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生在无数段人际关系中游离,每个阶段都会拥有不同体验的关系。
有的关系也许令人开心,有的却令人难过,这些不过是片刻的欢愉和悲伤。
而另外的一些回想起来会令人感到些许遗憾,以至于久久难以释怀,放不下的究竟是什么?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词叫做沉没成本。
它是一种历史成本,发生在过去,是我们无法改变也无法收回的成本,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当下的行为方式与决策。
举个例子来说,当你在新公司实习一段时间后却发现自己很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是即将转正成为正式员工。
这个时候你就会想:
“如果我辞职放弃转正,那这几个月来加班的辛苦、耗费的精力不全部白白付出了吗?既没有收获精神上的快乐又没有得到身体上的休息,到头来一无所有!”
于是即使不喜欢这份工作,这样的信念还是支撑你继续选择了这份工作。
在一段关系中,我们好像也常常在做这样的选择,那些在他人身上投入的精力、感情、时间在关系宣告破裂的时候全部都变成了泡沫,在空气中挥发的无影无踪。
之所以感到难以释怀的真正原因是你放不下在这段关系中所付出的所有成本,不甘心得到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
在心理学上,恰好有一个名词可以用来解释沉没成本背后的原因,那就是损失厌恶。
它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打个比方来说,捡到20块钱的喜悦和丢失了20块钱的难受是完全不可等价的,人们对于“失去”的敏感度要远远大于“得到”。
亚科斯曾说:“我们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为不甘心引起的。”
不甘心为什么别人可以买彩票中五百万,而自己辗转多家彩票店颗粒无收还倒贴钱;
不甘心浪费跑了大半个城市的气力,即使饿到头发晕也要继续排队等想打卡的网红店;
不甘心自己付出了八九年的青春,最终却要分手道别……
而这种不甘心实则是一种自欺欺人式的盲目坚持。
回过头不禁苦笑,这真的值得吗?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先生无疑道出了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
过去的错误已然成为历史,而我们对此也无法再做修改,但是未来却还有无限可能,这种可能不仅充满希望而且能够补救过往的遗憾。
简单来说,懂得及时止损才是真正的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似乎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想拼命地证明自己,结果在迷途上越走越远,就像填充无底洞一样永远也填不满。
我们从小被教育“付出就有回报”的道理,但是前提是需要在正确的方向上付出才会得到回报。
不难发现,那些活得幸福快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
他们活的坦然洒脱,敢于正视过往,敢于离开任何一段不舒适的关系,无论处境好坏,从不拖泥带水。
坚持从来都不是贬义词。
能够觉察和承认自己的错误,及时放弃不对的关系和选择,把眼光展望到未来,才能将坚持二字发挥出最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