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代表驻香港,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军营,我们可以上岗,你们下岗。”
中国驻港部队同英军完成交接仪式的时候,掷地有声地说出了这番“送别感言”,中国人无不欢呼沸腾,因为它代表着,英国对香港的管辖时代彻底结束!
1997年6月30日,英国国旗从港督府下降。
1997年7月1日0时整,五星红旗与香港特区区旗在庄严的国歌伴奏声中缓缓升起,至此,在海外漂泊了115年的香港,终于在全中国的殷切期盼和几代领导人的无数努力下,成功回到了祖国怀抱!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香港回归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波折坎坷,在几代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安排和强力坚持下,香港才能如期回归家园,“一国两制”的设想才真正能够从设想变为现实。
在此之前,中英双方针对香港回归问题进行了长期谈判,不舍得的放弃香港的英国在谈判过程中使出了浑身解数,一会以香港的繁荣前景做利诱,一会又端出世界强国的架子,妄图用武力威胁中国,迫使中国在香港问题上做出让步。
是什么让撒切尔夫人如此狂妄?
竟然不惜以武力来要挟中国呢?
原因就是英军在马岛之战的胜利。
一场小小的胜利让这位首相冲昏了头脑,叫她忘记了此时的中国有一支不怕死、不怕伤,堪称世界上最为强悍的陆军。即使是一穷二白,中国人也不怕与之一战,更别提当中国已经拥有了射程超过1万km的洲际导弹。
想要在中国香港复制马岛战争的胜利,这简直是痴心妄想。
英国曾经的确是独步天下的头号强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它,很快占据了世界第一霸主的地位,可惜这屁股还没坐热乎,又迅速跌落下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日渐式微,英国人的骄傲悉数散去。
让人没想到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胜利,又打出了英国人往日的自信和风采。
1982年4月,英国举全国之力,到万里之外和阿根廷共争夺一个小小的岛屿。为了夺取这场战争的胜利,英国人卯足了劲,一口气出动了包括航母、核潜艇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特遣队和舰船组成的军队。
小小的阿根廷难以承受一个火力全开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两个月后,阿根廷军队宣布向英国军队投降!此时的英国仿佛扬眉吐气一般,整个国家都沉浸在战争的喜悦中,连在国际事务上说话的口气也变硬了。
这便让撒切尔夫人觉得,英国的实力仍然强劲,即使是要武力拿下中国香港也是轻而易举。于是,她就想趁此大好时机,通过武力威胁向中国施压,希望以此让中国屈服,最终放弃香港。
可彼时的中国,虽然综合国力及不上英国,却不是块软骨头,谁想啃两口就啃两口。若是英军敢于对香港动武,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势必要予以反击。
显然,撒切尔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7月,撒切尔针对香港前途问题专门召开了会议,公开表示拒绝中国的建议,并且决定为解决香港问题出访中国。
在1982年9月24日,前脚刚处理完马岛战争,后脚撒切尔就踏上了前往中国的飞机,准备同中国领导人商讨有关香港回归的问题。这位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女首相,认定香港是英国的囊中之物,中国政府绝无成功收回香港的可能。
然而中国派出与这位铁娘子对战的,是有“钢铁公司”之称的邓小平。
邓小平深谋远虑、才智过人,正是他在谈判中据理力争和寸土不让,才让这个当时世界上最为优秀的女政治家什么好处都没捞到。只是当时在飞机上的撒切尔,还没能意识到这个对手的实力有多么强劲。
1982年9月24日上午9点,撒切尔夫人抵达人民大会堂,作为此次同英国谈判的中国代表,邓小平早已恭候在此。两人互相问候寒暄了一阵,紧接着谈话就直切主题,针对香港回归的问题辩论起来。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回顾一下香港岛是怎样落到英国人手中的。
近代以来,清廷实力日渐衰落,在长枪大炮的攻击下,中国先是被鸦片打开了大门,随后又被各路资本主义国家的军队肆意践踏。香港就是在这一时期,被英国无耻地抢去了。
1860年,清廷签订《中英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割让了出去;
1882年,《南京条约》,香港岛又给了英国人;
1898年,穷途末路的大清又在英国的威逼下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00多个新岛屿又以“租借”的形式给英国,租期为99年。
