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的辫子是啥样的?别再被电视剧误导了,其实比荧屏上还要丑

2021年02月16日23:42:02 历史 1704

清宫戏在电视剧上热播已经不知道多少年了,许多人也都习惯了清朝的服饰,看久了感觉还挺好看的。比如陈道明演的康熙,还有那一堆莺莺燕燕的清朝后宫女主角。甚至许多人还会学着里面的台词自称“奴才”,叫一声“渣”。那么,清朝的服饰真的是这样的吗?清朝人的辫子是啥样的?别再被电视剧误导了,其实比剧中还要丑?

清朝人的辫子是啥样的?别再被电视剧误导了,其实比荧屏上还要丑 - 天天要闻


如果我们有“上帝视角”的话,那么一定会发现先秦的中国人和汉朝的中国人有不小的区别;汉朝的中国人与晋到宋的中国人又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明朝以及明朝之前的中国人基本服饰是差不多的;而清朝以后的中国人的服饰则与之前的中国人完全不一样;现代的中国人服饰更是不同于历朝历代。

而这个变化的根本就在于清朝的“剃发易服”制度。我们现在看到的清宫剧里面的清朝“发型”其实是清朝后期的发型,清朝前期谁要是敢替电视剧里那样的“阴阳头”出门,绝对会被直接拉去砍头的。因为当时的“法定”发型乃是“金钱鼠尾”,所谓“金钱鼠尾”,就是头顶留下的发辫面积不能超过一枚铜钱。

清朝人的辫子是啥样的?别再被电视剧误导了,其实比荧屏上还要丑 - 天天要闻


这并不是中原汉族的习俗,而是清朝皇族强加给汉族的习俗。因为草原民族大多数时候都在放牧、打猎,所以他们并不喜欢蓄发;但是满族人当时信仰的萨满教又认为人的头发里保存着人的灵魂。所以他们就选了个这种的办法,留一条“金钱鼠尾”来装自己的“灵魂”,那他们为什么要汉族人也保持这样的发型呢?

这就要涉及到清朝的“文化自信”了。当时清朝刚刚吸收了明朝的军事、科技、技术,才从蒙昧当中走了出来,当然没有中原王朝那么灿烂的文化了。但是当时有许多中原人投靠了八旗集团,他们为清朝统治者总结了一下以前游牧民族不能统治中原的根本——文化上被中原同化。

清朝人的辫子是啥样的?别再被电视剧误导了,其实比荧屏上还要丑 - 天天要闻


为了避免自己被同化,清朝一方面对内制定了许多保存满族文化的策略:比如满文说得好的人破例提拔,骑马射箭比较厉害的也破例提拔;另一方面则制定了许多对外打击中原文化的策略。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剃发易服制度。中国,在古代被称为华夏,而华夏的意思是什么呢?《左传》解释的很清楚: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所以清朝就着手从瓦解中原的礼仪和服章下手来打击中原文化。在礼仪方面,清朝采取了游牧民族的礼仪风俗,下令臣子见皇帝必须要磕头——之前除了比较正式的场合并没有这个要求,同时还有一系列其他的接近游牧民族的风俗礼仪。而效果也不错,现在很多清朝的礼仪被继承了下来。

清朝人的辫子是啥样的?别再被电视剧误导了,其实比荧屏上还要丑 - 天天要闻


在服章方面清朝则要求汉族人剃发易服。从此汉族人不能再穿衣冠飘飘的汉服,而要穿有清朝文化特色的衣服。清朝的皇帝也不穿中原王朝皇帝的衣冠,他们带着草原上的帽子,穿着草原上的衣服,并且带领全国人都穿这样的服饰,以此来凸显清朝的文化优越性和审美优越性。

这当然引起了当时中原地区的许多人的反对,但是清朝法律严苛,对待抗令不尊者,直接依法查办就可以了。有的则会和谋反的案子联系起来,然后诛九族。经过一番得力的整治,基本上后来大家都穿上了清朝特色的衣服,留下了清朝特色的辫子。不过,这些辫子并没有清朝所宣扬的那么美好。

