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个关于养老的调研结果,在26835份有效样本中,约有83%的家庭存在养老焦虑而实际储备却严重不足,其中:
1. 40%的家庭不愿意给养老储备做支出
2. 对新型养老金融产品参与度严重不足(个人养老金参与率仅26.73%,商业养老金保险覆盖率不足32%)
3. 70%家庭对养老储备的年投入<5000元
4. 61%的家庭因为担心风险回避养老保险投资
说实话这个分析还是很到位的,“变老”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件事,毕竟不管我们现在处在什么阶段,人都有老的一天。
大家的焦虑点其实主要就是2个:
一个是养老金的不确定性,未来社保养老金能拿多少钱,我们都是不知道的,因为这个会受个人原因(工作连续性、社保缴费基数),也受外部因素(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等)影响,很难有个准数。
另外一个就是,提到养老,大家就会下意识陷入“想现在一口气解决养老问题”的误区,粗略算一笔账,看到得出来的金额顿时倍感焦虑,似乎准备养老就得立马苦哈哈过日子。
矛盾的地方在于,你不去行动,未来养老的不确定还会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决定未来的养老生活品质高低的关键因素,则取决于当下我们做出的每个决策。
我的建议是,可以小步先走起来,既缓解焦虑又不影响生活。
养老本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讲究的是一个长期规划。
比如,在该吃吃该喝喝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可以每个月强制存一笔钱,然后拿着这笔钱去做包括但不限于银行定存、股票基金、国债、买房、储蓄类保险产品等投资,来钱生钱,确保自己老的时候有一笔确定性的钱。
其实我认为最合适作为养老规划的产品,是养老年金险。
养老年金与跟社保养老金类似,年轻时每年投入一笔钱,等退休后每年/每月定时定量拿一笔养老金,活多久领多久,只要人还在就能领一辈子。
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确定性,区别于社保养老金,我们在买一款年金险的当下,就能知道现在投进去的钱未来能拿回多少,这是在买完当下就写进合同确定下来的,未来该给多少就是多少。
比如最近帮朋友研究的一款产品,叫大家慧选2025,这可是款不得多见的好产品。

它有2个领取计划,计划一是开始领取后,保证能领取20年,哪怕领了没几年人不在了,保险公司也会把剩下年份该领的钱一次性赔给家人,意味着我们至少能拿到20年应领总额。
如果30岁男性每年交3万,累计交10年的话,从60岁开始,每年能领到27045元,这笔钱最长能领到106岁,约等于一辈子。

70岁时累计领取29.75万,80岁时累计领取56.49万,90岁累计领取达到83.84万。
活多久就领多久,等到106岁时已经领取127万,达到已交保费的4倍+。
计划二是无保证领取,但每年领取的金额会更高,还是以30岁男性每年交3万,累计交10年为例,等60岁开始每年领取29298元,比计划一每年多领2000+元的年金。
整体看下来我个人会更倾向选计划一,因为计划二存在不确定性。
比如领退休金第10年就去世了,此时计划一累计领取29.75万,还有应领未领的10年合计27.04万,加在一起累计能领50万+,但计划二只有累计领取32.22万,考虑到寿命长短具有不确定性,我宁愿选择确定性更强的。
除此之外,大家慧选2025基本没有什么投保门槛,支持0-65岁的人购买,买的时候不用进行任何健康告知,最低起投金额只要2000元,小资金也能积少成多。
还是那个原则,养老这件事只能长期规划,多数人都要生活,想当下一口气将未来养老的问题解决显然不可能。
最好的方式就在处于事业上升期的阶段,系统性、有规划的,去渐进式的给未来的养老做准备,哪怕每年存个1万元也不嫌少,将交费时间拉长到20年,累计也投入到养老储备的资金也达到了20万。
等到了退休后,每年在退休金的基础上还能多领一笔年金作为补充,过上体面的老年生活。
对于养老规划,建议是越早越好,如果这一会犯拖延症,就只能一直错过,等年纪大了再开始准备那就来不及了。
希望大家都能抓住这次机会,毕竟除了年金等理财保险,市面上也很难再找到可以锁定一辈子利率的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