残酷,但也十分现实。
一旦贪生怕死,在敌人的火力下向后退却,导致战斗全线崩盘,军营后方负责压阵的士兵绝不会手软。与其死在袍泽的刀下,不如为自己博一份功名。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冲锋在前算不上理智,可残酷的古代战争之中,哪有那么多投机取巧。我们站在上帝视角上评判以往的战争,永远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悟。
可当数万人从自己身边冲过,谁又能置身事外。与其想办法苟活,不如为自己而战,为胜利而战。打赢了有机会活下来,打输了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