清朝人的辫子是啥样的?别再被电视剧误导了,其实比荧屏上还要丑 - 天天要闻


首先它暴露了脑袋上的许多头皮,夏天文字都可以咬脑袋了。不过这对于达官贵人也不是啥问题,反正有奴婢照看他们的生活。另外就是卫生问题了。这些辫子虽然小,但是却很长,而且编的很紧。这样的发型非常的不好洗头发,而普通老百姓也没有时间叫上几个人帮忙洗这么复杂的发型,因此清朝人的辫子非常脏。

后来大约也是清朝皇帝自己也觉得“金钱鼠尾”实在是太丑了点儿,所以“金钱鼠尾”渐渐变成了“阴阳头”,脑袋上的头发面积多了起来,脑袋后面拖的辫子也变得粗壮起来。但是这样的发型在外国人看起来仍然是很丑的,日本人甚至羞辱当时的清朝人说:“你们不是“衣冠之国”吗?你们的衣冠呢?羞得清朝官员无地自容。

清朝人的辫子是啥样的?别再被电视剧误导了,其实比荧屏上还要丑 - 天天要闻


所以辛亥革命后,革命军第一件事情就是上街给大家“剪辫子”。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跨越时空 AI让81岁老人和她19岁的哥哥“重逢”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 AI让81岁老人和她19岁的哥哥“重逢”

在安徽芜湖市南陵县有个家发镇,是以志愿军特等功臣李家发烈士的名字命名的。1953年,李家发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时,年仅19岁。如今,70多年过去了,李家发最小的妹妹李家英,希望再走进李家发烈士曾经所在的部队,在哥哥的营房里,与记忆中那个保家卫国的身影,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前段时间,总台记者陪同老人完成了...
四川雅安汉阙百年历史老照片合集更新 - 天天要闻

四川雅安汉阙百年历史老照片合集更新

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上部分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下部分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1914年谢阁兰拍摄的高颐阙照片部分截图高君颂碑 1914年网络图 碑拓印目前国内历史上对雅安汉阙拍摄(研究)较为出名的人物,一位是1914年第二次来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内蒙古一副市长任上被查! - 天天要闻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内蒙古一副市长任上被查!

内蒙古纪委监委5月23日消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孟晓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公开信息显示,孟晓冰,男,蒙古族,1971年10月生,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中共党员。1991年以来,孟晓冰一直在赤峰市工作,曾任共青团红山区委书记,共青团赤峰市委副书记,...
山河印记·寻访抗战足迹|探访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 - 天天要闻

山河印记·寻访抗战足迹|探访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

在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孙家湾街道,三座深灰色粗粝质感的建筑依山而建,这便是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 建馆至今,这里已累计接待645万人次参观,已成为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 记者:杨青、姜兆臣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痛悼!新中国第一位女大法官,因病去世,致力于推动男女平等 - 天天要闻

痛悼!新中国第一位女大法官,因病去世,致力于推动男女平等

据新华社消息,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党组成员马原同志,因病于2025年5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马原 资料图 图源:中国妇女报马原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马原,女,1930年6月生,辽宁新民人。1951年1月参加工作,195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至1963年1月任北京大...
滂沱大雨中,工运舞台剧《大雨将至》首演开启红色工运精神穿越之旅 - 天天要闻

滂沱大雨中,工运舞台剧《大雨将至》首演开启红色工运精神穿越之旅

本报讯(记者 孙云)昨天的申城,滂沱大雨几乎整日未断。在这样应景的天气中,一场反映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等工人运动的原创舞台剧《大雨将至》在徐汇区工人文化体育中心首演成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红色文化盛宴。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上海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也是五卅运动100周年。徐汇区总工会历时一年时...
血海洗剑:日军残暴大屠杀系列6-萧垅大屠杀 - 天天要闻

血海洗剑:日军残暴大屠杀系列6-萧垅大屠杀

一、时间1895年10月20日(阳历),发生于乙未战争期间日本侵台的关键阶段。二、地点台湾台南县佳里镇(旧称“萧垅村”),位于布袋嘴港通往台南城的战略要地,今属台南市佳里区。三、遇难人数约7000人:多数史料记载为藏身于萧垅村壕沟及树林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