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黄麓行纪:镌刻在心灵深处的“暖”

2022年07月05日04:59:05 历史 1655

作者:李金砚



巢湖黄麓行纪:镌刻在心灵深处的“暖” - 天天要闻




巢湖黄麓行纪:镌刻在心灵深处的“暖” - 天天要闻


说起来,真的是不知道这几年来,是多少次因事由来这:散发着悠悠书香被称之为大学城的小镇——黄麓镇。可不管多少次来这小镇,每一次都令我新奇、令我近乡情怯。曾经的这个小镇,是我童年和青少年时的记忆,是镌刻在我心灵深处的“暖”,这“暖”一直如影随形般伴着自己不离不弃。


据相关史料记载,黄麓镇的前身为桐荫镇,改称黄麓镇是著名和平将军张治中先生1928年,在自己的家乡洪家疃村(洪家疃村离桐荫镇西北十华里)创办了乡村师范学校《黄麓师范》后,带动了桐荫镇一带的文化发展和繁荣,于是当地政府顺应当时的时势,将桐荫镇改名为“黄麓镇”。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966年元月,当时的巢县(现县级巢湖市)人委民字0024号文件正式将桐荫镇改为黄麓镇。


在我童年和青少年的记忆里,那时的黄麓镇人们习惯上还是叫桐荫镇。那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在由和平将军张治中创办的“黄麓师范”校园里,我父亲任学校里的体育老师。虽说黄师是一所远离城区的乡村学校,但我家因是城镇户口,吃国家供应的商品粮,每个月国家按每人供应的一定量的米(那个年代粮食是由国家统一买卖)。不过,这米需要到离学校十里外的桐荫镇粮站凭户口本去购买。


那个年代,不仅生活十分贫困,交通也极为落后,每月去桐荫镇买米,不仅要来回步行二十里地,还要肩挑沉甸甸的米,自然很是辛苦。当我10岁左右时,每月父亲再去桐荫镇买米,有时也会带上我,让我少挑些米,锻炼我体验劳作的辛苦。不过作为鼓励,也会带我去镇上那唯一的一家早茶店吃早茶(俗称下茶馆)。


记忆里,当时的桐荫镇,一条不过几百米的青石板长街,商店、米店、照相馆、住家……,熙熙攘攘,十分热闹。那唯一的一家茶馆,大厅里几张八仙桌,人声鼎沸,坐满食客。这时父亲会简单地买上几个麻球、狮子头或糍糕、油条等,配上一壶茶,吃饱喝足后,肩挑着米干劲十足,一路10里地回到家也不觉累,反而十分期待每个月能来桐荫镇买米,能去那茶馆吃早茶。至今回想起,那茶馆里的早点怎么会那么好吃。


六十年代末,因父亲工作调动,我们一家随父亲离开了黄麓师范学校,也离开了黄麓镇(桐荫镇)。不想,四年后,1974年,父亲又因工作调动,又再次回到黄麓师范,于是我们一家,又再次随父亲回到黄麓师范,我也从外地转学到黄麓高中。


据知,和平将军张治中先生在家乡黄麓镇洪家疃村创办“黄麓师范”乡村学校,意在“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故在将军多年的倡导和“黄麓师范”学校辐射的影响下,尽管在六七十年代那个对知识不很重视的特殊日子里,黄麓这个小镇的人们却依旧十分重教兴教,镇上这所二年制的“黄麓高中”,是当时远近闻名的一所乡村高中学校。


记忆中,当时的黄麓高中,在离黄麓小镇西边不远处一岗地上,是一所没有围墙的乡村中学。校园四周是广袤的田野,站在教室门口,一年四季的田野风光尽收眼底。学校里几栋平房,分别为教室、老师的办公室、食堂及住校生的宿舍和老师们的住所。尽管学校十分简陋,但学校里的学习风气十分浓厚,老师授课也十分的认真。记得当时教我们的一位语文老师,在讲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时,那生动形象的授课语言,让我深刻理解了“苛政暴敛”对百姓的残酷。而百姓希望的幸福,就是能共同富裕、享有平等、不受剥削,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下。


记得当时班级有同学五六十人,且大多数同学家都在离校几里远的地方,有的甚至是十多里路程(我家离校就有十里地远)。那个年代,交通落后,大多数同学们上课,每天都要步行十几里路到校上课,早出晚归。尽管上学如此辛苦,可同学们都是风雨无阻按时到校上课,基本上没有迟到早退逃课的现象出现。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尽管没有能考大学的希望,但因黄麓镇兴教重教的学习氛围,潜意识里同学们依然有着对学习知识的渴望。在四十多年后,唯一的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上,我才知道,当1977年春回祖国大地,恢复高考时,我们班上有10多位同学,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不能不归功于当时同学们,在校学习时打下的良好知识基础。


