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一张72年前的欠条

2021年04月20日22:48:34 历史 1613





平阳一张72年前的欠条 - 天天要闻


1949年初春,天气非常的冷,人们在风雨如磐的日子里煎熬着。尽管乡民长年累月像牛一样地劳作,面对苛捐杂税,到头来还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是当年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老百姓生活艰苦。中共地下党组织也面临极端困难的局面。战士们钻山沟,宿岩洞,有时吃一点番薯干,有时没有干粮充饥,只能硬撑着。


吴潭桥南山村民周定山一家世代务农,一家九口仅靠四亩多的田地来维持生计。为了筹办儿子的婚事,一家老少勒紧腰带过日子,背地里用心积攒粮食。


周定山是一个开明的农民,他一向支持革命。当他得知山上的革命者经常忍饥挨饿,便去做通家人的思想,把全家省吃俭用的450公斤稻谷资助给游击队作军粮,而不图任何回报。三月初八,夜色苍茫中,一队游击战士悄悄摸进周家后院,在周定山父子的接应下,很快就将白花花的大米装袋,扎紧,上肩,然后大步流星地向山道跃进。粮食的补给,使中共平阳县党组织和平西游击队度过了黎明前的难关。


70多年过去了,当年由党组织代表周开吾出具的收条,那一撇一捺力透纸背,镌刻着曾经的峥嵘岁月。这一张条子,四代传承,是周家人激励善举的传家宝,至今仍珍藏在其曾孙周绪同家里。尽管这张条子有些发黄、起皱了,但那个暖心的故事将历久弥新。


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老百姓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日子的。“窝藏敌军者杀”“私通敌军者杀”“资助敌军者杀”……国民党当局到处张贴告示,并没有动摇老区群众支持革命的信念。当年私底下为革命者站岗放哨、腾房搭铺、送粮送衣,还有抚养烈士子女的感人事迹,在凤卧山区举不胜举。


平凡与伟大可以画上等号,普通和崇高能够融为一体,这是许许多多无名英雄,用自己的行动给出的结论。他们虽然都已长眠于这一片大山,但是凤卧乡民的口碑在,他们冒死支持革命的精彩一幕不会被雨打风吹去。他们是丰碑的基石,是大山上挺立着的一棵棵大树,抑或迎接曙光的一座座山峰……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编辑:王秀华 版式:璆然责编:陈娴 审核:吴日允监制:潘瑞波 郑月丽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天天要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 天天要闻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立狮脑山巅,望太行云烟。那座座峰峦如同无言的丰碑,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不朽功勋。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正在山西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为粉碎...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 天天要闻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他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了解当地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情况。 阳泉狮脑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 不远处,...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 天天要闻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焚烧秸秆,常被误认为是千年传统,实则是现代农业的“时代病”。古人用秸秆,少有“一烧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万种智慧。 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从堆肥还田到修筑屋舍,秸秆在古人的手中,是滋养农田的肥料,是遮风挡雨的材料,是饲养牲畜的食粮。焚烧秸秆,绝非古人首要的选择,而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人们...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 天天要闻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血与火的14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国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在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对日战事最多、最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当时全省人口3000万,征募的兵...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 天天要闻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高志凯和他那句“在恒河画一条线”的说法都火了。有网友还提议,这条线未来就应该叫“高志凯线”。印度人听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条线的由来高志凯是一位智库学者,他所说的画一条线,实际上是针对臭名昭著的麦克马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 天天要闻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公元 105 年,东汉宫廷宦官蔡伦将一批质地轻薄的 “新纸” 呈给汉和帝。谁也未曾料到,这看似寻常的发明,会成为撬动中华文明进程的杠杆。在此之前,竹简笨重如石,绢帛贵比黄金,知识的传播被牢牢锁在少数人的书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