就这样,香港整个落入了英国人手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正式宣布废除清政府对外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以及债务,去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所有特权,没收帝国主义在华的所有一切资产,而有关于香港的条约自然也在其列。
考虑到新中国刚刚成立,综合实力还较为微弱,国内更是百废待兴,急需建设,我国就始终抱着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期望,希望和平解决香港问题。可英国人盘踞在香港岛上不肯离开,让许多中国人都大为恼火。
一时间,国内支持解放军打过去,彻底解放香港的声音不绝于耳。
但这一提议并没有得到毛主席的支持,关于香港,他还有更为长远的战略布局:中国要发展海外贸关系需要依赖香港,它对于中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毛主席审时度势,制定了“暂不收复,任其发展”的外交政策,希望稳住香港贸易经济的繁荣局面。但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事件和中国国家实力的日益强大,香港问题越来越迫近,中英一致认为这是两国都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希望可以以此为基础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而此时的英国,也在不断试探中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立场、态度和底线。
随后便有了撒切尔访华之行。
访华一星期之前的撒切尔夫人,信心满满地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英国管治香港是根据过去所签订的条约,是合规合法的,只有在英国的管制下,香港才能保持如今稳定繁荣的局面。没有英国为其提供保障,香港的前景是值得人担忧的,她自如的神态显示了绝对的信心。
“未战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一向善于筹谋的邓小平,此时还摸不准撒切尔的态度,不知道她是否会像对待马岛一样对待香港。以防万一,他总会想出最糟糕的局面,他认为中国必须要做好武力保卫香港岛的准备,同李先念商议部署了武力应对的事宜。
毛主席所说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句话是正确的,撒切尔狠话放得很多,就代表她内里越空虚,此时的英国是不敢真刀真枪地和中国干,说一些看似有震慑力的话,不过都是“空城计”而已。
在会谈一开始,满面春风的撒切尔夫人直接提出了“三个条约”有效论,即《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这三个条约是真实有效的,英国对于香港的管制是充分符合国际法。
她认为,中国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对这些条约进行修改补充,但是不能单方面地废除这些条约。
听到这话,邓小平就明白了,英国这显然是想拿过去的历史问题来做文章,可新中国不是清政府,邓小平更不是李鸿章,不能对帝国主义听之任之。
他并没有被撒切尔这看似有条有理的,实则一派胡言的论述牵着鼻子走,而是将话锋一转,对她说:“中国在香港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香港的主权是不能被讨论,中国绝对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做任何让步。”
这让撒切尔吓了一跳,原本打算跟磨豆浆似的慢慢磨中国呢,结果邓小平一上来就亮出了态度,倒是打得自己有些措手不及了。
没等撒切尔反应过来,邓小平紧接着说,英国和中国的会谈应该围绕“采用什么的方式对香港进行管理,以此保持香港的繁荣经济”、“中英两国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香港从今以后在50年内不出现大的波动”这些问题上进行讨论。
撒切尔不甘心话题就这样被带跑偏,又将话题拉回到了香港的主权问题上。
对于撒切尔夫人的胡搅蛮缠,邓小平有些恼火,他再一次强调,在香港的主权问题上,中国方面是没有回旋余地的,主权是不需要谈判的,到了1997年,中国政府势必会收回香港。
主权问题不能谈判,这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
在香港问题上,中国人已经等了33年,加上15年就是48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中国人是靠着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才能够坚持下去,如果在1997年,政府不能收回香港,那么谁来给中国人民一个交代呢?
