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黄麓行纪:镌刻在心灵深处的“暖”

2022年07月05日04:59:05 历史 1655

作者:李金砚



巢湖黄麓行纪:镌刻在心灵深处的“暖” - 天天要闻




巢湖黄麓行纪:镌刻在心灵深处的“暖” - 天天要闻


说起来,真的是不知道这几年来,是多少次因事由来这:散发着悠悠书香被称之为大学城的小镇——黄麓镇。可不管多少次来这小镇,每一次都令我新奇、令我近乡情怯。曾经的这个小镇,是我童年和青少年时的记忆,是镌刻在我心灵深处的“暖”,这“暖”一直如影随形般伴着自己不离不弃。


据相关史料记载,黄麓镇的前身为桐荫镇,改称黄麓镇是著名和平将军张治中先生1928年,在自己的家乡洪家疃村(洪家疃村离桐荫镇西北十华里)创办了乡村师范学校《黄麓师范》后,带动了桐荫镇一带的文化发展和繁荣,于是当地政府顺应当时的时势,将桐荫镇改名为“黄麓镇”。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966年元月,当时的巢县(现县级巢湖市)人委民字0024号文件正式将桐荫镇改为黄麓镇。


在我童年和青少年的记忆里,那时的黄麓镇人们习惯上还是叫桐荫镇。那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在由和平将军张治中创办的“黄麓师范”校园里,我父亲任学校里的体育老师。虽说黄师是一所远离城区的乡村学校,但我家因是城镇户口,吃国家供应的商品粮,每个月国家按每人供应的一定量的米(那个年代粮食是由国家统一买卖)。不过,这米需要到离学校十里外的桐荫镇粮站凭户口本去购买。


那个年代,不仅生活十分贫困,交通也极为落后,每月去桐荫镇买米,不仅要来回步行二十里地,还要肩挑沉甸甸的米,自然很是辛苦。当我10岁左右时,每月父亲再去桐荫镇买米,有时也会带上我,让我少挑些米,锻炼我体验劳作的辛苦。不过作为鼓励,也会带我去镇上那唯一的一家早茶店吃早茶(俗称下茶馆)。


记忆里,当时的桐荫镇,一条不过几百米的青石板长街,商店、米店、照相馆、住家……,熙熙攘攘,十分热闹。那唯一的一家茶馆,大厅里几张八仙桌,人声鼎沸,坐满食客。这时父亲会简单地买上几个麻球、狮子头或糍糕、油条等,配上一壶茶,吃饱喝足后,肩挑着米干劲十足,一路10里地回到家也不觉累,反而十分期待每个月能来桐荫镇买米,能去那茶馆吃早茶。至今回想起,那茶馆里的早点怎么会那么好吃。


六十年代末,因父亲工作调动,我们一家随父亲离开了黄麓师范学校,也离开了黄麓镇(桐荫镇)。不想,四年后,1974年,父亲又因工作调动,又再次回到黄麓师范,于是我们一家,又再次随父亲回到黄麓师范,我也从外地转学到黄麓高中。


据知,和平将军张治中先生在家乡黄麓镇洪家疃村创办“黄麓师范”乡村学校,意在“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故在将军多年的倡导和“黄麓师范”学校辐射的影响下,尽管在六七十年代那个对知识不很重视的特殊日子里,黄麓这个小镇的人们却依旧十分重教兴教,镇上这所二年制的“黄麓高中”,是当时远近闻名的一所乡村高中学校。


记忆中,当时的黄麓高中,在离黄麓小镇西边不远处一岗地上,是一所没有围墙的乡村中学。校园四周是广袤的田野,站在教室门口,一年四季的田野风光尽收眼底。学校里几栋平房,分别为教室、老师的办公室、食堂及住校生的宿舍和老师们的住所。尽管学校十分简陋,但学校里的学习风气十分浓厚,老师授课也十分的认真。记得当时教我们的一位语文老师,在讲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时,那生动形象的授课语言,让我深刻理解了“苛政暴敛”对百姓的残酷。而百姓希望的幸福,就是能共同富裕、享有平等、不受剥削,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下。


