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县,它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东与大姚、姚安、南华三县交界,南和弥渡县相连,西与大理市接壤,北和宾川县毗邻。祥云是云南开发较早、经济发展较好的县份之一,曾经长期为滇西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石器文化、青铜文化、佛教文化、马帮文化、红色文化。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祥云先民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历史上它曾经是云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明至清代为区别云南县与省名的使用混淆,常将云南县称为“小云南”。1918年,因省县同名而改称祥云县。
云南省名源自历史上设于祥云的云南县
公元前109年,因汉武帝的一个彩云之梦,祥云被纳入西汉王朝的版图,设立云南县。之后,历代被设为郡、节度、州、赕(dǎn)等行政或军事管理机构,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等处行中书省,“云南”正式作为滇域的名称确定下来。故此祥云有“彩云之乡”及“云南之源”的誉称。
祥云县建置沿革
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开始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开西南夷,滇王降,设益州郡,下设叶榆(大理)、云南(祥云)等27个县。《滇略》载:汉武时彩云见白崖(今弥渡红崖),县在其南,故曰云南。县城驻地设在今云南驿镇。
东汉永平十二年(69)分益州郡西部置永昌郡(今保山),云南县归属永昌郡。
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平定西南,分建宁、越嶲、永昌三郡地置云南郡,郡治设弄栋。郡辖云南、蜻蛉、弄栋、姑复、遂久、邪龙、叶榆7县。
晋初置宁州,云南郡属宁州,郡治迁设云南县。
东晋后期长期纷乱,西南爨氏乘机霸占南中(西南地区),自袭宁州刺史,历晋末,南、北朝至隋初,袭西晋旧制,云南郡属爨西地。
开皇初爨氏降,三年(583)隋废郡,设南宁都督府,云南县隶之。十七年(597)爨氏叛,隋平定爨氏地,县境未设治,时张乐进求居其地,称“云南国诏西二河侯”。
唐武德四年(621)置西宗州,州治设云南驿,领宗居(云南驿)、河西(今普棚)、石塔(县址不详)3县,隶属南宁总管府。十一年(637)西宗州去“西”字,称“宗州”。麟德元年(664)分戎州地置姚州都督府,西宗州属姚州。
天宝九年(750),南诏尽占姚州都督府地,废唐设置,筑云南城于云南驿。
元和元年(806)置弄栋节度,西部(今县境)置云南赕(今下川坝)、品甸赕(今城川坝)。两赕建置经南诏、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五国,历唐、南北两朝至宋亡共449年时间。
大理国时期云南赕。
元朝,滇域设云南行省。元宪宗六年(1256),县境内立品甸千户所,属大理下万户府。至元十三年(1276)品甸千户所改为云南州,隶属大理路。
明洪武十四年(1381)派军队平定云南。洪武十五年沐英、兰玉率师攻克大理,至品甸(祥云)土官等率众归附。改品甸赕为洱海卫,云南县城从现云南驿迁至到现祥云城。县卫合一,并建洱海卫城(今祥云城),隶大理府。
清代,云南县仍属于大理府。
1913年,全国统一裁府、州,省内置道,云南县归腾越道,也称迤西道。
1918年,因县名与省同,故改称祥云县。
1929年废道,祥云县直属省。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祥云县属楚雄专员公署。
同年3月,改属大理专员公署。
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祥云县属大理州至今。
祥云县风景名胜
水目山
水目山,离祥云县志25公里。这里属于马街乡,海拔2070米。水目山是云南开创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南诏诸大臣请建此刹。普济庆光禅师用禅杖凿地,“而有清泉涌出,因名水目”。开堂之日,六诏的首领都来祝贺。香火最旺时,号称“和尚千人,尼姑八百”。历代都有高僧住水目山,如唐代的开山祖普济庆光禅师,宋代的净妙澄禅师,晚清时期的无往如禅师、非相行禅师街头在理国时曾有不少王族中人在此出家为僧。清初有名的担当和尚,也曾在此长住。从唐朝起,水目山寺院经过多次修理工建,逐渐形成了一个建筑群落,有水目、贤填充、地藏寺、灵光寺、塔院、三教阁、毗卢阁、弥陀庵等寺观。
青海湖
祥云青海湖在祥云县城东南,有一个自然湖泊,旧称“青龙海”。据《云南县志》记载:“在县之东南青龙海,水光如镜,秋月涵之,更觉澄湛。”这就是青海湖。青海湖属高原盆地湖泊。据地质考察,大约在两百万年前,这里是宽阔的渊谷。当苍山断陷形成洱海时,祥云盆地东南角的地壳随之崩裂,岩浆喷腾,堆积而成现在的“象山”山群,堵塞了盆地水路,在祥云县沙龙区的青海营、沙龙、芮家营、白石岩四乡之间形成了青海湖。青海湖历经数万年的泥沙淤积,现在的海拔为l966米,全长3公里,宽1.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96.8平方公里,深3米,蓄水量约7000万立方,可灌面积7500亩,宜养鱼,1960年经人工修整成为一小型蓄水灌溉工程,湖水经板桥峡谷汇入金沙江。青海湖”因湖水终年清澈,故而得名
