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姓新说

2021年09月27日23:01:02 历史 1893


杂家姓新说 - 天天要闻

杂家姓

对于冯都,冯岩,冯梅这些个名字,他并不认为好听,儿子再三强调这些名字比他取得名字好听一百倍,他说这是人家姓的好,冯姓好取名字。

儿子小强指着作业本封面马小强三个字,这三字写的再好,还是带着土气。

冯姓只有几户人家,是老家修水库被移民过来的。冯姓人家户少人少,因此在地方事务上少有发言权,而且他们似乎也不喜欢与人争长短。

马小强父亲人称马大炮,典型农民作派,万事喜欢争个高低,拳头硬,房里兄弟多,势力大。倚仗着家族势力,马大炮在地方上也是说的起话的人,大队书记也做了二十多年。

冯姓人家移民来这个叫石陂的以马姓为主的村庄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马大炮刚刚当上了大队书记。接到公社通知,马大炮亲自安排了一切,并且与冯姓当家人冯都结成了好友。冯都本来就是一个乡村教师,离乡背井,来到百里开外的石陂村,被安排做了石陂村的小学老师。

方圆十里八乡,石陂是一个大村,有三百多户人家,都姓马。冯姓人家安顿下来后,冯都特意来拜访了马大炮,闲聊中,马大炮说道:冯姓,冯字是二马,你们冯姓是我们马姓小弟哦,不然怎么是二马?冯都说,你们马姓是马服君之后,我们冯姓是姬昌之后,风牛马不相及呀。

二人终究是没有谈到一块。冯都临走时告知马大炮,学校的学生与村里适龄儿童相差甚大,马书记要多抓抓。马大炮笑了:读不读书是各家各户自己的事,再说了,读书有啥好?天天窝在教室里念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浪费粮食来。不如去放牛,去砍柴呢。冯都老先生摇着头走出了马家。

马大炮的儿子马小强是冯都的学生,和冯都的儿子冯岩同学,也是村里少有的爱读书的孩子,冯都也喜欢他。因为孩子的关系,两家来往不错。马大炮八个孩子,马小强排行老五。冯都老先生对孩子们学习抓得紧,马小强晚上就经常到冯家写作业,时间长了,马大炮不高兴了,就对着要去冯都家的马小强发火了,马小强回过头说道,爸呀,你没文化,给我取个名都取不好,听听人家名字,冯都,红色故都,冯岩,红岩,冯梅,红莓花儿开……这些马大炮还是懂的,被马小强噎的无话可说。本地口音里,红冯同音。

冯都冯梅两姊妹以及冯姓其他家庭的孩子读书都不错,后来陆陆续续有十几个孩子考上了大中专,当上了国家干部。尤其是冯都冯梅,考上了名牌大学,冯都后来走上了仕途,在省里做到厅级干部。冯梅做了大学老师,留在上海。冯家几户人家渐渐成了方圆十里八乡读书出人才的典范。

马家也就马小强考上了大专,也从政,做了一个科级干部。马大炮的其他七个儿女在石陂,属于人多势众,还是比较吃得开,靠着马大炮几十年的经营,儿女们在农村过的也还不错。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兴起打工潮,马大炮的孙子辈跟着外出务工,过年回来给马大炮拜年,马大炮就问了,在外面打工,怎么样?孙子们就说了,有文化跟没文化差太远了,后悔自己没有读好书。马小强也从县里回家过年,这时跟着说了一句,当初我不读书,不跟你一样?马大炮拿着手里烟袋就要敲马小强,想想还是把烟袋放下了,毕竟马小强是他的光荣和骄傲啊。村里面跟马小强一辈的几百号人,也就马小强有文凭,做了国家干部。其他的都在土地里刨食,还是冯都,还是冯都有眼光啊。去过冯家不?马大炮问马小强,马小强说冯家被县里邀请去开团拜会了。

马大炮站在门口,看着村东那几户冯家宅院,那几户人家,静静的伫立在那里,犹如他们的族长冯都,温文尔雅。

这时有人来叫马大炮的孙子去打牌,过年了,图个热闹吧。马大炮挥挥手,孙子辈高兴的走了。冯家怎么就没人打牌呢?马大炮浑身不自在,却也不能不佩服人冯家,几户人家移民,没有被大族人家淹没,靠的是啥?上世纪的农村,生存的第一法则就是人多势众,拳头硬。现在冯姓人家不仅在石陂扎下根了,还有不少人在外成家了,开枝散叶,志在四方。

原来说冯家是杂家姓,可是冯家有自己的选择和发展。马大炮问马小强,你说你的名字不好听,当年怎么不叫冯都给你改了?

