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秦始皇重用儒家学者,会不会一派祥和?大概率不会

2022年06月28日12:35:11 历史 1579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丞相李斯提出了焚书的建议,秦始皇欣然批准,然后留下一个问题:假如秦始皇重用的都是儒家学者,会不会一派祥和,充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呢?

一元化思维

大概率上并不会。人在天性上就是一元化的。大到价值观,小到饮食习惯,熟悉的总是好的,是评价一切是非善恶的准绳,陌生的总是危险的,要么必欲除之而后快,要么避之唯恐不及。只有当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带着各自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准绳,阴差阳错地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当中,彼此虽然看不惯,但既灭不掉对方,也躲不开对方,这才不得不接受了多元化。并且人在内心深处仅仅出于自保的目的,担心自己会在哪一天的哪个问题上沦为少数,才对多元化发声支持。

假如秦始皇重用儒家学者,会不会一派祥和?大概率不会 - 天天要闻

我们可以参照一下近代史上的德国:就在纳粹刚刚登上政治舞台不久,德国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焚书运动,焚烧了大量所谓“不符合德国精神”的著作,其中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雷马克的反战名著《西线无战事》,这部本应该成为德国骄傲的伟大文学作品被抨击为语言冲动,瓦解士气民心。

耐人寻味的是,焚书事件的策划和执行既不是政府行为,也不是政党行为,而是大学生团体满怀热诚的自发举动,而德国民众报之以振奋、狂喜和激昂的回应。这实在是人类天性,所以我们不难想见的是,不但商鞅韩非和李斯他们看待诸子百家如同毒蛇猛兽,就连孟子荀子这样的大儒也很渴望独霸话语权,让一切“有害的”学说再也没有发言的机会。

儒学公案

儒家的这种思想苗头很可能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有了。《史记》有一段著名的记载,说孔子56岁那年,代理鲁国总理事务,握有很大的权力,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杀掉了少正卯。被杀的这个少正卯,身份是鲁国大夫,干的坏事是扰乱政局。就这样,孔子执政短短3个月的时间,鲁国的政治面貌就大变样了,哪哪都好。

大约到了宋朝,开始有人怀疑《史记》这一段记载。怀疑的声音一出,引发了很多共鸣。道理并不难理解:一是孔子一向讲仁爱,当权之后应该充分发挥道德感召力才对,怎么一上来就杀人呢;二是少正卯既然有大夫身份,那么按照周礼,“刑不上大夫”,连国君都不能对大夫下死手,何况孔子呢。

假如秦始皇重用儒家学者,会不会一派祥和?大概率不会 - 天天要闻

就这样,“孔子诛少正卯”就变成了儒学史上的一大公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直到今天也没有掰扯清楚。

凡是遇到这类问题,我首先会问的是:司马迁的史料来源是什么呢?

这已经无从考证了,只能说关于孔子诛少正卯的最早记载出自《荀子》。在《荀子》的记载里,只提到少正卯是鲁国名人,并没说他位列大夫。这么一来,孔子似乎有权力定夺少正卯的生死了。但《荀子》版本有着另外的疑点,那就是整件事太像寓言故事,荀子似乎是想借这个故事来说明自己的一个政治理念,那就是有社会影响力的异见分子应该被政府严惩,杀了最好。

荀子关于治国方针,讲过一系列的纲领性意见,其中有一句话是“才行反时者,死无赦”,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才干、行为只要违背现行体制和主流价值观,那就该杀。

荀子罗列了少正卯的罪名,一共5项,说只要犯了其中任何一项,都是死罪。当我们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5项罪名,会发现这位少正卯既没有杀人放火,也没有抢劫盗窃,既不触犯刑法,也不违反民法,无非就是宣扬了一些被孔子认为是异端邪说的观点,并且能把这些观点说得头头是道而已。这都要杀的话,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呢?

战国以来,一方面百家争鸣越吵越凶,相骂无好口,学术权威难免也会对异见分子动了真火,一方面现实世界里的集权趋势愈演愈烈,中央集权这种管理模式要想维持稳定和高效,就要确保思想上的高度统一,而就算可以退回封建制下的熟人社会模式,社群与社群之间可以三观不同,但每个社群内部同样不能容忍异见分子。所以我们甚至会在儒家经典里边看到,何止是散播异端言论要被处死,就连奇装异服、奇技淫巧、奇谈怪论、装神弄鬼、钻法律的空子等等都是死罪。

假如秦始皇重用儒家学者,会不会一派祥和?大概率不会 - 天天要闻

以上这些死罪内容,出自《礼记·王制》。这位作者既然痛恨有人钻法律的空子,说明他生活的时代应该在战国以后,成文法已经得到普遍应用。法律一旦形成文字,就一定有空子可钻,也一定有聪明人去钻这种空子。