因父亲的工作再次调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家又再次彻底离开了黄麓师范,离开了这兴教重教民风淳朴的黄麓小镇。


岁月如梭时光匆匆,仿佛就在一个转身之间,我便从二八年华跨越到知命之年。尽管岁月无情,然却在这知命之年后,多次和黄麓这小镇相遇相逢相知,真的是命运对我的厚爱。


2018年因事务缘由,再次回到倍感亲切的黄麓小镇,此时黄麓镇,已不在是记忆里的模样了。原先只有一条不过百米多长的小街,正在改建成具有民国时期风格的老街,更令人惊讶的是,此时的黄麓小镇,已被命名为书香小镇。不仅如此,从2011年起,黄麓小镇借着文化之乡将军故里及闻名遐迩的“黄麓师范”这股股东风,筹建大学城,多所高校落户小镇。


随着以后这几年的不断建设,2021年初秋时节,我又来到黄麓小镇,此时的黄麓小镇,真的是旧貌换新颜了。四条主街道四通八达,俨然就是一座县城的规模了;原先的老街依旧保留些许原有风貌,聊以对古镇那悠悠思恋。此时此刻,漫步小镇街头,可见沿街的茶馆小栈、欧派风格的钟楼、青砖黑瓦……,浓浓的“民国风”让人喜不自禁。


出街不远处,四下走走,可见那落户在小镇的一所所环境优美的高校,让人感叹不已。此时的黄麓小镇已建有八所高校:合肥师范学院滨湖校区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安徽组织干部学院、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合肥行政学院黄麓分部等等,这一所所高校,如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将黄麓小镇映衬着闪闪发光,让小镇弥漫着绵延悠长的缕缕书香。


看着眼前的这所有的一切,黄麓小镇的前生今世的画面,如电影般一一在我脑海里回放,黄麓小镇今天翻天覆地的巨大蝶变,足以告慰和平将军张治中先生在天之灵,他90多年前立志在自己故乡实现的愿景:“富国必须重视经济建设;重视经济建设,首先应重视教育,尤其应重视农村教育”,终于在其后人们的不懈努力下,实现了,相信未来的黄麓小镇,会在蓄势中,迎来更精彩的绽放。



巢湖黄麓行纪:镌刻在心灵深处的“暖” - 天天要闻



最忆是巢州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湖北三地取消市级防汛四级响应,咸丰全力迎战特大暴雨 - 天天要闻

湖北三地取消市级防汛四级响应,咸丰全力迎战特大暴雨

极目新闻记者 庞正 通讯员 李颖 刘浩6月30日,湖北省黄冈市、仙桃市、天门市取消市级防汛四级响应,京山市取消县级防汛四级响应。当日,咸丰县2个乡镇遭遇特大暴雨,各部门积极做好预警和救援工作。据了解,6月30日8时至7月1日8时,宜昌、恩施、十堰、神农架4个市州61个站点发生暴雨。全省面平均雨量7.9毫米,最大降雨量36...
硝烟玫瑰:女少校单枪匹马逆转战局的生死72小时 - 天天要闻

硝烟玫瑰:女少校单枪匹马逆转战局的生死72小时

1944年湘西的雨像裹着铁锈,李洁攥着望远镜的手沁满冷汗。望远镜里,溃逃的士兵正像没头苍蝇般撞碎营区铁丝网,三八大盖的寒光已经刺破晨雾——日军追兵比预计的早到了整整两小时! "副营长!三连连长带着人要往南跑!"通信兵小顺子跌跌撞撞滚进战壕,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张天蔚病逝,享年71岁 - 天天要闻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张天蔚病逝,享年71岁

7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员、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编委会主任、编审张天蔚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6月29日21时19分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逝世,享年71周岁。张天蔚老师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潜心编审、躬耕出版工作,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出版事业,为上海交通大学出...
中方决定,制裁托伦蒂诺! - 天天要闻

中方决定,制裁托伦蒂诺!

据外交部网站7月1日消息,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方对菲律宾前参议员托伦蒂诺实施制裁。一段时间以来,菲律宾个别反华政客出于一己私利,在涉华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恶意言行,损害中国利益,破坏中菲关系。中国政府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中方决定,对在涉华问题上表现恶劣的菲律宾前参议员托伦蒂诺实施制...
香港举行升旗仪式庆祝回归祖国28周年,聚焦拼经济、惠民生 - 天天要闻

香港举行升旗仪式庆祝回归祖国28周年,聚焦拼经济、惠民生

7月1日早上8时,香港湾仔金紫荆广场举行升旗仪式,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周霁、香港特区政府高级官员、香港行政会议成员、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及社会各界代表出席仪式。 在活动现场,香港警察管乐团奏乐,护旗方队用中式步操护送国旗和区旗入场。随后,现场全体肃立,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