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信法师:苦行学道,拜山行脚三万五千公里,刺血写佛经1000卷

2022年10月16日14:48:08 佛学 1398


乘信法师:苦行学道,拜山行脚三万五千公里,刺血写佛经1000卷 - 天天要闻

乘信法师

乘信法师,一个很普通的比丘尼法师,她个头矮小,年过花甲,两鬓斑白,二十年如一日修头陀苦行,穿的百衲衣,吃的是残汤剩水,拜山行脚,千里迢迢,刺血写经,不惜性命。

这位内心坚定,充满信仰,面容慈善,清净、洒脱的法师就是华严寺住持——乘信法师。

乘信法师:苦行学道,拜山行脚三万五千公里,刺血写佛经1000卷 - 天天要闻

1990年,乘信法师在长春兴隆寺出家,她的出家因缘非常简单,仅仅是因为师父的一句话:

“我年岁大了,寺院里人太少,你能出家照料我吗?”

乘信法师当时四十多岁了,还没建立家庭,也许是宿世佛缘深厚,看着她所敬仰的师父带着哭腔的恳求,她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

当剪下三千烦恼丝,接受众人叩拜的那一刹那,她百感交集:从此,她就是一位荷担如来家业的比丘尼,自己能做到不为自己求安乐,只为众生得离苦吗?

她发愿:求佛菩萨加持!她要苦行学道,真修实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乘信法师:苦行学道,拜山行脚三万五千公里,刺血写佛经1000卷 - 天天要闻

爱美的她,从穿上僧衣的那一天,她就脱去了自己喜爱的着装,为了断除贪欲、远离对物质生活的执著,她坚持穿百衲衣,一年四季,不论酷暑严寒,她都穿在身上,这一穿,就穿了十几年。

走在街上,路上不明就里的行人把她当做讨饭的“叫花子”,掩着鼻子,带着嘲讽的神情匆匆而过。

百衲衣,又作“粪扫衣”。是指捡取俗人丢弃或散落在垃圾场及墓地等处的破衣碎布,经过洗涤、缝制而成的僧衣。

比丘穿粪扫衣,是佛陀赞许的修行方式。比丘以粪扫衣为袈裟,最为殊胜,最受尊重。

乘信法师:苦行学道,拜山行脚三万五千公里,刺血写佛经1000卷 - 天天要闻

苦行学道 ,拜山行程三万五千多公里,人称“拜山师”

桦甸,包括华严寺在家弟子,“拜山师”人尽皆知,而乘信法师的法号却鲜为人知。

这是因为她以瘦弱的身躯,年逾半百的年纪,徒步朝拜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雪窦山鸡足山

一路上三步一叩,风餐露宿,额头反复叩破了,结成了痂,手、脚都磨起一个个血泡,鞋子磨破了好多双。

有些人不明白了:现在交通这么发达,为什么要用这么原始的方式朝山拜佛呢?学佛的人难道不懂得享受,非要自虐吗?

乘信法师:苦行学道,拜山行脚三万五千公里,刺血写佛经1000卷 - 天天要闻

头陀,译为“抖擞”,即是打起精神,勇猛精进,头陀即行苦行。

1998年,乘信法师在研读《涅槃经》时,悟到真正的修行要实证、实修。

要在逆境中,艰难困苦环境下,历事练心。

放下自己的贪欲心、虚荣心、瞋恨心、磨练自己,战胜怯懦,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勇敢、坚强,无坚不摧、勇往直前。

乘信法师法师不顾自己年长体弱,谢绝了徒子、徒孙们的好心劝阻,义无反顾地出发,朝着心中的圣地,三步一叩地前行。

乘信法师:苦行学道,拜山行脚三万五千公里,刺血写佛经1000卷 - 天天要闻

一路上,有时天气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她们一天能走30多里,乘信法师在前面前行,她的弟子仁利等,挑着行李,紧随在后,沿途信众深为震撼,许多行人不断加入朝山队伍。

