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上午的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首场活动对话环节,单霁翔、王春法、李黎等与会嘉宾聚焦“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性价值”“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主题,进行深入对话交流,就更好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出真知灼见。
北京中轴线呈现出无可替代的独特性
在这次对话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祝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于去年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在她看来,北京中轴线呈现出无可替代的独特性,具有突出的世界性价值。
伊琳娜.博科娃在会后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纵贯老城南北,沿线分布着古代皇家宫苑建筑、祭祀建筑、国家礼仪建筑和公共建筑等。这一轴线不仅见证了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也体现了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深厚底蕴。“将古代皇家宫苑等非常古老的建筑与天安门广场这一非常现代化的建筑串联起来,将中轴线各个点位资源整合起来去申请非遗,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举措,这些建筑群给我们呈现了持续的历史信息及北京对于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理念。”
伊琳娜·博科娃还特别指出,中国同样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中国已有44项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充分体现了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的理念和实践。这反映出文化不仅能增强社会包容性、营造归属感,更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对话会上,伊琳娜·博科娃还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表达了敬意,称该院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知识,还研发了许多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创新性监测的方法。这些成果也为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科技为文化遗产的维护、保护与监测开辟了崭新路径。中国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使其再次成为值得世界借鉴的引领者。
文化遗产保护要融入人们现实生活
中国文物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则认为,过去文物保护强调静态的古遗址、万里长城等,如今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后还要保护活态、动态,比如典型的案例是2007年加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福建土楼,这样一个还在人们生活其中不断变化的民族村寨也能够成为世界遗产。
在单霁翔看来,文化遗产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它融入人们现实生活,为当代生活做出贡献,人们才会喜爱它,进而尊重它。这样有尊严的文化遗产也才会成为我们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
对此,单霁翔还举例说明北京东城区委宣传部做了一个《课本里的东城》文旅项目。就是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起走进东城区,探访课本里面相关的文旅景点。第一季八集分别拍了语文、数学、物理和美术等课程,每一个课程两集,比如《物理》课本讲天坛回音壁、钟鼓楼,《语文》课本讲了中山公园里的来今雨轩和老舍故居等等,这样使北京东城的博物馆能够走进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对青少年教育产生影响。在他看来,人们对于生活中如何能够更好地接触世界遗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