说到这里,邓小平情绪激动了起来:“如果不收回,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邓小平的恼火让撒切尔夫人有些下不来台,这才开始正视眼前这个个子不高的中国领导人,意识到这将会是一场十分艰难的谈判。
很快,撒切尔夫人又出招了,她洋洋得意地威胁道,如果香港回归中国,那么在香港投资的贸易公司将不再有信心,若是投资者大量撤出香港,那么这个代价将会是它所无法承受的,香港如今所享有的经济地位也将不复存在。
邓小平不紧不慢地回应,中国当然希望能够取得英国方面合作,以保持香港的经济繁荣。可是香港的经济繁荣发展,并不取决于英国的管理,香港的经济发展最终会取决于香港回归时,中国对其施行的政策。
撒切尔夫人步步紧逼,邓小平却以柔克刚,不管她打出什么样的牌,邓小平总能见招拆招,话语权始终都被他牢牢攥在手中,撒切尔一点好都没讨到。
面对如此高明的谈判者,撒切尔也很难保持优雅了,在会场上如坐针毡的她,迫不及待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试图通过威胁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她趾高气扬地对邓小平说,如果中方坚持,那么英方将会考虑采用“非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香港问题。
身经百战的邓小平哪是会被这些小伎俩所吓到的呢!
这种政治恫吓对于邓小平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毫无威慑力,他直截了当地回击道:“中国人穷是穷了点儿,但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
简短有力的一句话,让撒切尔瞬间哑口无言,沉默良久后,她松了口,转而提出了主权换治的方案,表示愿意奉还香港的主权,但前提是英国要保留对香港方面的管理。
谈了半天,英国还是跳不出“主权”的框子,邓小平对于他们兜圈子似的谈判策略感到很不满意,说来说去,英国人就是不愿意将香港还给中国。
他懒得敷衍她,直接甩出了一句话:
“毛主席早就预测到了今天的局面,如今香港的淡水供应全部来自于内地,如果中国政府切断了供给香港的水源,那么香港就会变成死港。”
这一句,彻底堵死了撒切尔夫人的话,她的脸色像树干一样难看,完全没有了谈判前的意气风发,除了沮丧和难堪,她现在什么也没剩下了。
在这次会面的最后,邓小平再一次坚决的强调,中国在收回香港的问题上,已经给予了英国以足够的耐心,中国人民已经不能再等了,如果香港发生大的波动,或是中英双方始终无法在原则性问题上达成共识,那么中国将会重新考虑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
言外之意是,英国同意,那么一切按照之前的协议进行,中国于1997年如期收回香港。如若不然,中方将势必会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收回香港。
这把撒切尔下了一大跳,原本想要武力威胁的她不仅没有达成目的,反倒惹得中国上火,这让自己在谈判中的处境变得更加被动了。
这长达两个小时的谈判终于结束了,撒切尔夫人面如死灰的走出了会场,早已在门口聚集的记者们,看到面色凝重的撒切尔夫人都争相上前访问,她的脸上挤出了极其勉强的笑容,试图用这种方式以掩盖她的尴尬和忧愁。
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前摔倒
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还是出卖了她内心的感受,还没从会谈中抽离出来的撒切尔,一不留神踩空了一脚,骨碌地滚下了台阶。更为不幸的是,这万分狼狈的时刻,被各国记者的长枪短炮如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了这次会谈最经典的一幕。
这次访华让撒切尔夫人颜面尽失,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都不愿意再同中方的人员进行谈判。对于英国,这一种蓄意拖延,耍无赖的方式,中国感到很无奈,于是为了推进香港回归的逐项事宜,中国在1982年2月告知英国:
收回香港的方案草稿已经初具雏形,如果英国在拒不谈判,那么中国将在1984年宣布自己的方案。
这一声明,让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和港督尤德大为失色,两人急忙飞回英国,找撒切尔夫人商量。面对中国的寸步不让,撒切尔夫人无可奈何,只好妥协。于是他写信给赵子阳,表示已经向议会提交了移交主权的方案。