有时刮风下雨,电闪雷鸣,随行居士都避雨去了,她们仍然顶风冒雨,不惧严寒,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前行、前行……

高尔基海燕》里的: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乘信法师:苦行学道,拜山行脚三万五千公里,刺血写佛经1000卷 - 天天要闻

持“不捉金钱戒”的乘信法师身上不带分文,沿途也不接受居士的金钱供养,她们日中一食,一天只接受一次食物供养。

为了不接受信众金钱供养,她们选择在晚上行进。

漆黑的小路上没有行人,只有月光和依稀的星光。

她们她们迎着月光,不惧天黑,心中充满了光明。有时,没了食物,她们就饿着肚子一夜叩到天亮。

乘信法师:苦行学道,拜山行脚三万五千公里,刺血写佛经1000卷 - 天天要闻

一路上,风餐露宿,风雨兼程,指甲盖都磨掉了,鞋里全是血水。有热情的信众礼拜供养,也有不解的人群冷言冷语,她们受过白眼,受过非议,受过驱逐,受过关押。

这一切,乘信法师都看得很淡,她的徒弟委屈地直抹眼泪,她却笑着开导她们说:

“苦行朝山,哪有一帆风顺的,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呀,古代大德高僧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兴建寺庙,刺血写经一千卷,虔诚之心感天动地

拥有四十多万人口的桦甸市,还没有一座寺院。

乘信法师当年到桦甸弘法的时候,都是早上一大早赶去,天黑又赶回来。

要是建座寺院就好了,当地的信众就可以听经闻法,精进修行,念佛求往生了。

一位叫王守敏的居士积极地筹划建庙的事,通过她和众居士的共同努力,兴建佛教寺院的手续终于办下来了,乘信法师于是来到桦甸平安村,开始着手兴建华严寺。

乘信法师:苦行学道,拜山行脚三万五千公里,刺血写佛经1000卷 - 天天要闻

她坚守自己的修行原则,不攀缘,不化缘。

平日总是念佛、诵经,做多说少。

寺庙处于初建阶段,条件很艰苦, 她就住在潮湿的板棚内,冬天被子总是湿漉漉的,没有菜吃,她就吃白菜帮子,腌制的咸菜。

平时,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一方面接待城建管理人员,协调建寺事宜,一方面与政府划地上的农户沟通协商。

为了节省开支,乘信法师带领众多居士亲自动手,大家挖脚基建大殿,砌墙建斋堂、寮房,担水、和泥,齐心协力,干得不亦乐乎。

冬天,地冻得僵硬,地上满是小石块,大家一边挖,一边捡,像是啄木鸟啄地,硬是一点点把地基挖好。

乘信法师:苦行学道,拜山行脚三万五千公里,刺血写佛经1000卷 - 天天要闻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乘信法师艰苦建庙、真修实干的德行感召来了十方信众,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2004年春天,华严寺正式奠基,随后不久投入建设。

正如乘信法师常说的:

“修寺院从来缺的都不会是钱,缺的是‘修',是修行。”

乘信法师一边筹建华严寺,一边刺血写经。

她为了自已的血液写出的血经更完美,提前吃了两年不放一滴油和盐的白水煮菜

她用了十年时间,写了一千多卷血经,这些血经耗费了法师毕生的心血,成为了华严寺的镇寺之宝,现保存在华严寺的藏经阁中。

乘信法师:苦行学道,拜山行脚三万五千公里,刺血写佛经1000卷 - 天天要闻

“念佛实在好处多,人人离苦得欢乐。”

乘信法师把这句话编成小调,一高兴就满院子转悠,哼着小调。

苦修多年,她的心中已没有什么苦,任何艰难困苦都困不住她的心,她的心中充满了快乐。

她虽然身着百衲衣,吃的是白菜、萝卜,可她脸上总是露出纯净的笑容。

她的德行感动人,她的笑容温暖人,她的行为打动人。

人们赞誉:真正的修行人!


.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