冯老师说了,名字是父母取得,犹如身体发肤,要改还得你来呢。马小强说。

杂家姓新说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清明插柳 岁岁念情清明门前插柳的传说 - 天天要闻

清明插柳 岁岁念情清明门前插柳的传说

清明节的时候,人们都会采一束新鲜柳枝插在门前,这是为什么呢?从前的时候,在一个古老的小镇,有个叫阿成的孩子,他和爷爷一起生活。爷爷是镇上最懂节气和传统的人,每到清明节,他都会带着阿成做各种特别的事,其中最让阿成期待的,那就是在门前插柳枝。
为什么张无忌不能把那么多女孩都娶了? 又不是只能一夫一妻! - 天天要闻

为什么张无忌不能把那么多女孩都娶了? 又不是只能一夫一妻!

是张无忌不肯收吗?是人家不肯被收!张无忌自己想:“这四位姑娘个个对我情深爱重,我如何自处才好?不论我和哪一个成亲,定会大伤其余三人之心。到底在我内心深处,我最爱的是哪一个呢?”因为彷徨难定,于是“只得逃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尽想这些儿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思政“新”讲|文山故里高唱《正气歌》 - 天天要闻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思政“新”讲|文山故里高唱《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清明前夕,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中心小学上百名师生前往爱国英雄文天祥陵园祭奠。带队老师为学生们讲述了文天祥的故事,并鼓励学生学习文天祥以身报国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刻苦学习、掌握本领,为中华民族复兴奉献力量。作者:黄和逊、王永钢、陈启道新华社音...
英烈不朽·青松下的守护者丨黄崖洞下的英烈守护者 - 天天要闻

英烈不朽·青松下的守护者丨黄崖洞下的英烈守护者

在太行山深处的黄崖洞烈士陵园,陵园守墓人80岁的赵乃堂如往常一样,每天清晨都会拿起扫帚和毛巾,开始一天的守护工作。自1991年至今,他已在这片安葬着40多位黄崖洞保卫战烈士遗骸的土地上坚守了整整34年。赵乃堂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曾为八路军运送粮食、打扫战场,参与了黄崖洞保卫战后的烈士安葬工作。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
李渊、李世民与李建成父子三人地府交心对话 - 天天要闻

李渊、李世民与李建成父子三人地府交心对话

李渊:二郎世民…李世民:请称我太宗文皇帝。李渊:你做了皇帝,我也是你爹。李世民:若非你是我爹,你怎会有那般逍遥的太上皇晚年生活,生命的最后几年还留给我三十几个弟弟妹妹!李渊:二郎,这都是做戏,都是你这小子逼朕的!李世民:你我之间,错的是父皇
血染沂蒙的“外国八路”希伯 - 天天要闻

血染沂蒙的“外国八路”希伯

希伯,中译全名汉斯·希伯,笔名亚细亚人,德国人。1897年6月13日出生在原奥匈帝国的克拉科夫,后定居德国,读大学,加入德国共产党。
民国湘西恶匪徐汉章 - 天天要闻

民国湘西恶匪徐汉章

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加上经济落后的原因,湖南湘西地区匪患严重,《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剿匪记》等电视剧里面讲的就是湘西土匪。
跨越千里 湖南河北两地军地携手助左权与母亲“重逢” - 天天要闻

跨越千里 湖南河北两地军地携手助左权与母亲“重逢”

3月21日,左权将军外孙沙峰与当地军地领导、基干民兵共同为左权母亲张氏扫墓。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宗昊 通讯员 丁时伟 报道春寒料峭的3月,一场跨越时空的祭奠在渌水之滨与太行山麓间深情演绎。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左权将军诞辰120周年之际,3月21日至24日,湖南省醴陵市与河北省邯郸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