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来一碗牛肉面可好,对于牛肉面来讲,有一种说不出的执念。我是个执着的吃货,在兰州的每个早晨,总吃到清晨头锅汤的牛肉面,正宗自然不必说,我的记忆里,再没有比这香的面条。
如果你没有去过兰州,就根本不理解油泼辣子在一碗面中的地位有多高,如果说高汤奠定了牛肉面的基础,那么油泼辣子绝对是灵魂的存在。很多时候我会从东城跑到城北去吃牛肉面,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好吃,所以慕名而来。
拥堵的交通让吃面的心更加迫不及待,没有烦躁,因为真的肚子饿了。记得有一周我连续几天从毛细、二细开始,一只吃到大宽,总是吃不够。我最喜欢吃二细,这种程度的拉面嚼劲十足,却又带着几分小家碧玉;不像大宽那样,一口下去很多时候来不及咀嚼,就得硬生生往下咽,这不是宽面的问题,是太香没有把握住量,一口吃多了,只好自作自受。韭叶适合学生时代品尝,也符合那个时段的青春活力,总是给人一种创造力的启迪,和悠远的一段往事。
资料记载,那是清代嘉庆年间,国子监的学生陈维精,将街边的小吃热锅子面进行了改良,并做了统一标准即: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就这样这道由马保子创立的热锅子面摇身一变成为现在的牛肉面。一碗牛肉面具有牛肉烂软、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柔韧、滑利爽口、香味扑鼻等特点,是当地的惠民面食,好吃还不贵。兰州牛肉面有着“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称誉。
也有坊间传说牛肉面起源于唐代,但仅仅是传说没有证据,不过这种传说很容易推翻。主要是唐宋时期牛肉的来源比较困难,那个年代宰杀牛需要很多手续,并不是《水浒传》中牛肉满天飞,想吃就吃。不过牛肉面开始是没有店面的,可以称作为担担面,在街上叫卖,于是就有着某某牛肉面的称谓,比如:马家牛肉面,又或者直接用姓氏命名,后面带牛肉面三字便可。这种称谓现在依然延续,只不过做法被统一,所以在外统一冠名“兰州牛肉面”,但是在兰州却找不到兰州牛肉面。
在当地从早餐开始,直到晚饭结束,牛肉面始终贯穿其中。一碗面以普通家常的方式出现,并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因为太普通了,就像重庆一条街上全是火锅店一样。当然,店多了,也就有好坏之分,别看一碗牛肉面,每家做出来口感大有不同,这不能以谁家门前面食客多来评判,因为作为当地的日常主食,很多人是不追究口感,偶尔去做的好的店里改善下口味外,平常均以就近原则处理。
最后我们以清代诗人张澍曾写“马家爷牛肉面”的一首诗结尾,这首诗写的就是牛肉面:
雨过金城关,白马激霤回。几度黄河水,临流此路穷。拉面千丝香,唯独马家爷。美味难再期,回首故乡远。日出念真经,暮落白塔空。焚香自叹息,只盼牛肉面。入山非五泉,养心须净空。山静涛声急,瞑思入仙境。
你可曾吃过兰州的牛肉面,是否对这种味道神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