记得当时班级有同学五六十人,且大多数同学家都在离校几里远的地方,有的甚至是十多里路程(我家离校就有十里地远)。那个年代,交通落后,大多数同学们上课,每天都要步行十几里路到校上课,早出晚归。尽管上学如此辛苦,可同学们都是风雨无阻按时到校上课,基本上没有迟到早退逃课的现象出现。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尽管没有能考大学的希望,但因黄麓镇兴教重教的学习氛围,潜意识里同学们依然有着对学习知识的渴望。在四十多年后,唯一的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上,我才知道,当1977年春回祖国大地,恢复高考时,我们班上有10多位同学,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不能不归功于当时同学们,在校学习时打下的良好知识基础。


因父亲的工作再次调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家又再次彻底离开了黄麓师范,离开了这兴教重教民风淳朴的黄麓小镇。


岁月如梭时光匆匆,仿佛就在一个转身之间,我便从二八年华跨越到知命之年。尽管岁月无情,然却在这知命之年后,多次和黄麓这小镇相遇相逢相知,真的是命运对我的厚爱。


2018年因事务缘由,再次回到倍感亲切的黄麓小镇,此时黄麓镇,已不在是记忆里的模样了。原先只有一条不过百米多长的小街,正在改建成具有民国时期风格的老街,更令人惊讶的是,此时的黄麓小镇,已被命名为书香小镇。不仅如此,从2011年起,黄麓小镇借着文化之乡将军故里及闻名遐迩的“黄麓师范”这股股东风,筹建大学城,多所高校落户小镇。


随着以后这几年的不断建设,2021年初秋时节,我又来到黄麓小镇,此时的黄麓小镇,真的是旧貌换新颜了。四条主街道四通八达,俨然就是一座县城的规模了;原先的老街依旧保留些许原有风貌,聊以对古镇那悠悠思恋。此时此刻,漫步小镇街头,可见沿街的茶馆小栈、欧派风格的钟楼、青砖黑瓦……,浓浓的“民国风”让人喜不自禁。


出街不远处,四下走走,可见那落户在小镇的一所所环境优美的高校,让人感叹不已。此时的黄麓小镇已建有八所高校:合肥师范学院滨湖校区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安徽组织干部学院、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合肥行政学院黄麓分部等等,这一所所高校,如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将黄麓小镇映衬着闪闪发光,让小镇弥漫着绵延悠长的缕缕书香。


看着眼前的这所有的一切,黄麓小镇的前生今世的画面,如电影般一一在我脑海里回放,黄麓小镇今天翻天覆地的巨大蝶变,足以告慰和平将军张治中先生在天之灵,他90多年前立志在自己故乡实现的愿景:“富国必须重视经济建设;重视经济建设,首先应重视教育,尤其应重视农村教育”,终于在其后人们的不懈努力下,实现了,相信未来的黄麓小镇,会在蓄势中,迎来更精彩的绽放。



巢湖黄麓行纪:镌刻在心灵深处的“暖” - 天天要闻



最忆是巢州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 天天要闻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点击收听:撰  稿:段  裕、叶  刚配  音:周  莉    1951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从驻新疆的一兵团六军选调干部组建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那个时候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正准备集体就地转业,很多指战员对新组建的人民空军心驰神往。六军十七师四十九团政委赵予征就是其中之一。赵予征趁着赵予征来...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天天要闻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举行唐末—五代、清、民国金银锭入藏仪式。左为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右上为清代“湖北盐厘局薛永升”五十两银锭,右下为民国时期官方造币厂生产的金锭。(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保留了船形锭的原始状态,使今人可以直观了解此历史阶段大宗商业交易的...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 天天要闻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新京报讯 据中国海警消息,作为海上禁毒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国海警局以“净海”“净边”“禁毒两打两控”等缉毒专项行动为有力抓手,以遏制毒品和制毒物品海上走私通道为主攻方向,重拳打击惩治涉海毒品犯罪活动。2019年6月至今,各级海警机构海上缴获毒品8.729吨(冰毒3.066吨、氯胺酮2.136吨、可卡因2.322吨、大麻0.778...
董卓,曾经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并没有演义中那么无能 - 天天要闻

董卓,曾经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并没有演义中那么无能

董卓,作为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军事人物,其形象在后世的文学和历史记载中往往被赋予了诸多负面标签。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尤其是《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书,可以发现董卓早年的形象与性格并非如《三国演义》中那般单一和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