云南驿茶马古道
云南驿茶马古道位于祥云县云南驿镇,南距祥云县城21公里,作为祥云县最早的县治驻地,是古滇文化的典型代表。云南驿是西南丝绸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作为驿站至今已有1237年的历史。当时随着白盐井盐业的兴旺,盐商马帮络绎不绝,驿道运输频繁,古道遗址的石板路上至今仍存留下斑斑马蹄足迹。驿站专业化、规模化程度高,保存完好,在西南丝绸路上绝无仅有。“彩云南现”的美丽传说更为云南驿增添了绚丽的光彩,是祥云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景区之一。
水目山塔
水目山塔位于云南省祥云县马街乡水目山水目寺前。此塔为纪念大理国0公高量成之子皎渊而立。史志中并无确切记载,一般认为大理国时期(公元938-1253)所建。据现存水目寺内的《渊公塔铭碑》记载,水目寺为南诏龙兴四年(公元813)普济庆光禅师所建。而寺前密檐塔为纪念大理国0公高量成之子,水目寺三祖之一的皎渊而建,因此又称“渊公塔”。水目山塔,为四方形15级密檐式砖塔,高18.16米,塔双层台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级东面设门,南面塔壁彩绘壁画。其上各级每面有龛洞1个,塔刹由仰莲、覆钵、宝顶组成。塔西有水目寺,现存大殿、中殿、厢房等,规模宏大。
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
位于大理州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村的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是云南省著名的红色景点。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距刘厂镇政府驻地3公里,距县城35公里、320国道公路4公里。故居所在地王家庄村,背依青山,绿水环绕,被誉为“北大骄子,一门三烈”的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兄弟3人就出生在这里。大哥王复生第一个走出了家乡云南,走向了中国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成为一位共产主义火种的传播者。之后,他把二弟王德三、三弟王馨廷带到了北京,三兄弟在革命的大潮中,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最为壮丽的一页。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属于当地传统木结构民居院落,建于清代末期。故居前、后院为小花园,两层土木结构,其建筑设计巧妙,一架楼梯跑两院通四楼,建筑风格平实而雅致。
天峰山
天峰山又名玉笋峰,俗称老君山。在祥云城以东普淜乡境内,毗连楚雄州南华县、姚安县以及大理州的弥渡县,是四县彝族的聚居区。主峰海拔2570米,地势险峻,在群峦中一峰突耸,成“金字塔”结构,群山成拱献之势。峰顶有以老君殿为主的道教建筑群,是祥云乃至滇西重要的道教胜地。
天华山
天华山又名南华山,史称“南华胜迹”,位于马街乡棕棚村。史料记载:天华山在城南五十里,双峰对峙,悬崖峻峭,有石龙倒挂,悬崖滴玉,三庵古洞,东西石楼诸胜,明御吏李素隐居其上,著有《南崖奏议春秋心诀》。天华山道观始建于明代,山崖上依山就洞建有上、中、下三庵古建筑,藏屋露檐,石崖上有一石龙倒挂,宛如神龙从天而降,崖壁上镌刻有“云洱无双地,匡州第一山”十个大字。天华山风景区由仙床云卧、石龙倒挂、石屋天窗、石珠夜明、诸葛营寨、古洞三庵(观音洞、灶君洞、玉皇阁、罗汉洞、四官洞、玉皇洞、太子阁、王母阁)、悬崖滴玉、东西石楼8大胜景和豆大天、仙人脚印、石虎登山、石钟石鼓四大奇观组成。
云南驿村
云南驿村有着2000多年的建制历史,是我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上主要的驿站之一,也是云南省内驿站使用村名保留下来的唯一村落,历史文化积淀较深。其中,现存完好的古镇古道和马店驿站,如岑公祠、钱家大院、李氏宗祠等,为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是千年驿站风貌保存较完整的地方,保持着其独有的古驿镇风貌特色。2010年12月,云南驿村被住屋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云南驿村被国家住屋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九鼎山
九鼎山又名“九鼎云峰”,位于祥云县城北10公里的象鼻乡、祥城镇交界处。九鼎寺宇初创于明洪武年间,经正德、嘉靖两度维修,清、民国两代又进行扩建,现寺宇包括土主庙、妙胜阁、华严阁、三教阁、弥陀阁、碧霞庵、古佛洞、毗卢阁、玉峰阁、千花台等殿阁。九鼎山海拔3117米,因九峰并峙,也称九峰山,九峰以形命名,分别为禁足、狮吼、揽霞、招鹤、峨眉、侍仙、中秀、递云、经台。洞有碧霞洞、观音洞、朝阳洞、弥陀洞、隐貌洞、羊毛洞等。九鼎寺前有九鼎山双塔,塔寺相映构成奇观妙景。登九鼎山顶,祥云坝子一览无余。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