几个月之后,中英双方才恢复了谈判。
1983年7月11日,中英双方围绕香港回归的问题,展开了长达22轮的辩论谈判。在长达一年的谈判时间里,贼心不死的撒切尔对中国政府软磨硬泡,一边称赞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设想,将其称作是天才的创造,一边又质疑这一计划实施的可能性。
她还一边不忘给中方人员洗脑,试图让他们相信:香港只有在英国的管制下,才能够稳定繁荣的发展。听着撒切尔夫人这些重复了千万遍的陈词滥调,邓小平早已不耐烦了,他在私底下这样抱怨:“我和(撒切尔夫人)这个女人讲不通,她根本不讲道理。”
英国方面极其不配合的态度,使得谈判仅仅过了三轮,又重新陷入了僵局。
没办法,邓小平只好通过和英国首相希思的对话,再一次向英国和全世界表达了中国的立场。
他说:“我希望不要再纠缠在主权问题上,不要搞成中国单方面发表收回香港声明,而是要中英联合发表声明的方式,这样不管是对中国,还是英国都是有好处的。”
“我希望撒切尔首相和他的政府采取明确的态度,不要把路走绝了。”
最后这句话,无疑给了撒切尔夫人巨大的压力,再三权衡之下,她最终还是选择同意以中方的构想为谈判基础。
中英的谈判这才得以继续进行,然而很快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英国又对中国要在香港驻军的事情提出了异议,他们试图让中国放弃香港的军事统治,还脑洞大开地跟邓小平提出“组建一支内部治安队伍”的设想。
香港本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在政府恢复香港行使主权之后,当然有权驻扎在香港。这是中华民族共和国领土的象征、是国家领土的象征,也是保障香港稳定繁荣发展的前提。英国人提出这个问题,无疑是想从根本上破坏中国对香港的主权,其心可诛。
邓小平一再强调国家主权是红线不容谈判,可撒切尔却无赖似地抓着主权问题不放,一次又一次地触碰了邓小平的底线,终于惹得他勃然大怒。
他对着在场的香港记者愤怒地问道:“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不能驻军?为什么没有这个权利?那还叫什么中国的领土?”
邓小平发的一场火,把英国人给吓坏了,当即就改变了在驻军问题上的态度。
又经过了一番艰难的谈判,始终咬定维护主权完整的态度不动摇、像铁板一块的中国政府彻底打消了英国对于香港的幻想,取得了谈判的最终胜利。
1984年12月18日,撒切尔夫人再次抵达北京,此次中英双方在香港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第二天,中英双方在人民大会堂签署联合声明,至此,香港问题得到完美解决。
在签字仪式上,撒切尔夫人心悦诚服地感叹道,中国领导人在谈判中表现出的坚韧意志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1997年6月30日,英国国旗从港督府下降。
1997年7月1日0时整,五星红旗与香港特区区旗在庄严的国歌伴奏声中缓缓升起。
这次谈判的困难程度是英国政府没有料想到的,后来撒切尔夫人在回忆时,曾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切实利诱,远在我们之上的大国打交道。”
作为中方代表的邓小平,更是给撒切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回忆唐人街的岁月》中,撒切尔形容邓小平,是一个态度坚决、非常执着的人。
“他说‘香港主权根本不在讨论之列,稍后中国会公布收回香港这一决定’,是我出乎意料的。”
邓小平的卓越表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同,曾经见证了中英首脑香港问题谈判的鲍威尔勋爵是这样形容邓小平的,“他虽然身材瘦小,但在陈述自己的想法时,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坦率和直接,根本不像一个普通外交官员那样谨慎圆滑。”
但就是这样一个身材瘦小、不按章法出牌的人,凭借着坚定不移的信念、意志和过人的才智,将那块被英国掠夺去的土地收了回来,完成了毛主席的设想,让全世界都为之刮目相看。
他在谈判中的表现,向整个西方世界展示了作为东方大国,中国在主权问题上的坚定态度,更让他们认识到中国领导人所具有的胆识、魄力和智慧,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日渐庞大的综合实力,使得所有国家都不敢小觑这个正在加紧完成复兴和崛起计划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