于是我们看到,《荀子》也好,《礼记》也好,虽然并不主张焚书,但和焚书的底层逻辑高度一致,都认为在一个健全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应当共享唯一的一套价值观,任何一种在思想上有可能掀起波澜的行为都应当被坚决铲除。

水到渠成

所以,当秦国吞并六国,秦朝在天下范围里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之后,无论是统一思想也好,钳制思想也罢,就算没有李斯的提议也会水到渠成,就算没有焚书这个举动也会有捣毁私学,处死异见分子之类的做法。

秦始皇和李斯虽然焚了书,但竟然并没有因此杀人,如果拿后世的各种文字狱来做对比的话,这一对始作俑者简直称得上大慈大悲了。他们之所以因为焚书背上了千载骂名,在相当程度上要怪他们没有足够的历史经验可以参照,把事情做得太笨。

假如秦始皇重用儒家学者,会不会一派祥和?大概率不会 - 天天要闻

今天我们就会知道,焚书这种事纯属费力不讨好,反而刺激了文化人格外用心地藏匿私家藏书。既有效又讨喜的办法是科举制,一旦极少量的官定教科书直接成为晋身之阶的话,那么其他书籍根本不需要烧,自然而然就会失传,即便没有失传,但社会影响力自然而然就会趋近于零。

民间反应

那么,焚书令一下,民间学者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资治通鉴》找出了一个样本,是魏人陈馀孔鲋的一段对话。

魏人陈馀谓孔鲋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子鱼曰:“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

我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背景。陈馀是大梁人,《史记》有一篇《张耳陈馀列传》说的就是他和忘年交张耳的传奇人生,其中谈到陈馀喜爱儒学。至于孔鲋,《史记·孔子世家》简单提过一句,说他是孔子的后人,孔斌的儿子。

孔斌,字子顺,就是那个在魏安厘王时代做过魏国总理,后来赋闲在家,就国际局势讲过“死病无良医”这句名言,还给信陵君之子就信陵君的葬礼问题出过主意的那位名人。

孔鲋作为孔斌之子,很好地继承了孔门学术,但没有出去做官,很可能因为父亲的缘故,继续住在大梁。

假如秦始皇重用儒家学者,会不会一派祥和?大概率不会 - 天天要闻

当焚书令颁布,陈馀担心孔鲋的安危,赶紧过来探望。《资治通鉴》这段内容是从《孔丛子》采录来的,在《孔丛子》的版本里,孔鲋也叫孔甲,字子鱼,所以我们在《资治通鉴》里看到陈馀问的人名叫孔鲋,回答的人却叫子鱼。孔鲋的回答是:“不必为我担心,我没事。我搞的是无用之学,所以了解我的人只有少数好友。秦政府不是我的好友,不会知道我这里有禁书的。我准备把书藏起来,等待后人访求。等到访求古书的人出现了,就意味着祸患已经消除了。”

交代几句后话:孔鲋在有生之年真的等到了时代的转机,那时候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陈馀穿针引线,使孔鲋接受了陈胜的礼聘,在新政府做了博士官,但也陪着新政府一起死掉了。《史记·孔子世家》对孔鲋结局的记载是:“为陈涉博士,死于陈下。”

焚书事件就讲到这里了,新兴的秦帝国还有很多大工程要做,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新华全媒+|“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天天要闻

新华全媒+|“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7月9日在西夏陵博物馆拍摄的西夏陵出土的文物。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7月10日拍摄的西夏陵3号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7月10日拍摄的西夏陵3号陵(...
沿海省市6台联播!620年前郑和的“罗盘”我们这样接过…... - 天天要闻

沿海省市6台联播!620年前郑和的“罗盘”我们这样接过…...

7月11日上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福建新闻广播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上海第一财经广播江苏太仓融媒体中心福建长乐融媒体中心福建福清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启沧海云帆丝路新——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暨中国航海日特别直播【点击图片回看直播】本次直播以福建新闻广播为总直播间,通过多地记者连线、现场采访、专题视频...
戴笠香港被拘真相揭秘:军统头子颜面尽失的三天 - 天天要闻

戴笠香港被拘真相揭秘:军统头子颜面尽失的三天

资料图片:戴笠1936年3月下旬,香港各报均以醒目的通栏标题登载了一则消息《军统局特工首脑戴笠被香港警务处拘留》。戴笠,这个掌握着5万多名军统特务、世人皆知的杀人魔王、国民党许多军政要员都忌惮三分的军统头子,是怎么被香港警察拘留的?他好好的
华夏这五千年,遭遇4次危机,但总有“神人”出现,化险为夷 - 天天要闻

华夏这五千年,遭遇4次危机,但总有“神人”出现,化险为夷

“滚滚长江东逝水”,改朝换代多了去。可中华民族的根,一直没断过。不过,在此期间,也是险象环生,这根,曾四次差点被刨被断。好在,每一次,总有“神人”出现,化险为夷,此乃中华国运!头一次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八王之乱把国家搅成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