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也就是对武装力量进行检阅的仪式,说来这种仪式早在公元前的中国周朝、古埃及、罗马等国便已经有了阅兵活动。全国解放后,也多次举行过盛大的阅兵,历来被认为是展国威、扬军威最佳方式因而十分重视。我国现代阅兵式的蓝本还得追溯到1949年10月1日的那一次,那是全国解放后的首次阅兵,出现过无数激动人心的画面。
这一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便已经基本宣告了蒋系的覆灭。六月筹备会议中便已经决定要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出于各种考虑时间是保密的,西方通讯社对此有种种揣测。认为或许是中国人办事讲究选择吉日良辰,可能会在1950年的元旦,要知道元旦是中国人认为一年中最好的喜庆开端日子。
也有西方记者认为,各方面精英都云集北平,可能会选择辛亥革命的双十节10月10日这天举行开国大典。结果是他们的猜测都错了,具体的时间是一直到10月1日当天上午十点左右才向全世界公开,而当时距离开国大典正式开始的时间只剩5个小时。对这个时间保密已经选在下午,也是对安全的考虑,当时南方一些地区还未解放。
蒋系的空军时常侵扰北方,并图谋破坏大典,但他们的夜航能力不行。轰炸完之后,必须在天黑前返回,如果上午举行就够他们返回的。下午举行就来不及飞回了,所以选在下午,后来空军战斗力增强之后才改在上午举行。同样让西方人没想到的是首次受阅的空军,简直是令他们震惊,令国人振奋。
当时空军其实并未正式成立,只有一支组建不久的飞行中队,因此对于空军是否要参加受阅也是考虑了很久。一直到9月1日,阅兵总指挥聂元帅才正式传达指令:除了地面部队以外,空军也要出动。临时决定也是有缘由的,在三个月的训练后空军已经有了作战能力,当时也下定决定发展自己的空军。
空军的参加还可以起到提高自信、震慑的作用,只不过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朱总所说要是能多几架就好了。最初决定参加表演的只有P-51战斗机,而它只有9架,于是又加上了运输机、教练机、轰炸机。但这也只有17架,数量还是略少,如果再多一些也能让敌人搞不清我们的状况。
一番思索后,总理给出了一个方案,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快。可以把那9架放在前面,飞过之后绕一圈跟在后面,这样的话就多出了9架。进行训练后发现是可行的,便采取了这套方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便有26架。他们的训练很不容易,参加的17架中既有战斗机又有教练机。不同的飞机飞行的速度都不一样,在通过天安门时,要保证整齐、分毫不差是很有难度的。
显然他们做到了,复飞一次也配合得很是完美,经过反复摸索和精确计算后。总算是达到了万无一失,参加首次阅兵仪式的飞行员中,有一位叫王延洲。他早年就读于黄埔军校,后在美国学习飞行,抗战中曾击落过5架日本飞机。
他后来回忆说:“56年过去了,伟人声音还常常盘旋在我的脑海里,就像刚刚听到一样。”、“飞过天安门上空时,下面真是一片红旗的海洋。直到现在,我对这种鲜艳的红色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回想起来,其实有点心酸,可这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所幸走过那段艰苦的岁月,无论是空军发展还是海军、陆军,发展都已经大为不一样了。空军成为一支由航空兵、雷达兵、高射炮兵等多兵种,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等多几种组成的高技术军种。
七十周年阅兵式上,陆海空兵参与的战绩达160余架,组成了12个空中梯队。想必那些先辈们若得知也会感到欣慰吧,这盛世,如他们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